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改忧思录

2011-12-29 00:00:00李志强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4期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全国上下欢庆语文教改取得阶段性胜利的今天,我们在胜利光环的掩盖下,也应该看到语文教改所面临的突出矛盾。作为一线教师,我不得不把我的忧思写出来,以引起专家同仁的关注。
  第一,高考指挥棒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经常在公开场合听到这样的论调:高考与素质教育没有矛盾,很难相信,高考成绩不好的学生,他的素质会高。但是,在我近20年的教学实践中,曾带过十几届高三毕业班,几乎每届都有一些这样的学生,他们平时的听说读写素质很好而高考分数不理想甚至很糟,于是不得不与心仪的理想大学失之交臂。多年以来,我国形成了庞大的考试产业链,高考考生数量多、升学压力大(上大学的需求解决后,人们更关注上名校)还是高中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全国各地高中全体师生被绑上高考战车的现状,如何利用高考考出语文素质,给教师松绑,给学生松绑,应是高考语文命题专家思索的根本问题。
  第二,教师评价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现行的教师评价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各学校大同小异。尽管表面上说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尺度,但其他项目如教案、作业、听课、政治笔记等的评价功能形同虚设,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教学成绩。所以,语文教师不得不与其他学科教师展开“关公战秦琼”的闹剧,不顾一切抢时间、拼考分,去赢取属于语文教师自己的量化评价分数。试问,这样的教学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吗?
  第三,教学方式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一上高一,语文教学就讲究和高考接轨,讲授难度要和高考接近,内容取舍要和高考挂钩;要内引外联,不管哪一届的高考题,只要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都可以。那么,“好”的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语文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质的提升,而是语文试题的应对。如此这般,教师即使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还是会把学生导入高考训练的汪洋大海,何谈素质提高?
  第四,学生认知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由于投入与产出的效率在语文方面表现出“少慢差费”的实际情况,大多数学生得出的结论是:语文成绩凭运气,学不学都一样。于是,有的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分配到数理化等理科科目上,靠做题提高分数;有的学生把大量的学习时间放在政史地等文科科目上,靠背诵提高分数。如此一来,他们便以没有时间学语文为借口,荒疏了语文的字词句篇的积累和经典文化的积淀。试想,语文这门靠多读多写来提高素质的课程,学习时间谁来保证?
  第五,语文教师精力投入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如今各学校组织教师备课的模式是集体备课,期末实施学科捆绑式评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就使一部分教师出工不出力,只完成自己负责的分工项目,其他照搬照抄,以图省事。这样会挫伤一部分优秀教师的积极性。其次,除了极少数有研究意识的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文学社团、辩论演讲等课外活动,大多数教师不会把精力投到这些虽能提高素质但不能提高分数的活动中去。再有,作业批改、个别辅导等常规任务也是只抓尖子,忽视后进。提高学生素质是潜在的,还不如让学生多做点题,语文成绩的提高会明显一点,教师量化成绩会更靠前一点。如此一来,何谈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记得10年前,全国曾针对“语文教学误尽苍生”展开过大讨论,有力地推动了语文教学的改革进程;10年后,在语文教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今天,我再次提出语文教改中现行制度与素质教育的矛盾,但愿不是杞人忧天!
  
  (作者单位:滨州市滨城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