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厚重.诙谐

2011-12-29 00:00:00孟丽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4期


  执教梁实秋先生的散文《猫的故事》,对先生的文笔颇为叹服。这篇散文以区区一千多字为师生所喜爱,就在于其鲜明的写作特色。具体而言,它表现在先生高超的叙事艺术、厚重的人文精神和诙谐的语言风格上。
  
  一、高超的叙事艺术
  
  梁实秋先生写过一组以猫为题材的散文,细腻、生动地描绘了他和夫人韩菁菁养猫的具体情形,以此来表现他与猫相伴、以猫为乐的闲情雅趣。《猫的故事》则有所不同。文章讲述的是一只母猫冒着生命危险为四只小猫喂奶的感人故事。作者将猫的命运起伏和“我”的情感变化作为叙事的两条线索贯穿始终,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感情跌宕起伏。
  1.情节曲折生动
  文章起始即写一只猫冬夜造访,嗥叫不止,时而“如怨如诉”,时而“如诟如詈”,跳踉往复,搅扰不安;及至春暖,原想猫的搅扰会因天气转暖而去,不想猫竟破窗而入,反复多次,已令先生不耐;无奈之余,厨师自告奋勇,设计治猫,猫不知就里,仍复光临,结果“奄奄一息赫然挂在那里”;其状其形,令先生甚是不忍,于是为猫“缓颊”,猫狼狈而逃;不料虽遭惩治,几至丢了性命,但猫不以为鉴,反而夤夜将“历史重演”;先生疑虑,细查细访,母猫皆为喂养四只小猫之故,真相大白,但母猫出于为幼崽安全着想,连夜将其悉数叼离书房。先生叙事,并非一平到底,而是紧扣猫的命运,起伏有致,引人入胜。
  2.感情跌宕起伏
  如果文章只是单纯写猫,未免有些单一。先生除了讲求叙事的生动,并不忘记融情于事之中。且来看看先生的情感之变:从一开始因猫搅扰带来的不安,到猫屡次破窗而入的不耐烦,到按捺不住的愤激,到见猫的惨状心生同情而为它“缓颊”,及至猫将“历史重演”时的火气陡升,心生疑惑,到最后明白真相后的顿悟大喜和因猫离去的愧怍之情,无一不在文本中展现,情感复杂多变却又俱在情理之中,抑扬得宜,收放自如。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母猫的命运多舛,人的情感为猫所牵,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笔底掀波澜,寓情于事中,这正是文章的艺术精妙之一。
  
  二、厚重的人文情怀
  
  当然,先生仅仅只是一味叙事,也不足以撼动读者的内心。笔者以为先生借猫的故事还在表现自己厚重的人文情怀,具体表现在先生对母爱的颂赞和从猫的故事中获得的生命感悟。
  1.母爱的颂赞
  自古至今,颂赞母爱的美文何其多,对于人类母性的赞美不胜枚举。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当先生将这种情感放在猫的身上就已显现其视野的独到。猫屡遭惩治,但母性难改,即使丧命,也不管不顾,谁说只有人类才具有这至纯至美的感情,猫也有,也因猫将这种感情推至极致。猫在客观上本能地表现着“母爱”,作者却在主观上用心发现和赞美“母爱”,二者融为一体,内在的情感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不能不说感人至深。
  2.生命的感悟
  生命是亘古不变必谈的话题。问题是人类总是过多关注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延续,常常忽视了对自然界其他生命的关注,甚至是漠视。先生不然,相比之人的强大,文章恰恰表现的是对弱小动物生命的珍视。本来对猫的搅扰已属无奈,已是愤激,可是看到猫的凄惨情状又甚是不忍。在厨师看来,这是猫咎由自取,在先生,岂能等闲视之,为其求情必是情理使然;在俗人看来,猫产子书房,岂可容之?在先生看来,却是“喜事临门”。难怪先生要感叹:“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道理应普及于一切有情。”
  这种厚重的人文情怀,我想先生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都有他人格的介入,这是文章艺术精妙之二。
  
  三、诙谐的语言风格
  
  司马长风曾这样评述:“在现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