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来好

2011-12-29 00:00:00王志民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4期


  语文阅读既要走进文本,又要走出文本。南宋学者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这就是说,读书既要领会主旨、体味情感,又要评析消化,运用创造。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是阅读活动的整个流程和根本方法。
  无论走进还是走出,第一信息源都是文本。我们要整体观照,细读涵泳,揣摩参透。但有时单凭文本本身,难以透彻理解其内容,体味其情感,不能走进文本,也就谈不上走出文本。这有很多原因:课文文本是丰富多彩的,时空跨越,门类众多;文本又是作者在特定的背景下情志的表现,有时代的烙印,也有个人情感的投射;学生文史基础薄弱,难以领会文本深意。由此,语文阅读有时需要引入一些资料,比较对照,探求作者表达意图,走进文本,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读者的意义解读,走出文本。
  实际上,文本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必然与其他文本有多种多样的复杂联系,需要其他文本的佐证阐释,在与其他文本的参照中,我们更能做出正确解读。最早提出解构主义互文理论的学者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就曾说:“每一个文本都可以通过新的阅读而发生别的一些联想。”①美国学者杰弗里·哈特曼也认为文学语言具有隐喻性、不确定性,文本的意义需要通过参照系来把握。②
  引入资料不是随意的,为什么要引入,引入什么,怎样引入?这里应该有四个原则:
  一是必要性。阅读首先要细读文本,如果凭借文本就可以自然顺畅地解决问题,正确深入解读文本,就没有必要引入资料。如果不引入资料,会耗时费力,造成课堂的低效,或是产生障碍,导致理解偏差甚至错误,造成课堂的无效,就需要引入资料。
  二是有效性。引入资料的有效性,首先看它对文本的解读有没有实质的帮助:或能提供背景触发思考;或能突破难点;或能为把握文本内蕴提供依托……其次,语文课程的核心是开发语言潜能,培养语言能力、提高思维水平,提升语文素养,引入资料也要为此服务,我们要尽量用语文手段达到让学生体味文章思想情感的目的,培养思维,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驾驭能力的提高。有的引入图片、音视频极富冲击力,但这没有深入到语言文字里去,这样的引入有效性让人怀疑。
  三是探究性。引入资料的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学,当学生的阅读遇到障碍或出现偏差甚至误读时,教师引入资料,调控引领,学生思考探究,激活思维,学会学习。不能为了教而引入资料,诱导学生思维方向,请君入瓮;更不能解读结果和盘托出,以结论代替过程。
  四是适切性。引入的资料要精选,目标明确,篇幅适度,难度适中,不可提供一个比文本更复杂的语境。引入要关注学情,针对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发展点,或铺垫衬托,或穿插引领,或拓展延伸,随文介入。
  引入资料,可以这样呈现,笔者试阐述如下:
  1.引入资料,增加情感体验。
MesWY1wkvgXt3ps5obtzGQ==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但有时“披文”不足以“入情”,一些作品蕴含着作者丰富强烈的情感体验,表面上懂,实际是不懂装懂,这时需要引入资料增加情感的体验。
  学完《背影》,如果只剩下“父亲”去买橘子时爬上爬下的“背影”,那是没有走进文本。因为还有“背影”的背景: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父亲回家奔丧,变卖典质,家里亏空;丧事完毕,父亲还要为生计到南京谋事;父子间两年不相见。这是“背影”感人的根基。但仅靠散落的文字,也不能深味朱自清在《背影》中寄寓的情感。我们可以引入朱自清胞弟朱国华的《朱自清与〈背影〉》中的部分文字。朱国华写道,当时其家境况已大不如前,新婚的自清离家独自到北大读书,父亲因亏空公款被撤职,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1917年冬,自清与父亲同路奔丧。在这时,自清才真正感到家境的凄凉。满院枯枝败叶,一派萧条。自清凝视着已显龙钟之态的父亲,心情十分沉重。为减轻父亲负担,自清提前一年混入本科考场,免去预科学习,争取早日毕业。这些材料能够让学生体会当时“父亲”困顿的际遇和颓唐的心情,具体感知一个为了儿子什么劳累、灾祸都置之度外的“父亲”,理解为什么父亲给“我”买橘子的背影,会让“我”“最不能忘记”,体会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
  再引入孙绍振教授《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一文中的文字:
  北大毕业以后,到杭州一师教书,月薪七十元。虽然已经寄给家里一半,但还是不能满足父亲和庶母的要求,妻子儿女生活在家中,受着折磨……为了减少矛盾,节约开支,朱自清回到家乡任扬州八中的教务主任。由于庶母的挑拨,其父借着和校长的私交,朱自清的薪水,被直接送到家里。迫于此,朱自清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另组小家庭。1922年,朱自清带妻儿回扬州,打算与父母和解,结果不仅没有解决矛盾,反而加深了精神上的痛苦……父子关系,一直没有缓和。朱自清每月寄钱回家,往往得不到回信。
  由此可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的原因,体会“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蕴含的情感,也会对“四次落泪”有多一层的体悟,最终深味朱自清父子真挚深沉、血浓于水的真情。如此,方谈得上读懂了《背影》。
  2.引入资料,指引解读方向。
  走进文本的关键是有效突破难点,否则可能产生误读。而教师告知式的讲解,学生缺乏学的过程,难以内化。此时可引入资料点拨导引,激活思维,把阅读引向深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的名篇,此章语言含蓄迂曲,夫子为何哂由,对冉有、公西华不加评论,为何与点,这是难点所在,突破这个难点,学生才会对孔子思想有深入的理解和领悟。可引入下列章节: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子曰:“勇而无礼则乱。”(《论语·泰伯》)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由上述章节可见孔子对“勇”的鄙视,对“足食”、“富”的轻视,对“仁”、“礼”、“教”的推崇,对“仁政”、“礼治”社会的向往。也就不难理解夫子之所以哂由和对冉有、公西华不加评论,是因为他们与礼相背,境界不够,之所以“与点”,是因其描绘的太平盛世与“仁政”、“礼治”、“教化”的主张相符。明乎此,就会对孔子思想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3.引入资料,深刻理解主题。
  每个文本的主题都有其独特性,但在教学中,很多文本的主题已经成了概念性的东西,学生对文本核心的解读能力降低了。为了深入理解主题,我们可以引入资料,展现作家的创作过程、创作手段等。
  《促织》的批判性是极强的,但很多课堂都在“揭露封建统治罪恶”的概念反复中结束,没有体会到蒲松龄的匠心。教学时我们可引入促织的“原型”:
  《明代小史·宣德记》:“宣宗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
  
  蒲松龄是怎样加工的呢?比较一下,会发现不同。蒲松龄把故事从江南搬到陕西,陕西又不产促织,而下官要讨好爱斗促织的皇帝,以致“因责常供”。皇帝骄奢淫逸,下官趁机搜刮,给百姓带来了灾难。这突出了百姓苦难之深重。获得促织的渠道,“本事”是“以骏马易”,而《促织》先是“以神卜得”,后是“子化促织”。成名无权无钱,现实已至绝境,只有神力才能改变其命运,否则无法脱离苦海。“原型”中人死了,就可以了,而《促织》中,成名子魂化促织后,还要拿命去赢得与一切异状的格斗,方解一家之难。这里,人只是统治者玩乐的工具而已。成名和其妻也异化了,他们视儿子的性命居然不如一只小虫,这是人性的泯灭。可见统治者摧残的不光是肉体,更是人性,这对封建制度罪恶的揭露是入木三分的。《促织》把悲剧变成了喜剧,但成名入邑庠,发大财,官员得奖赏,获升迁,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偶一欢喜,这里的谴责是非常辛辣的。《促织》中人物有了名字——成名,而且“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什么叫成名呢?实际上科举时代被取录也称“成名”,成名的理想就是参加科举,成就功名。小说中成名屡试不第,穷愁潦倒,后却因贡促织一举“成名”,科举道路由此打通,这对科举取士制度欺骗性的揭露讽刺是非常深刻尖锐的。
  4.引入资料,发现文体表达特征。
  走进文本不仅要关注其思想内容,还需要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我们也可以引入资料,在比较对照中探究其表达形式,发现其文体特征。
  《杨修之死》节选自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不是史书,但很多课堂都在探究杨修因何而死,结果不仅没有抓住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更没有发现小说之妙。引入史书记载,我们既会看清本质,更会发现小说的价值。
  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陈寿《三国志·陈思王曹植传》)
  由史可知杨修被杀乃由于犯了皇室权利之争中的大忌——夺嫡之争,为了政权的稳定长久,曹操借机除掉后患。历史告诉我们真相,但人的生活是缺席的。而小说保存了生动的、有血肉的生活和细节,我们看到一个阴险残忍、狡诈奸猾的曹操,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而这又不是历史上的曹操,是《三国演义》一贯“拥刘反曹”思想的体现。这和时代相关,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元朝蒙古族统治残酷,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小说正是借“拥刘反曹”颂扬仁德,表达深植于民间的对蜀汉即汉族天下的时代诉求,这是作家通过小说审视时代,表达自我。抓住本质后,我们再看小说的叙事。先写鸡肋事件,然后补写析字、分酥、破梦、告密、出门、答教六件小事,一步步追根溯源,逼近杨修被杀的真相,最后自然地写回来,次日出兵和厚葬杨修,构思缜密,不动声色,显示了高超的剪裁、叙事艺术,而且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呼之欲出。
  5.引入资料,促进“一类文本”的解读。
  文本只是一个例子,学好这个例子后,最好还能发现这一类文章、文体的共性,从而促进一类文本的解读。学完文本后,我们可以引入同类文本,进行解读实践,促进对一类文本的把握。
  解读朦胧诗《双桅船》,需要把握主体意象双桅船、岸和辅助意象风暴、灯、风之间的关系,理解其象征义。然后明确朦胧诗的解读方法:朦胧诗突破了新诗形象和意义之间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诗歌意义不再模式化,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通过意象组合含蓄地表现作者的意图。因此,解读的关键是分析诗歌中主体意象及辅助意象间的关系,对应其象征意义,理解其丰富的内涵。最后让学生进行解读实践,引入顾城的《远和近》。引导学生抓住“你”、“我”、“云”三个意象,分析其关系和象征意义,解读诗歌的主题——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戒备,诗人对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向往、追求以及诗人对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等等。
  6.引入资料,关注现实思考。
  经典之作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失却魅力,反而是历久弥新。我们不能拘泥于文本的作者意义,还要探求其现实意义,成为自有领悟的读者意义。所以,文本解读完毕,我们可以引入资料,关注现实思考。
  《哦,香雪》纯净自然,充满诗情画意,人物自尊自爱、心灵纯美,让人沉醉。但今天再读后,我们还应该有哪些思考呢?可以引入文章《重读〈哦,香雪〉——历史的悲凉底色》,③文章说,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哦,香雪》,我们再也无法感到80年代读者所感到的那种激情与冲动,相反,我们却可以在历史的底色下,看到它的悲剧性所在。《哦,香雪》中那让人膜拜的代表着先进与现代的山外世界,如今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厌倦。小说本身所苦苦追寻的东西在小说之外的价值失落了。读读这篇评论,我们不仅会进一步发现作品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也会对现实有更多的思索。
  以上,笔者阐述了引入资料促进阅读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一些见解,引入资料促进文本阅读的方式还有很多,关键是能够促进学生真正理解文本内涵,吸收内化,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由于个人水平有限,难免挂一漏万,恳请方家不吝指正。
  
  注释及参考文献:
  ①(美)伊·库兹韦尔《结构主义时代——从莱维-斯特劳斯到福柯》,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155页。
  ②(美)杰弗里·哈特曼《横渡:作为文学的文学评论》,《比较文学》1976年第28期,第268页。
  ③http://i.mtime.com/Lyeast/blog/776555/
  ④西渡《〈致橡树〉和朦胧诗——答郑义广老师》,《语文学习》2010年第9期。
  ⑤曾祥芹《走进文本走出文本——陈善“读书出入法”新解》,《山东图书馆学刊》2010年第2期。
  
  (作者单位:嘉定区安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