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2011-12-29 00:00:00黄长虹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4期


  在作文教学上现在有一种思想,认为应该尽快提高中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这关乎学生的智力发展,关乎创新思维,关乎中国是否能在未来获得诺贝尔奖。看法不可谓不高远,但是否切合实际呢?笔者以为,想法一旦脱离了实际,不但不能如愿以偿,反而会后患无穷。
  还是用事实来说话吧。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是省重点中学,应该有普遍性。几届高三复习时,总要梳理记叙文知识以巩固提高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水平,但出乎意料的是,绝大部分学生对记叙文几乎一无所知,记叙水平大约滞停在初二左右,连起码的记叙文常识都不知道,如细节描写、矛盾法、误会法、悬念法等等,他们说“听老师讲过,但因没有训练过,现在全忘了”。初中老师为了使学生避免中考被误判,主要训练议论文并鼓励他们考试时也写议论文。到了高中,只要教过高三一轮的教师都知道,高考评判作文,因时间紧任务重,要快速评定,而记叙文注重事件过程,不像议论文那样直白、一目了然,阅卷要有一番思考,耗时费力,因此和中考评卷一样被误判的可能性比议论文大。而且,记叙文大多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很难出采,所以从高一开始就以训练议论文为主。在激烈的高考竞争面前,这是绝大部分语文教师明智而无奈的选择,而这种情况绝非我校仅有。
  从初中就开始练议论文,不可谓不从早抓起,可结果如何呢?形象思维发展不充分不到位,过早地发展理性思维,学生的生活、知识和心理等赶不上教学要求,因此,只好不懂装懂——说假话,咬着奶头说大人话——装腔作势,说大话虎人,要么用华丽的语言来掩饰内容的空洞和肤浅。采用这种揠苗助长的作文教学,主要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来不得半点失误。既然高考评卷不能花太多时间看作文,评得越快越好,而记叙文又容易被误判,谁不选择写议论文就无异于自杀。另一个极重要的原因是,现在的中学生,由于课业繁重,绝大部分都没有课外阅读,而没有一定量的阅读积累,没有以阅读而获得的智力背景、文化视野和尽可能大的思维空间,是不可能有深刻的思想认识,不可能有较高的议论能力的。2005年7月26日~30日,在以“母语,在我心中”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语文之星夏令营活动中,有全国11个省市的234名高中语文优秀学生参加。在写作上,负责批改营员入营作文的老师评价这些语文优秀学生的作文“其实大同小异,个性严重缺乏,用语乏味且千篇一律,充满时尚元素和网络语言,只会说套话空话,很少有真情实感的流露……”。在阅读上,活动要求营员“给一位不爱读书的朋友开一张书单,列出五到八本书”,“大部分营员列的书目不是《哈利·波特》等畅销小说,就是《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名著”。他们的阅读状况由此可见。“教育部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组组长巢宗祺说,这些学生擅长抒情散文,但论述问题的能力较薄弱,一写需要严密思维、理论视野的议论文时就有些捉襟见肘”。(《中学语文:我们该怎样亲近母语》,2005年10月19日《教育文摘周报》)语文方面优秀的学生尚且如此,大部分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议论文写作水平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简单地说,理性思维(即抽象思维)获得发展的前提是积累了丰富的事实表象和知识。事实表象和知识越丰富,对事物的认识和概括就越深刻越准确,理性思维就越发达,相反则是肤浅甚至是错误的。而中学生即使到了高二高三,本来就处在理性思维发展的起始阶段,而我们现在的学生,被繁重课业所累,两点一线的生活和有限的课外阅读积累,减缓甚至阻碍了理性思维的发展进程,因此,不可能有太高的理性思维能力。如果不面对这一事实,违背这一事实,一切想更快提高学生理性思维的做法都是揠苗助长、贻害无穷的,就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你让他跑步,过于急切,只能会害了孩子。
  在这一方面,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早就告诫过:“中国国文教员们常埋怨学生们不会做议论文。我以为这并不算奇怪。中学生的理解和知识大半都很贫弱,胸中没有议论,何能做得出议论文?许多国文教员们叫学生入手就做议论文,这是没有脱去科举时代的陋习。初学做议论文是容易走入空疏俗滥的路上去。我以为初学作文应该从描写文和记叙文入手,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朱光潜《谈美书简·谈作文》)朱光潜先生对过早训练议论文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振聋发聩。在实际教学中的情况就是如此。到了高三,我们提供了一些按主题分类的典型素材,要求学生复述;接着传授给议论的方法,如因果、对比、层递、分析等论证方法,以及讲解发散、聚敛、接近、相关、相反、相似等思维方式,反复举例再三训练,可学生就是掌握不了,抓不到主要矛盾,分析停留在表面,看不到事物的本质,片面、狭隘、偏激、肤浅是大部分学生思维的通病,作文中的语言绝大部分是套话、老话——陈词滥调。笔者以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后果,原因不在学生,更多的是在于高考的阅卷和教师的指导。就如前面所言,学生生活、知识的积累和心理发展,还有他们的思想认识都没有达到我们所期待的——教师的主观臆想的程度,我们就硬邦邦地要学生达到甚至超过那高度,强其所难,才有空话、套话、假话、俗话连篇的教学结果。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况。
  根据学生实际,包括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认识、体验,对知识的积累,以及心理和思维的发展,初中必须训练记叙文,高一高二还以记叙文训练为主,特别是要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只能少量练习议论文,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为抽象思维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到了高三,记叙文和议论文可以齐头并进,交叉训练,而对议论文不能有太高的要求,并尊重学生对这两种文体的选择。
  至于发展创新思维和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中国能有人获得诺贝尔奖,笔者举双手赞成,但这是一个复杂工程,涉及的方面和因素很多,如果单单从作文教学的角度,恰恰不是训练议论文,而是要多训练记叙文。理由是:第一,只有让形象思维充分发展了,抽象思维才可能更好地发育成长,先后不可颠倒,权重不可失衡;第二,尽可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阅读,丰富知识,开拓思维空间;第三,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第四,人类的很多发明创造是大胆想象的结果,而想象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中的创新思维,恰恰要通过记叙文而不是靠议论文来训练;第五,大胆想象,就是要敢于想别人未曾想、不敢想、想不到的东西。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创造宽松、愉悦、自由的良好环境,激发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而不是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把他们那大胆、奇特、瑰丽的想象被揠苗助长式的作文教学扼杀在萌芽之中。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同样要心中有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知、行、意等方方面面的发展情况,找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满足他们的需要,促进他们健康地发展。
  (作者单位:福安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