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有效课堂的策略

2011-12-29 00:00:00蔡香萍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1年9期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已经普遍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和接受,并不断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让数学课堂充满了激情和动力。然而,在常态课堂上又将如何做到有效互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呢?下面结合“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和“圆的面积”的教学实例,谈几点做法。
  一、确定发展教学目标,是构建有效课堂的灵魂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教材要求与学生发展状况两方面情况,既要把握教材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又要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切实可行的、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既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和个性发展,又要满足学生个体的不同需求。例如,在“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例2的教学中,设计如下。
  1.抢答:把下图六张牌洗后反扣在桌面上,从中任意摸一张。
  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②摸到黑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③摸到红桃2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2.你能根据这6张牌提一些有关可能性的问题吗?
  生1: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师: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请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怎样回答这个问题。
  生2:摸到每张牌的可能性是1/6,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3个1/6,也就是3/6或1/2。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3:一共有6张牌,红桃有3张,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3/6,也就是1/2。
  生4:红桃的张数占总数的一半,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1/2……
  师:学习数学就应像这几位同学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谁还能提不同的可能性问题吗?
  生5:摸到黑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生6:摸到2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生7:摸到3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
  随着问题的解决,有更多学生从不同角度找到不同答案,大大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含量,提升了对“分数表示可能性”的认识,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达到预期的发展性目标。
  二、重组优化教学内容,是构建有效课堂的根本
  再好的教材也会有局限性和不适应性,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领会、把握教材,科学地运用、重组教材,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如在“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处理教材。
  (一)活用教材,激活教材资源
  1.动态地使用教材。
  教材提供的例1是静态的“摸球游戏”,我们可以动态地使用教材——通过课件展示透明的袋子中放入一个红球、一个黄球,问:“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如果往袋子中放3个、10个、x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呢?”让学生分别得出1/2、1/3、1/10、1/x等可能性,从而很快地概括出“袋子里一共有几个球,摸到每个球的可能性都是几分之几”。
  2.创造地运用材料。
  例2的摸球游戏与例1相类似,如果凭教材按步就班,缺乏新颖性。这时教师可以大胆地、有创意地将例2的第一个问题设置成6个抢答问题,目的是巩固新知。接着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可能性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对自己所提的问题进行分析、推理,通过从不同角度思考、理解,提升了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学习是一种愉快的探究实践活动。这样运用教材,把教材用“活”了,更能发挥教材的最大潜能。
  (二)拓展教材,优化教学资源
  现行的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但仅仅靠教材上提供的知识是永远不够的。教师在设计教学程序时,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适当拓展教材空间,从学生身边提炼一些有用的素材。例如,在巩固练习阶段,教师可以进行重组教材,把“摸数字卡片”游戏作为基础练习题,或者直接删除,然后添加一个学生喜闻乐见但又没有亲身体验过的“李咏砸金蛋”活动。这比起摸数字卡片游戏更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一次次地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三、组织经历探究过程,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活动过程,只有经过学生亲自参与、探索等实践活动才能内化形成新的认识与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有目的、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转变成探究问题,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拓宽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教师可以突显学生自主探究的几个过程,确保探究学习达到预期效果。
  1.优化猜想,突显动脑过程。
  课始,教师开门见山的引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看到课题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纷纷回答:“什么是圆的面积?”“圆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怎样求圆的面积?”……师问:“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答?”学生沉默,好像遇到困难。“以前我们研究一个新图形的面积时,用过哪些好的方法呢?”“可以把新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如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那圆能不能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试一试,请大家利用纸片和准备的工具,在小组内研究研究。”片刻,有的学生无从下手,教师又问:“都想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求面积呢?”这一关键问题引发学生回顾利用“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顿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转化成三角形,有的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还有的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想象,教师再充分利用课件的优势,弥补操作与想象的不足,让学生真切地看到自己想象的过程。
  2.优化操作,突显动手的过程。
  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已有一定的想象,这时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圆,让学生随意进行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学生在大量动手操作中,折成扇形(近似三角形),可是扇形的面积不会求,怎么办?教师再引导学生把圆平均分成4份,并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看看效果如何。因为底是弧线,还是不能求出面积。教师接着引导:“从这两种思路中能得出共同点吗?”这么一问再次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经过探究发现把扇形折得越小,每一个小扇形接近三角形、短弧线甚至可以看成三角形的一条边了,教师趁机演示16等分、32等分、64等分拼成的圆形更加接近长方形……在探究圆的面积公式过程中,教师巧妙的引导,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形成的脉络,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探索的快乐,给学生最丰富的体验和发展。
  四、匠心拓展巩固练习,是构建有效课堂的保障
  数学学习,不仅要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和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使知识融会贯通。如在“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拓展练习部分,教师独具匠心地引进学生熟悉的“李咏砸金蛋”的游戏素材,再次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6个金蛋,将产生4个幸运星,猜一猜:
  1.第一次砸中幸运星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2.现在共有5个金蛋,将产生4个幸运星,你觉得你一定能成为今天的幸运星的可能性有多大,为什么?
  3.现在还有4个金蛋,将产生3个幸运星,砸中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4.剩下3个金蛋,还有两个幸运星,猜猜哪两个是幸运星?如果让你一次砸两个蛋,两个都砸的可能性又是多少?
  ……
  这样适当扩大练习的思维含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多层次推断和多策略运用,从而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
  德国教育第多斯惠说的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构建有效课堂同样要求教师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有创意地重组优化教学内容;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唤醒学生的求知欲,鼓舞学生主动地学、积极地学、创造性地学,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数学活动的过程。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