《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是在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过程中的很多变化情况和因素是无法事先“约定”的,“错误”是每位教师必然遇到且须直面的学情信息。教师应该成为错误资源的开发者,巧用教学机智,将错误和意外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识错”“纠错”“用错”“思错”的过程中感悟算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这样的课堂会更精彩。
一、耐心倾听,延时评价,暴露错误思维
案例:“比例尺”教学片断
在比例尺的新知部分教学完毕后,教师请学生应用新知解决一道实际问题:“把某学校操场按比例尺1︰800画在平面图上,量得操场的长是10厘米,宽是8厘米,学校操场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生1:10÷1/8000=8000(厘米)=80(米),8÷1/800=6400(厘米)=64(米),80×64=5120(平方米)。(大部分学生表示同意)
生2:10×8=80(平方厘米),80÷1/800=64000(平方厘米)=6.4(平方米)。(学生有少数表示认可,有的摇头,有的面露疑惑)
师:同一个问题,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答案呢?谁的想法是正确的呢?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1:我先用图上的长度除以比例尺,求出操场的实际长度,再用图上的宽度除以比例尺,求出操场的实际宽度,最后用实际的长乘宽,就求出了操场的实际面积。
生2:我先用10×8=80(平方厘米)求出操场的图上面积,再用图上面积除以比例尺求出操场的实际面积。
生3:方法二肯定是错的,他的答案是6.4平方米,一个操场的实际面积不可能这么小。
生4:我也认为方法二是错的,因为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长度的比,不是面积的比,方法二用图上面积去除以比例尺是不合适的。
……
反思:学生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会有一些认识上的偏差,教师在课堂上应想方设法通过学生的语言表达暴露思维过程。特别是对于一些错误思维、错误算法,教师不要马上制止或立即纠正,要牵而带之,引而不发。上述案例中的错误,源于少数学生对“比例尺”意义的认识偏差,当错误解法出现后,教师不是急于否定,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采用了延时评价的方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接着为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就错探因,帮助学生更正了对比例尺的认识偏差,使错误资源的价值实现了最大化。
二、适时点拨,引导纠错,激活思辨能力
案例:“平均数”教学片断
课件出示情境图:小河平均水深120厘米,小明身高145厘米,他下河游泳会有危险吗?此题一出,学生有的说有危险,有的说没危险,意见分歧很大。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统一。那我们就来开个小小辩论会,认为没危险的同学为正方,认为有危险的为反方。请正反两方分别推选代表,阐述自己的理由,其他同学随时可以补充。
正方:我认为没危险。因为小明身高145厘米,小河平均水深是120厘米,人比水高,所以不会有危险。
反方:我反对。平均水深120厘米,并不是说小河所有地方水深都是120厘米,有的地方可能很浅,不到120厘米,有的地方可能很深,超过了120厘米。
反方(补充):对,甚至超过145厘米,或者更深一些,所以我方认为会有危险。
师:正方同学,你们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正方:既然有的地方水很浅,不到120厘米,小明在水浅的地方游泳不就没危险了吗?
反方:那到了水很深的方呢?
正方(略作思考):我方现在的观点是可能有危险,也可能没危险。
师(问反方):你们同意吗?(反方点点头表示同意)
师:经过刚才激烈的争辩,大家都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看来,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
反思:在上述案例中,对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教师没有简单地评价孰对孰错,而是以错误思维为契机,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组织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辩论会,引导学生在树观点、说理由、评思路的辩论过程中,深化了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逐步实现了知识的理顺和意见的统一。学生在积极思辨的过程中进行智慧的碰撞、观点的交锋和心灵的沟通,让错误为课堂教学添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将错就错,因势利导,拓展学生思维
案例:分数应用题教学
题目:小红看一本故事书,已看的页数与未看的页数之比是1︰4,如果再看28页,则已看的与未看的页数之比是3︰5,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学生独立解答,列式如下:①28÷(3/5-1/4);②28÷(3/(5+3)-1/(4+1)); ③28÷(3/5-1/(4+1));④28÷(3/(5+3)-1/4)。面对这么多种解法,究竟谁对谁错?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很快统一了答案:方法②是正确的,其余三种列式是错误的。应该说,到此本题的教学任务可以结束了,但教师并没有止步,而是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如果所求问题不变,还是求‘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你们能改变题中的已知条件,使其他的三个算式成立吗?请大家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和改编的题目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交流吧。”于是学生们进入了积极的探究与交流之中,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反思:布鲁纳说过:“错误都是有价值的。”怎样发挥错误的最大价值,取决于教师处理错误的策略。分析以上教学行为,教师巧妙利用学生出现列式不正确这一生成性的错误资源,因势利导、举一反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刻理解这一类分数应用题的量率对应关系,有利于学生的比较和鉴别。这样既丰富了知识,又拓展了思路,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同时也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精彩,教学过程更加真实。
四、积极思错,保存错误,构建互长课堂
“吃一堑,长一智。”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错误的积极作用,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反思错误,比如让学生编制“错题集”“纠错本”“错误宝典”等,指导学生整理记录错误题目,分析错误原因,归纳错误类型,总结反思经验教训。另外,学生间还可以交换“错题本”,互相借鉴与交流,在错误中得到进步与提高,真正实现一错多得。教师也可根据课堂或平时作业中学生出现的问题或典型错误,坚持记录、编制“错题集”,把学生答题错误系统汇总,分析错因,就能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共性和学生学习上的难点,以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课堂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变得真实、鲜活。我们不但要宽容学生的错误,更要学会捕捉和挖掘教学中各种形式的错误,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学价值,并正确巧妙地加以利用,激活课堂,提高效率,让错误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