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性阅读及其实现策略

2011-12-29 00:00:00郑勇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4期


  语文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的方式。所谓自主,就是自己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自己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自己管理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自己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负责。自主意味着思维、情感与行为的独立,意味着个性的自由张扬;自主也意味着心灵时空的自由与视界的敞亮,意味着人的潜能的自由释放、创造活力的自由舒展。人只有在自主学习中才能得到积极充分的发展。教学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现自主发展。
  真正有效的阅读,其实都是自主性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都是教师预设的,但在学生实际的阅读活动中,现实的阅读目标、阅读过程和阅读结果则是由学生自主选择和控制的,完全可能出现跟教师的预设不一致现象。就是说,自主性阅读是任何积极、有意义的阅读都必然具备的内在品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要求。阅读自主性程度的不同就会带来阅读效果的差异。阅读教学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就必须创造条件尽可能实现学生的自主性阅读。
  基于以上理解,根据自己和很多优秀语文教师的经验,要实现学生自主性阅读,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动机,使学生产生内在的阅读愿望、兴趣和要求,愿意主动去接触文本,领会文本意义。《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关注学生的阅读动机,反复强调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小就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乐趣”。阅读动机是以阅读需要为基础的。阅读对象的召唤,阅读目标的要求,阅读情感的激发,阅读乐趣的感受,阅读成功的体验,教师的诱导等等,都会产生学生的阅读需要,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展开阅读活动。自主性阅读离不开外发性动机的激发,但更强调内发性动机的培育。阅读教学如果不是在培养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上下功夫,不是让学生充分去感知文字信息并进行积极的思维与体验,而是依赖于影像媒体的刺激和帮助,依赖于教师的高谈阔论和声泪俱下的表演,阅读还是阅读吗?是读媒体还是读教师?真正有生命力和开发潜力的阅读动机来自于阅读活动过程本身。如果学生能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和成功,认识到阅读的现实价值和可能价值,那么就会把阅读当作一种追求和享受。北京语文特级教师王俊鸣说:“真正的阅读兴趣首先来自于对读物本身的领悟和发现,其次来自于成功的喜悦,第三来自于阅读成长的实际运用。”①这可谓是经验之谈。
  第二,让阅读对象具有可读性(或可感性)且与学生的阅读水平相适应,既具有适应性,又具有发展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材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强调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②布鲁纳有句名言: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阅读教学应当把适合需要的最好的精神食粮提供给学生。如果文本语言优美、生动凝练、耐咀嚼,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思想情感和心境,充满理趣与情致,富于人生的启迪,而且需要学生经过一定努力方能理解和领悟,即对学生富有挑战性、略高于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期待视野,使学生每读一篇皆有收获和满足,生活经验得到丰富,人生境界得到拓展,人格得到提升,那么学生自然愿意读、乐于读。阅读教学必须注重阅读对象的价值取向,加强课程与教材的开发,既根植于现实,又面向学生的未来。
  第三,基于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展开教学。由于阅读需要经过由文字符号的辨识到意义信息的转换,再到理趣与情致的感悟,所以学生必须具有对文字符号的解码能力,尤其是汉语言“语境定义”的特性,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阅读经验的问题,需要学生相应的认知图式和背景知识,且能够顺利被激活和调出,与文本信息积极作用,实现对文本意义的整合。阅读教学的全部努力都必须以学生的阅读图式为前提和出发点,同时根据学生的阅读需要策略性提供必要的线索和辅助信息,使学生独立阅读,独立实现阅读目标,发展阅读能力。
  第四,帮助学生获得适合当前阅读的策略。阅读教学应尽可能减少学生对教师和影像媒体的依赖性,逐步回归学生阅读的自然本真状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体验、学会表达,逐步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关于阅读策略的知识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阅读,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效的阅读策略,一方面来自学生自己阅读经验的发现与积累,另一方面也来自他人的示范、启发和传递。如果学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阅读策略和实践经验,阅读起来就会驾轻就熟,提高阅读效率,这本身就是一种阅读能力的发展。经验表明,阅读策略如果能融入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就会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把握,那种脱离学生阅读活动机械灌输阅读方法的教学,往往效果不佳。
  第五,给学生必要的心理安全和心理时空的自由。“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应当完全拥有独立而自由的思维与体验的广阔天地,他们不必因担心被别人否定而顾虑重重,也不必因害怕教师批评或因自己的浅薄被人耻笑而诚惶诚恐。他们可以尽情地敞开心扉与文本对话和辩论,尽情展示自己的心智,表现自己的个性,尽情释放久蓄的情愫、品尝精神的“佳肴”,尽情饱览文本“秀美的春色”、享受审美的乐趣。阅读教学应给予学生必要的信任与宽容,给予他们充分思维、自由体验和尽情表达的时间与空间,这是阅读本身的需要。
  第六,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就是说要培养学生一定的元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阅读活动与过程根据阅读需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反省,作出自我判断,已经读出了什么,还需要怎样的努力,能够心中有数,从而积极调控自己的阅读行为和策略。这是任何有效阅读都必不可少的,也是任何他人都无法取代的。这种自我反思和调控意识,来自有意义阅读目标的召唤,来自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增强,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培养。自我反思和调控能力是许多优秀学生成功的基本经验。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的高明之处就是让学生“自测”和“自结”,因为学生自测和自结的成果不仅真正属于学生自己,而且还会成为学生继续学习的基础和推动力。
  第七,引导学生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阅读,有坚持的耐心和意志。阅读过程是一个思维过程,也是一个体验过程,要求学生必须全身心投入,才能有所收获。这种专心、耐心和意志,一方面靠学生自身的理智感和阅读习惯的支撑,另一方面也离不开阅读目标的激励、阅读过程的乐趣以及阅读结果的鼓励。思维活动贯穿于阅读的全过程,使阅读过程具有一定的艰苦性。但是作为一种体验,又伴随着情感,也一定充满着体验的快乐。当然更重要的是阅读一定要有效、有成果,只有学生强烈感受到自己的智力成果,而且能够有机会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得以展现自己的成功和自豪,他们才会乐此不疲。
  
  参考文献:
  ①张定远《全国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思想精粹》,语文出版社1999.8。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