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一句名言来源考

2011-12-29 00:00:00王超龙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4期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名言人们耳熟能详,它出自鲁迅的小说《故乡》,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小说写于1921年1月,当时国难当头,人民情绪悲观,都认为找不到救国之路。鲁迅这句话意在告诉人民,希望之路是走出来的,是实践出来的,是探索出来的,从而激发人民前进的信心和动力。后来这句话作为鲁迅的名言被大家广为引用。
  这句话简单朴实,意味深长,不愧经典名言。然而,这句名言完全是鲁迅独创吗?笔者经过考查,发现这句话源于孟子之言。我们来看看《孟子·尽心章句下》(杨伯峻《孟子译注》第331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里孟子的原话:“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杨先生对这句话这样译注:“山坡的小路只一点点宽,经常去走它便变成了一条路;只要有一个时候不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现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朱熹对这句话这样作注:“理义之心,不可少有闲断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一)第368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如果把鲁迅和孟子的话作一下比较,会发现两句话非常相似。首先,两句话都是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鲁迅在他的话中,把希望比作路,意在鼓励人民,希望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实现;孟子则在他的话中,把理义比作路,旨在告诉大家,义理是要常思常为才能常存心中。两句话虽然本体不同,一个是说希望,一个是说理义,但是喻体相同,都是以路来喻,而且两句话都强调了 “走”的重要性。另外,比较发现,“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和“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两句话只是在语言表述上稍有不同,但在句子表意方式及意义指向上大体一致。
  众所周知,鲁迅从小就在“三味书屋”开始饱读经书,《论语》《孟子》等经书烂熟于心,诚如鲁迅自己所说:“孔孟的书我读得最早,最熟。”(《坟》第278页,人民出版社1980版)因此,鲁迅在创作这句名言的时候,深受了孟子的话的影响。应该说,孟子的“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是鲁迅创作“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不朽名言的源流。只不过,作为一位现代伟大作家,鲁迅对孟子的话略加改动,稍加创意,便让他的话赋予了更新的时代意义。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