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最早指诗的做法,出自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的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转’是转折,‘合’是文章的结束。泛指文章做法。”也就是说“起承转合”的外延扩大到了一般文章。“起承转合”式的优秀文章,跌宕起伏,开阖有度,流转自然,富有韵味,给人以不尽的美感。试想,如果我们把“起承转合”的外延再扩大一点,扩大到我们的语文课堂,创建“起承转合”式课堂结构,这样的课堂岂不是诗意的课堂,散文式的课堂?本人在这方面大胆实践,连云港市2009年赛课中,执教丰子恺的散文《竹影》,课上以合作朗读“起”课;以学生质疑“承”之;然后“转”向重点,精讲点拨;以迁移运用“合”课。步步为营,层层递进,开合自如,结果获得了全市初中组第一名。现结合这节课的课堂实录,谈谈创建“起承转合”式语文课堂结构的可行性。
一、起——领进文本
综观各种课堂模式,起课方式多种多样:有情境导入的,有谈话导入的,有检查预习的,有出示目标的,有回顾旧知的,有交流展示的,等等。本人以为,只要是阅读一篇新课文,无论怎么导入,起课应落到“读”上。离开了“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课标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我们要通过“读”,快速把学生领进文本。我在执教《竹影》时,就是在简单交流后,以师生合作朗读课文起课的。
师:初次跟同学们合作学习,送大家一副对联——“我的青春我的课堂谁来做主?展我风采扬我个性非我莫属!横批是‘我们最棒’!”
生:为自己鼓掌加油。
师:本节课我们要把自己的风采绽放在对丰子恺的散文——《竹影》的阅读上。老师愿与同学们合作来朗读一遍课文,听读同学要把自己的疑问记下来,好吗?
师生合作朗读:旁白——学生1;华明——学生2;“我”——学生3;弟弟——学生4;爸爸——老师。
本节课以送对联的形式增强学生当好课堂主人的信心,在轻松的气氛中以朗读课文开启课堂,直奔阅读与欣赏,快捷而高效。如果遇到篇幅长的课文,可以采用默读、选读、跳读等办法。至于扫除字词障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等,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在课前或课中。
二、承——质疑答疑
学生在朗(听)读课文之后,必然会产生一些疑问,为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要紧承朗读让学生质疑,师生合作探究、答疑,这就是课的“承”。当然,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不一定都具有探究价值,为避免学生在一些探究价值不高的问题上纠缠下去,就要处理好“放”和“收”的关系。我们可以凭借教学机智,从学生的质疑中挑出与教学目标相贴近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来进行合作探究、答疑,至于学生提出的与教学目标相去甚远的、探究价值不高的问题,可采取课后个别交流等办法解决。这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符合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吻合了新课程理念。这堂课上,学生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
生5:课文为何以“竹影”为题呢?
生6:“院子里的光景……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该怎么理解?
学生提的第一个问题是有关文章结构方面的,关系到整体感知,具有探究价值;第二个关乎到对文中孩子观察细致、想象奇特、兴趣广泛,知识丰富的个性的理解,指向了教学目标,我把它作为“跳板”来处理。为调控好课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还可以借鉴钱梦龙老师的做法,在课前让学生以纸条的形式写下自己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然后老师从中挑出与教学目标相贴近的、具有探究价值的两三个问题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质疑,这样就可以做到有备而来,巧妙、高效地答疑,正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如果一味追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放手让学生问,很有可能会一问到底,课堂变成了“满堂问”,教学目标就很难达成。因此,在这一环节里,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质疑的“度”。
三、转——精讲点拨
学生质疑毕竟离不开他们的理解层面,不大可能切中教师预设的重点,因此,教师要相机把教学活动转向教学重点,即实现课的“转”。写文章为突出中心讲求有详有略,课堂为突出重点讲求疏密有致。教师应攥好手中的指挥棒,相机把学生引导到教学重点的轨道上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欣赏充满童趣、富有画面美的童稚活动描写,感受其中蕴含的艺术和美;(2)领会作者对美的最高境界——美的姿态、活的神气的追求。围绕此重点,我在学生质疑后,顺势宕开一笔:
师(一“转”):我们对这几个孩童个性的理解,如果只停留在类似观察细致、想象奇特的层面上,还不算深入。请大家再找一找:画家认为画竹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生7:是“美的姿势,活的神气”。
师点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这些孩子在月光融融的院子里,时而“跳将过来”,像一只只青蛙;时而蹲下来,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他们的姿势美吗?他们的好奇心那么强,想象是那么奇特,思想是那么灵动,他们具备活的神气吗?既然他们具备美的姿势、活的神气,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生8:孩子活动本身就是一幅竹影、一幅画。
师:说得好!孩童的活动具备“美的姿势,活的神气”,充满着艺术和美。
师(再“转”):文中谁把孩子的活动当画欣赏的?有何依据?
生9:是爸爸。“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
师点评:这种情境让老师想起了现代诗人卞之琳的小诗——《断章》(投影,生齐读)。这帮孩童好比是“桥上看风景”的人,那爸爸呢?(就是“在楼上看你”的人)显然,爸爸是被这风景、这幅画吸引了、陶醉了。他处处呵护童心,又不断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孩子的童稚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这让我们想起了初一时读过的哪篇文章里的哪个人物形象?
生:贾平凹散文《月迹》里的奶奶。
师:与《月迹》里的奶奶相比,“爸爸”懂得画,他的职业是什么呢?(画家)
师(三“转”):我们再看看作者的职业是什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0:也是画家,从题注可找到依据。
师:由此我们可以说,文中的“爸爸”有作者的影子。作者首先是一位画家,他又是一名散文家,他用散文家的笔墨来传达他的美学思想:美的最高境界是“美的姿态”、“活的神气”。童稚活动最具艺术美!让我们怀揣这种美学思想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在这一环节里,我通过三次“转向”,把学生的思维活动一步步转向重点,引向深入,推向高潮。鉴赏孩童的活动,领会爸爸的形象,终究是为领会文章的主旨——作者的美学思想作铺垫。因此,可以说三次“转向”又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在这一环节里,学生领会到了作者的美学思想,品味了如画般的语言,达成了教学目标,因而可以说“转”这一环节是课堂的“核心”。
四、合——迁移运用
“合”就是课的结束。传统的当堂训练、总结反思、布置作业、迁移运用等都可以叫“合”,我们追求的是“散文式”的课,课的结束一定要与上一环节一脉相承,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这节课的“合”我采用的是迁移运用法:
师: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回想一下,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请拿起你那灵动的笔把这种艺术创造的过程写下来。
这种结课方式,是在组织学生“反刍”课文最有价值的东西,实现从欣赏美到创造美的跨越,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借此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用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东方分校校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张勇的话说,这是一节“线性结构的课”:整节课以跟踪孩童的童稚活动,探究作者的美学思想为经线;以品味语言,适度拓展为纬线;以美读、品读为手段;教学效率高,目标达成度高。本人的体会是:是“起承转合”的结构让课堂线索分明,结构严谨,“形散而神不散”。
(作者单位:赣榆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