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学生们对胆小孤僻、迂腐多疑的别里科夫深恶痛绝,但又觉得别里科夫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他既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维护者,同时也是一个受害者,大家对他的悲剧命运又充满了同情。基于这种心理,教学拓展时,有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别里科夫结了婚,他会怎样?”
是啊,假如“套中人”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结了婚,他的命运又会怎样呢?课堂上,学生们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生:我觉得如果和华连卡结了婚,别里科夫可能会过上一种新生活,他会慢慢从“套子”里走出来。因为华连卡开朗活泼,想笑就笑,想唱就唱。家庭生活中,她必然会影响到别里科夫,同时,别里科夫要想博得华连卡的好感,过稳家庭日子,也必须主动地改变自己,顺应华连卡。所以,我觉得,结婚对别里科夫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他可能就此挣脱他的“套子”。
生: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你想,学校里那些“有思想、很正派”的老师们都怕别里科夫,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全城都受着他辖制”,这样一种人他怎么会改变自己,顺应别人呢?我觉得,假如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结了婚,结局无非是两种:要么双方性格不合,整天吵架;要么相互不能容忍,干脆离婚。
生:我同意这种观点。你看,我们今天社会中夫妻之间性格不合,吵嘴、打架甚至离婚的现象就很多。(学生们笑)
师:这位同学能从文本中读出今天的生活实际,读出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这也正是这篇小说不朽的原因之一。但是我们阅读文本,还必须知人论世,让文本回到作家当时的创作背景之中去。那么,契诃夫创作这篇小说时的社会背景又是怎样的呢?
生:这篇小说创作于1898年。此前,沙皇被刺,欧洲进步思潮涌入俄国,新沙皇政府采取暴力手段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整个社会笼罩在黑暗和恐怖之中。契诃夫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创作了这篇小说,塑造出别里科夫这个典型。
生:正因如此,别里科夫胆小怕事、封闭多疑,他无时无刻不在极力维护现行的社会秩序。你想这样的人他会吵架、会离婚吗?
生:我想他不会。别里科夫有句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他担心、劝阻甚至“辖制”别人“别闹出什么乱子”,他自己当然更不会、也不敢“闹出什么乱子”来。所以,假如别里科夫结了婚,我想,他是既不会跟华连卡吵架,也不会跟华连卡离婚的。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基本上排除了别里科夫结婚后走出“套子”生活的可能。那么,假如别里科夫结了婚,他会不会有其他生活的可能呢?
生:我觉得别里科夫还有一种生活的可能,那就是他会改变华连卡,让华连卡也变成和他一样的“套中人”。虽然这比较困难,但在那样一个专制统治的社会里,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小说的结尾不是说:“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很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这就说明了,当时的社会里本来就有许许多多的“套中人”,华连卡如果和别里科夫在一起生活,她也可能被别里科夫“发展”成“套中人”,因为沙皇专制统治需要更多的“套中人”。
生:我认为,假如别里科夫结了婚,根本不存在有别的生活可能。他的婚后生活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跟他在小说中没结成婚的结局一样:死去!你想,在别里科夫看来,华连卡性子是那样的野,又和她的哥哥一样有着古怪的思想,别里科夫是很难改变她的。即使别里科夫改变了她,恐怕还没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他早就一命呜呼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别里科夫既不敢吵架,更不敢离婚,只有整天地生活在痛苦、担忧、震惊、恐惧之中。因而,不论结不结婚,别里科夫的死是必然的,只不过是个时间早迟的问题。
这位学生的发言赢得了一片掌声,学生们在默默的颔首中对这篇小说的人物和主旨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了。
[反思]加达默尔说:“对一个文本或一部艺术作品里的真正意义的汲舀是永无止境的,它实际上是一种无限的过程。这不仅是指新的错误源泉不断被消除,而且也指新的理解源泉不断产生,使得意想不到的意义关系展现出来。”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进行适当的拓展讨论,展开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层层对话,促成学生智慧火花的碰撞,促成文本新意义的生成,从而实现“潜在文本”向“现实文本”、“创新文本”的转化。
(作者单位:巢湖市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