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一般采用“串讲法”,即教师逐字逐句详细解释之后再疏通句子,然后概括段意,最后概括主题思想与写作技巧。然而,如果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审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用这种传统方法教出来的学生自主解读文言文的能力并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这种少、慢、差、费的做法,必须破除习惯的思维方式和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老框架。大家知道,与常理相悖的东西往往能够引人注意,“反弹琵琶”的飞天和“倒骑毛驴”的张果老之所以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反”和“倒”。如果我们将思维的逆向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无论是平时的练习还是中考与高考,“理解与翻译文中的句子”都是文言文常考与必考的内容,为此教师在课堂上会对教材条分缕析,然后再找很多的例文来强化训练,可是实践证明,教师讲得艰辛,学生听得昏昏,效果并不见佳。因此有必要探寻更为有效的方法。笔者曾摸索着将逆向思维运用到文言文翻译教学中,这种方法我简称为“逆译法”,就是逆向翻译,将古文文本的译文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将译文翻译成文言文。本人的具体做法分为两个阶段:
一、译句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训练学生学会用文言文翻译一个句子,译出的句子必须能准确地用上至少一个常见的重要文言实词或虚词或活用现象或句式。例如在复习“坐”这个重要实词时,我们可以先将它的常见义项罗列出来:①犯罪;②因为;③株连。然后要求学生用每一个义项造句,最后再将这个所造的白话文句子翻译成文言文,所译的这句文言文必须用上“坐”。以下是一位学生完成的练习:
坐:犯罪
①造句:他因什么而犯罪?犯了贪污罪。
翻译:其何坐?坐污。
坐:因为
②造句:他因为这事被关在监狱中。
翻译:其坐是而入狱。
坐:株连
③造句:皇帝非常生气,受株连被杀的有好几个人。
翻译:帝怒,坐诛者数人。
显然,这位学生是将“坐”的三个义项巧妙地串成了一段话:
其何坐?坐污,其坐是而入狱,帝怒,坐诛者数人。
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引导与训练学生用常见的虚词、句式以及活用等语言现象来造句、译句。这里笔者从学生的作业中采撷几例,以飨读者:
①造句:朋友辍学到上海,靠打工养活自己,他的父亲听说后,叹息说:我们家败落不会有几天了!
翻译:友辍学之沪,赁佣以自活,其父闻之,叹曰:家之衰无日矣!(之:A.动词,到;B.代词,这;C.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造句:儿子不肖,我要杀了他!
翻译:逆子不肖,欲刃之。(刃,名词活用为动词,用刀杀)
③造句:让学生们整天沉埋于书山题海中,与书虫有什么区别呢?
翻译:使诸生竟日沉于书山题海,与书蠹何以异?(何以,固定结构)
④造句:你有什么办法?
翻译:汝何计之有?(倒装句式,宾语前置)
二、译文阶段
这一阶段笔者要求学生将一段白话短文笔译为文言文。这段白话短文一般由教师设计并提供,训练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将其中的重要实词或虚词或活用或句式准确地翻译出来。笔者曾要求学生将下面的文字用古文翻译出来:
你再次与侠客谋划救助皇上,事情最终没有成功。初十日便被逮捕。被逮捕前一天,几位日本志士苦苦哀劝你东游日本,你就是不听。多次强迫你,你说:“各国变法,没有不从流血才成功的。现在中国没听说有因变法而流血的,这是国运不昌的原因。如果有的话,那就请从我谭嗣同开始吧!”最终还是没离开,所以最终遭难。你被关到监狱以后,在监狱的墙壁上题写了下面一首诗:“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八月十三日被斩于市口,年龄三十三岁。就义的那天,观看的有上万人,你慷慨激昂,神气没有一点变化。当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你叫刚毅上前,说:“我有一句话!”刚毅离开不听,于是从容被杀。唉,真是惨烈啊!
这个练习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准确地翻译出“最终”、“成功”、“原因”、“离开”、“被动句式”、“介词结构后置”等重要实词与句式。在学生们完成翻译后,笔者利用多媒体投影了一个学生的习作:
君又与客谋援上,事卒未果。初十日则逮。先是,数日本志士劝君东游日本,君不闻。屡迫之,君曰:“诸国变法,未有无血而果者。然而今无闻因变法血者。是故国运不昌也。若有则庶几从吾嗣同始哉!”卒未去,故因是遭难。君捕而入狱,于狱之壁题诗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于八月十三日斩于市,岁三十有三。当是时,万人观之,君慷慨激昂。是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君呼刚至于前曰:“吾有一言!”刚去不闻,乃从容赴死。呜呼,何其悲哉!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查阅字典,然后师生共同点评,结果如下:
1.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肯定“事卒”之“卒”用得好,还可以用“竟”、“终”;肯定“是故”一词的准确,还可以用“是以、以是”、“所以”;肯定“卒未去”一语。“于八月十三日”中的“于”还可用“以”;“何其悲哉”中的“何其”用得好。笔者提醒学生在现代汉语中,“何其”多带有不以为然的口气,要注意它的古今义的区别。
2.探究语境,辨析差异。“未果”之“果”指“完成、实现”,如果用“成功”之意,可用“遂、济、就、成”;“先是”是“在这之前”,但不能表达出“前一日”的意思;“君不闻”欠妥,“闻”是指“听到、听见”,重在听觉功能,此处应改为“不听”或“不从”,“听”有“听从、采纳”之义,重在主观态度。“刚去不闻”的“闻”不合语境,原因同上。这位学生在这段文字中采用了意念被动,如“初十日则逮”、“君捕而入狱”,而没有采用被动句式,其他学生一致认为还是采用被动句式效果更好,如“见逮”、“被逮”。
3.注重语体,去繁就简。“东游日本”重复,去掉“日本”,会更简洁。
最后,笔者投影出梁启超在《谭嗣同传》中的相应文字:
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君呼刚前曰:“吾有一言!”刚去不听,乃从容就戮。呜呼,烈矣!
这时笔者要求学生们标示有出入的地方,探讨为何有此差异,是否可并存等,对于典型的或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要及时做好笔记。比照时,一般性的虚词出入可忽视,重点要放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方面。例如“在监狱的墙壁上题写了下面一首诗”一句,绝大多数同学都会译为“于狱壁题诗曰”,比照“题一诗于狱壁”之后,他们自然会对介词短语后置的句式和规则有一个难忘的印象。学生们在欣赏大师的杰作时,自然会将自己的译文与之进行比较,有的学生发现自己所有语言与大师接近甚至相同,便很有成就感;更多的学生会在对比中寻找自身语言上存在的缺点,学习大师用语准确与简练的技艺,汲取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从而丰富自身的词汇,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
如何选用供学生翻译的白话文呢?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学生来逆向翻译。逆译的目的是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知识,以便回头来翻译好古文,因此选文一定要典型,既可以是教材中的古文文本的译文,也可以是教材外的古文文本的译文。选文中要有一些重要的文言用法和典型的文言实词、虚词。所选用的译文也一定要规范,尽量是原作的直译,内容不能艰深,多叙事少议论,少用术语。此外应兼顾文章篇幅,以短小为佳,实在太长则用选段。比如《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上好的选文,它的篇幅适中,以叙事为主,文中有“陪、共、厌、知”等通假字,有“贰、鄙、许”和“于、之、焉、以”等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还有“军、亡、鄙”等词类活用和“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特殊句式等等,很适合用来让学生逆向翻译。这类文章举不胜举。
其实用于翻译的白话文也可以放手由学生自己来设计,设计时教师要精心指导,告知他们设计的方法、原则与宗旨。学生在完成自己的设计后,将自己设计的白话文互换给他人,然后彼此翻译他人所设计的白话文。翻译完成后,再将自己的文言文交给白话文设计者,这时设计者就将自己的命题意图与考点告知译者,并面批和评分,译者当场订正,教师可以抽查部分作业,对设计优秀者与翻译优秀者及时表扬。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这种逆译法的要求与作文等同起来,教师不能苛求学生的翻译字字求古义,句句有古韵,只要学生能将常见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运用到文中去,都可认为是成功的。教师更不能用原作的水平来要求与评判学生的译文,因为这种训练的目标毕竟不是让学生学习写文言文,否则会挫伤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不难发现,从译句阶段到译文阶段实际上是一个从易到难、从知识到能力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提升。现在的高考一般只要求学生能判别、翻译文言文常见的实词与虚词的用法、义项以及活用与句式的语法现象。如果我们平时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这种逆译法,使他们能娴熟地运用常见的实词与虚词的用法、义项以及活用与句式的语法现象,那么反过来让他们去辨别与翻译这些要点,那便是易如反掌的事。
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逆向翻译有传统文言文翻译不可替代的优势。
首先,文言文逆向翻译,学生首先接触的是他们熟悉的规范的现代文,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及句意的理解都较容易、较标准,这有助于对文言文本的理解,这样的翻译既提高了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反过来也提高了对现代汉语语感的把握。
其次,逆向翻译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文言知识储备,使学生能在翻译中了解许多文言现象,轻松地理解文言翻译规则,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真正培养他们对古文的探究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逆向翻译使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凝练性有了更感性、更深刻的理解,可直接感受古文的魅力,更能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四,基于现代汉语规范译文的逆向翻译,更有利于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真正体现了新课标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
本人的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种“逆译法”,打通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的通道,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在逆译中既学习了文言文的词义、词法、句法,又变相地学习了一些古代名言。他们的古文翻译水平与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许多人在高考中取得了翻译满分的好成绩。
(作者单位:海安县曲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