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听一位教师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当讲到文章的主题时,学生一下子站起来说:“文章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教师连声称赞“答得好”。我听后一惊:这么厉害的初一新生呀!回头再仔细回味学生刚才在课堂上的表现,简直是对答如流,有的地方比老师说得还好。课堂每个板块衔接自然,师生交流融合剔透,我一直很感慨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当这个问题学生一下答出来后,我就简直有点怀疑教师是不是课前对学生做了铺垫。下课后我和这位老师进行了一点交流:“你班上的学生能力很强的呀!”他诧异地说:“不是呀,我班是全校最差的班,语文都是垫底的。”我说:“那你课前是不是做了指导?”他说:“没有呀,哦,你是说我们班上的学生回答问题很棒呀,我们学生都有一本参考书呢。”我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只听这位教师面露喜色地说:“还都亏了这本参考书,上课轻松多了,考试成绩也比以前进步多了。”我也似乎若有所悟。
其实像这位语文教师一样要求学生有一本语文参考书的现象还较为普遍,这也许是现在教辅资料尤其是语文各种各样的教参肆意泛滥、很有市场的原因。
为什么这位教师会建议学生这么做呢?这样做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有没有作用呢?答案都写在现实的文本里:这样做对于目前的语文考试结果来说,尤其是提高班级的总体成绩是有一定好处的,而且教师教的会很“轻松”,只要按着教参读,不需要研究教材,研究学情,研究教法,照本宣科,从容自如,好不快哉。学生也很“高效”,进度不会拖后,不用思考,因为答案是现成的,不用记录,因为教参上有,而且准确无误,只要读读背背,考试还真能提高那么几分。语文教学一直在少慢差费的道路上踽踽独行,所以很多教师找到了这条“多快好省”的教学途径,大行其道,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死记硬背中“穿行”,在思维僵化中“发展”,在思想奴化中“提升”。
虽然现在通行的语文教参确实存在着许多弊端,但毕竟对教师、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参是个鸦片烟”的看法,在我看来,这不是“教参”本身的错,而是使用“教参”的人的错。
首先,教师视教参为宝贝。很多教师认为教参是教师独有的教学范本,是教师的“特权”。由此,使学生对此产生了一种莫名的“神秘感”。人的好奇心理,无意之中强化了它的作用。其实,现在通行的教参,主要内容是编写者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其理解和分析往往体例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创见,没有新意,远远滞后于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发展的实际需要。这一点,在对名家名篇的处理上尤其明显。虽然个别分析后也附了一项“补充资料”,但总的参考价值不大,只能说是聊胜于无而已。
其次,教师视教参为“圣经”, 奉若神明,似乎这是惟一的“标准答案”,是裁判一切的“法律”。这实际上是“作茧自缚”。语文教学本来是一项最具个性化的教学活动,对同一篇教材,不同的教师应当有不同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应该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惟其如此,语文教师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语文教坛才能形成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但是按照教参的思路,理解只有一种,答案只有一个,甚至连教学时数都作了整齐划一的规定。这样的教学,还谈什么独到的见解、个人的风格?教参的另一个消极影响是助长了教师的依赖心理,削弱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一篇课文,从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课时安排、内容分析、习题答案,到教学方法、注意事项,无不详尽完备地列举出来。对教师来说,无需钻研教材和教法,只要做一个“二传手”,将教参上的内容如实地向学生传达一遍,便可大功告成。有人讽刺语文教师的书架上只有课本和教参,意在指责其不读书。倘若换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现象正反映出语文教师对教参的依赖心理已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对许多教师来说,一旦失去教参,就如盲人离开手杖一样,讲什么,怎么讲,心中无数,无所适从。依仗教参撑腰,无心钻研教材进行教研,不愿读书深造以提高自己,其结果只能是自身素质日渐下降,教学能力日益萎缩。反过来,自身素质不高,教学能力受限,又只能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去支撑局面。这也是现实当中教师只有选择崇拜教参的真正原因。
再次,考试出卷人设置答案时总是惟教参是从,和教参答案相近或相似的答案有时也算错,弄的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最后只好强记教参,把自己个性的解答、思维的张扬放在一边。对编写教参,叶圣陶先生是一贯持反对态度的,人教社的周正逵先生甚至深恶痛绝地疾呼:“这种教参风行之时,就是合格教师绝迹之日。”话虽然偏激了点。却是一语破的,发人深思。我所知道的很多出卷教师有时出题是从教参中先找答案,然后根据答案再设置相关问题,这样一来,本来多元的思维变得单一,宽广的思路变得狭窄。而批阅试卷的教师大都为了统一标准,也为了更快的阅卷速度,更不会理会mf2rHVu3+wu8Yw/NmpuvVA==学生的多元答案。当学生拿到试卷看到只有和参考书中的答案一致才能算全对的时候,学生当然会产生对教参的迷恋,这也许就是目前我们语文教学遇到的比较麻烦的事情。
这里所说的是“让学生远离教参”,并不是一味地让学生不接触教参,视教参为洪水猛兽,而是强调让学生学会对固有思想的一种打破,对权威观点的一种疑惑,对自由思想的一种追求。让学生有一种意识:不要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敢于自由地思考。最近看到江苏南师附中王栋生老师的一篇文章《没有自由的思想就没有创造精神》,启发很大。学生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没有自由发表自己观点的习惯,那么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这种习惯的培养,在我们语文课堂上承载的任务最重,这或许和我们在如何看待教参上有一定的关系。
如果换一个思路来看问题: 让学生也能自由地拥有“教参”,但不是像文章开篇的那位老师一样硬性地规定每位学生都要备有一本教参,更不能要求学生一定要按照教参上的答案去死记硬背,纯粹地把自己变成考试的机器、思想的奴隶,情况会怎样? 教师在上课时不再拘泥于教参,甚至大胆地对教参提出质疑、批判又如何?
笔者任教的班级,学生也拥有教参,但教课时,我从不拘泥于教参,而是采取“教参已有我略讲,教参有错我点明,教参没有我补足”的策略,不仅没有使教学质量下降,反而使学生学得活。学生对教参也从过去每课必用到只做参考。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使学生学会了怎样运用参考资料进行学习,还大大培养了学生敢于和权威挑战的精神。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
其实,我们语文教师要心中有教参,但不完全依赖教参;让学生走进教参,也要让学生跳出教参;让学生阅读教参但不迷信教参;这才是真正正确、高效地使用教参的方法。
让学生远离教参,引导学生走进经典;让学生远离教参,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让学生远离教参,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的心灵。这或许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做的更多的事情。
参考文献:
①陆爱民《不必走极端——对〈取消语文教参如何〉一文的商榷》。
②王栋生《没有自由的思想就没有创造精神》。
(作者单位:南师附中江宁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