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

2011-12-29 00:00:00谢永勋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4期


  不久前,我在一人一课活动中执教《阿里山纪行》。由于本文语言独具特色,因此,我在教学时,重点让学生读出体现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句,欣赏语言的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和富有节奏感的多样句式,通过反复品味,“循声而得情”,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令人陶醉的意境,领悟其深邃的内涵。整节课我引领学生穿梭于字里行间,流连于阿里山风光。
  在我自鸣得意、等待同行的夸赞之时,他们却与我严正交涉:“课改了!你怎能还这样教?”“你为什么不利用多媒体,展现阿里山秀美的风光?”“你为什么不播放歌曲《高山青》?”“课堂上怎能没有小组讨论?”……一支支利箭向我射来,一句句忠言掷地有声。是啊,课改了,改什么?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城市乡村,课改都在如火如荼开展着,越来越多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不断现于报端,牵引你的眼球。然而在繁华热闹的局面下,我冷眼旁观,有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
  一、强调合作讨论,忽视自主探究。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传统教学中的“小组讨论被贴上合作学习的新标签后,成了一些教师的新宠”,几乎每节课都有这道亮丽的风景。课堂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其场面可谓壮观,其实质空空然也。何也?只因我们断章取义,只注重了合作讨论,忽视了自主探究。
  虽说“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但这种不问有无讨论的必要、讨论的价值,也不进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而直接合作讨论,只能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必不成涟漪,不发灵光。殊不知,表面看似很静的课堂,实际上学生思想感情的潮水在脑海深处汹涌澎湃着,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体验,再大组交流,也是相互启发、泉水相荡、石块相击的过程。因此与其追求所谓的热闹,还不如本色些好。
  二、追求外在形式,忽视教学内容。
  当我们还沉湎于课堂教学以一本书、一张口、一支粉笔来死教书、教死书时,课改的雷声惊醒了我们的酣梦,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例如一教师讲《中国石拱桥》中赵州桥“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桥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时,运用课件进行演示,这样有助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有助于领悟中国人民的智慧。
  然而我们又不能不看到,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一把双刃剑,为我们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课堂上为媒体而媒体,形成声像的轰击,用声像的欣赏代替语言的品味;以屏幕的画面代替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上为表演而表演,让学生扮演文本中的某一角色,形式主义的过度表演完全使语文课“变味”了。
  当多媒体等十八般武器全使过后,我们也许会知道语文课堂教学最锐利的武器还是语言。陈钟梁先生说:“语文教学是最讲究咬文嚼字的。”确实,语文教学贵在涵泳,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品味、领悟、感受。教师片言只语的点拨,学生充满灵性的语句,都会使课堂熠熠生辉。外在的教学形式只是辅助手段。因此,课堂教学不能流于形式,不能是综艺节目,不能追求所谓的热闹,外在形式一定要为内在的内容服务。
  三、重视人文关怀,忽视工具基础。
  曾听过一节市级示范课,文章是朱自清的《春》。教师先范读课文,可谓声情并茂,读完请学生谈感受,学生很理性地从修辞等角度回答,但没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无奈之下,草草收场,按照预设切换到下一程序,即让学生用画笔去描绘春天,并配以歌曲《春天在哪里》。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绘画、欣赏上,俨然是一节美术课。
  我不禁疑惑,为什么不让学生接触文本,多读几遍,与文本对话;为什么不让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为什么不让学生用形象的语言描述所见到的春天。课后同行评课时却认为这是大手笔。这堂课也许是切合了新课标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的理念,或许是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吧!但我不完全赞同。
  确实,教师已开始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了。于是为了体现人文精神、人文底蕴、人文关怀,简略的背景资料演变成历史课内容,文中的风土人情演变成地理课内容,只要与课文内容稍有牵连,天文地理、音乐美术都可牵扯进去,甚至语文课堂里见到了数学老师、物理老师的身影。这种意在提高学生素质,丰富课堂内容,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涌进语文课堂,从而失却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忘却了新课标中所提及的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因此,我们不能顾此失彼,不能非左即右。课改中既要重视人文关怀,也要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要洗洗脑子,涤荡旧的思想,注入新的理念;需要胆子再大些,步子再快些。但快的前提必须是路途正确,必须体现语文教育的本色。那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够享受更加广阔而自由的精神空间,才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他们的语文素养一定会因此获得极大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都市丁沟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