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主次要分清

2011-12-29 00:00:00唐金龙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1年9期


  想起《资治通鉴》上一个小故事。说是唐太宗有一次要派朝廷大员出使,主要任务就是册封西突厥可汗。可使者临出发前,唐太宗在交代完正事之后,又让使者顺便买一批好马回来。可是魏征认为不妥。按理说,皇帝要求使者完成任务后买些马也不算过分,毕竟当时交通不便,另派人去买马费时费力,顺带办事效率更高呀。可魏征认为,朝廷出使是非常严肃的事情,不能让堂堂使者既当政治家,又当采购员。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如果使者还兼做其他次要的工作,很容易引起突厥人的误解。如果再严重一点,突厥首领会认为,唐朝使者主要任务是来采购名马的,而册封之事可能只是次要的事情,是顺带着做的。那么,主要的政治大事册封就会失去应有的庄严意义。
  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做事情一定要分清主次,否则,就有可能达不到应有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由此进一步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之下,现在的课堂不少教师追求热闹了,注重生成了,强调外延。这无疑是好事,但也在有意无意之中出现了主次不分的现象。有些教师片面强调“自主”,讲什么,由学生来定,教师完全跟着学生走。说这样是“以学生为主体”,是“尊重学生的意见”,是“满足学生的需要”。这种做法其实恰恰背离了新课标精神。这样,教师作为跟学生对话中“平等中的首席”位置就失去了。
  还有,新课标提出了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紧密结合。有些教师为了体现这一理念,在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时,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全方位地了解科学知识、文史知识、文化知识等,往往要求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资料,将语文课上成了其他课,完全淡化了语文教学目标。
  还有一种倾向就是课堂拓展。按理说,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而现在的有些语文课堂完全走样了,一味强调向文本外延伸。事实上,延伸也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任何离开课文的拓展延伸都是不着边际的空中楼阁。为了拓展,将课上到野外去,新是新了,却没了原则和规矩;为了创新,囫囵吞枣般学习课内知识,忙于拓展中的表演,新是新了,却多了几分浮夸和作秀。应该说只有文字才是教学之本,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也才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拓展延伸是为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让内容为拓展延伸服务。正如著名老师于漪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我们以为杂乱地把文章选给学生读,不论目的何在,从来是文科教学的大毛病。文章是读不完的,与其漫然的瞎读,究不如定了目标来读。”加涅也认为:“设计教学的最佳途径,是根据所期望的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其原因是教学是了特定的教学目标。”
  因此说,课堂教学一定要分清主次,否则,不但体现不出新课程精神,反而会误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