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指瑕》补笔

2011-12-29 00:00:00徐国忠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4期


  《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9期刊登了丁大勇老师的《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指瑕》一文(以下称《指瑕》),读后得益匪浅,丁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钦佩。但对其中五处指瑕,本人拜读再三实在难以苟同,现冒昧提出,与丁老师商榷,并将本册课本其他的两处瑕疵提出来,就教于方家。
  1.本册课文《致同学》第二段有这样的文字:
  课本固然是你学习语文的一块园地,而你如果仅仅守住一册或一套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习更广阔的园地在课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报刊视频信息、家事国事天下事,以及生活中的其他种种话题,无不是语文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可以说无处不有,无时不在。
  《指瑕》对上述文字提出了四处修改意见:①“而”应改为“但”;②“如果”冗余,应去掉;③“资源”前有必要加上“重要”一词;④“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如改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则更为顺畅,最后一句删去更好。
  以上四点指瑕,只有②令人信服,①③④有些牵强。
  “而”不一定要改为“但”。联系本段文字的上下文可以看出该句是一个转折句式,这里“而”作转折连词表示“但是”的意思,如果一定要将“而”改成“但”就显得过于吹毛求疵了。
  “资源”前没有必要加上“重要”一词。《致同学》在后文中写道:“应当把课内和课外的语文学习结合起来”,“课内学习为起点,并以此辐射到课外”。可见作者要表述的是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都很“重要”,如果硬是在“资源”前面加上“重要”一词,就会容易让学生误解为课内学习没有课外学习重要,这有违于作者的初衷,也有悖于语文学习的规律。
  “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也没有必要改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更不可以删去。理由有三:其一,这里的“有”就是“存在”的意思,表达没有什么不妥;其二,原句的表达显得多变多彩。而《指瑕》将“有”改为”在”,读起来显得单调而缺少变化;其三,最后一句不应删去。因为这句是对上文的总结,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对“语文学习资源”作了提升和拓展,并与后文的“生活的海洋”、“大语文环境”相互照应。
  2.《美丽的西双版纳》课后“探究·练习”第二大题有这样的表述,课文“主要描写了树、竹、谷、水、庙等景物”,《指瑕》一文认为该句概括不准确,并提出将其中的“竹”改为“楼”,理由是因为第二段小标题是“竹楼映蓝天”。这种改法欠妥,我们一是从小标题看,突出的仍然是“竹”,如果不是竹的特有色彩又何来“映蓝天”呢?二是从文中内容来看,课文不仅写了竹楼还写了“翠竹丛林”、“竹篾桌”、“竹板”、“竹笋”等;三是从傣族人的民族风情来看,他们生活在“竹”中,在竹林、住竹楼、食竹笋、烤竹鼠、用竹桌、坐竹凳、戴竹帽等等,可以说“竹”是傣族人特有的生活资源。因此笔者认为用“竹”比用“楼”概括课文第二段的景物显得更具体、更全面、更富有个性色彩。
  3.《蓝蓝的威尼斯》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入夜,灯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般,真是人间奇景。”《指瑕》一文认为该句中的“泛舟在……海滨”搭配不当,笔者亦有同感。但是《指瑕》一文要将“泛舟”改为“漫步”,我却难以苟同,改为“漫步在……海滨”与前文所写的“水”、“海”和后文的“像进了水晶宫一般”,语意不畅。如改为“泛舟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如何?
  4.本册教材《老山界》有两个病句必须修改。一是“果然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教材第11页),这句中的“90度”与“垂直”语意重复,既然“垂直”又何须“90度”?笔者认为将“90度”去掉,改为“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与地面垂直的石梯”更为妥贴些;二是“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饭吃、煮东西吃”,该句犯了逻辑错误,因为“煮饭吃”这一概念从属于“煮东西吃”,应将“煮饭吃”删掉。
  以上意见当否,仅提出就教于丁老师和各位同行。
  (作者单位:如皋东陈中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