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壮歌(长篇报告文学)

2011-12-29 00:00:00刘正义水兵
躬耕 2011年6期


  编者按:按照南阳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布署,我市作家群重要作家刘正义、水兵自大移民开始,即冒着炎炎烈日,走遍了移民区的每一片山水、每一块土地,手拿纸笔、录音机、相机,记录下了移民和移民干部的日日夜夜,这部25万字的《碧水壮歌》的采访和写作,是南阳作家群对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支持和体验。对作家们来说,是一次心灵的震颤,是一次感情的升华,是一次激情的跨越。他们为能赶上这慷慨激昂的伟大的国家行动而幸运和自豪。自本期起,本刊将择章节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一号工程
  
  渠首陶岔不仅形势险要,地理位置优越,而且风景优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在渠首,还有“任重树”和“家宝路”两处意味深长的新景点,记录着当代两位国家领导人勤政亲民的感人事迹。1973年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任重同志来到渠首视察。他鼓励鄂豫两省人民要不分省界,发扬团结奋斗的精神,共同开发丹江。他还专程从湖北带来一棵青松,亲手在渠首栽下,寄托了深情的祝愿。如今这棵青松郁郁葱葱,迎风挺立,被人们亲切地称作“任重树”。
  香花镇南王营村,因地处丹江口水库淅川境内最南端,大水隔处,青山映照,波水鳞鳞,近似孤岛的小村恬静美丽。1959年以来,该村已经过了多次搬迁,眼下只剩下200多人。在二次移民中,南王营村又将“整搬整迁”,也就是说,这个美丽的江畔小村即将从地图上永远消失了。村民杨停有老汉拄着铁锨,望着眼前浩瀚的丹江口水库,心潮起伏,面容激动,他说:南王营的老村子和祖坟都在湖水下面啊!
  2002年5月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来到南王营村,杨停有老汉有幸和温家宝副总理合影留念。温总理问他,南水北调需要移民,你舍得不?杨停有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咱舍得舍得……当时在下大雨,土路上泥泞不堪,温副总理不辞劳苦,手撑雨伞,脚穿胶鞋,照样走村串户,体察民情,了解情况。后来,温家宝副总理走过的这条土路被加宽,修成了柏油路。人们给它起了一个温馨的名字:家宝路。
  “任重树”、“家宝路”的典故,记载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丹江库区人民生活工作的关切,对南水北调这一世纪工程的高度重视,也表达了库区人民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深深敬意。近年来,京津两地名牌大学的博士们,饮水思源,纷纷前来拜访渠首,在山上种下了一片片“博士林”,留下了莘莘学子们的美好情思和祝愿。
  很快,和温家宝总理合过影的南王营的杨停有老汉就要和乡亲一起再次告别家园,远徙他乡。他说,算上这一次,俺家已经过四次搬迁了。普通农民的话语实在质朴,但其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让人敬佩。南王营,因其地理位置特殊,而接待过众多境内外大大小小的媒体的小村子,以及无数与之有着相同命运的淅川的村落,即使很快将在茫茫库水中消失融化,也将被人们和历史永远铭记!
  作为南阳及淅川的一号工程,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试点工作从2008年11月正式启动。但在这之前的几百个日日夜夜里,从省市县到村干部以及移民群众,把渠首人民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展现得淋漓尽致,座座青山,鳞鳞碧水,凝结着丹江儿女的心血和汗1be929af7bbd7434c5028d6a8581a9a9水。
  这次移民试点,共涉及8个乡镇,10个村,69个村民小组,规划搬迁安置人口1.06万人。迁入地点为:大石桥乡张湾村搬迁至新野县王庄镇,香花镇张义岗村搬迁至邓州市孟楼镇,马蹬镇曹湾村搬迁至社旗县晋庄镇商贸城和杨庄村,老城镇狮子岗村搬迁至新乡市原阳县原武镇,金河镇姚湾村搬迁至郑州市中牟县马杨农场,上集镇魏营村搬迁至郑州市荥阳市三官殿和大师姑,滔河乡姬家营村搬迁至许昌市许昌县榆林农场,滔河乡周湾村搬迁至漯河市临颍县王岗镇,盛湾镇马川村搬迁至平顶山市宝丰县周庄镇,盛湾镇鱼关村搬迁至唐河县东王集乡。
  早在2009年7月6日,淅川县金河镇20多名机关干部,分包到姚湾村248户移民家中宣讲“运费包干,节约归已”的搬迁政策,确保这个村的移民轻装顺利地搬迁到郑州市中牟县的马杨农场。
  7月10日,老城镇狮子岗村干部群众,率先拆了村部、学校70余间房屋,以拆促迁,从而打响了全村搬迁的第一炮。7月21日,滔河乡组织10辆大巴车,载着姬家营村310名移民代表,奔赴许昌县榆林农场,验收、查看移民新村的房屋,作为搬迁的“实战演习”,完善搬迁预案。
  ……
  淅川作为河南全省唯一的迁出县,移民工作面临四个“前所未有”:搬迁任务前所未有,这次搬迁,全县共有移民16.2万人,移民占有量和动迁人口居全国第一;搬迁安置力度、规模和强度,超过了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也是中华民族和世界水利史上前所未有的;另外,移民工作的压力前所未有;库区情况和矛盾前所未有。
  移民之难,是世界性难题。移民之难,难在移民工作的千头万绪。库区移民搬迁工作,一头连着国字号工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是政治,是大局;一头连着库区移民的切身利益,没有哪件事是小事。
  中国当代移民史上曾经有过移民试点失败的记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国家特别行动·新安江大移民》中记载,1967年2月1日,浙江省兰溪县(现今兰溪市)人委民政科给省民政厅的报告中曾有这样一段叙述:我县新安江水库移民雷崇德等7户,54人1958年听信谣言,将分配给他们的移民房给卖了,倒流回淳安(移民迁出地,今千岛湖所在地)。经动员,现在他们愿意回原安置地参加生产,但他们回安置地已经无房屋住,原房不能赎回,为此解决住房生活困难,国家的政策是发动他们自力更生,依靠集体解决外,国家还应当补助解决木材30立方米,人民币2500元。移往至兰溪的新安江水库移民第一批试点,16%的移民倒流了长达9年之久。最终,兰溪县又接回并妥善安置好倒流回淳安的湖口近百户新安江水库移民。淳安县也按照浙江省民政厅的意见把宁死在淳安,也不回德清县(杭州市北、湖州市南的一个县)的250名新安江水库移民于1959年10月重迁开化县(新安江水库南、衢州市西)星口公社星口大队插队落户。1969年10月,他们其中一大部分又再次迁往江西省铅山县湖坊公社安兰大队6个生产队插队落户。
  上述新安江水库两个村的移民试点没有给政府提供成功的经验,留给后人的只是沉重的教训。
  南阳市委、市政府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试点工作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大规模搬迁的成败。
  2008年11月,在南阳市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黄兴维响亮地提出,认真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移民工作是以人为对象的系统工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09年3月8日,穆为民在被任命为南阳市代市长的第一时间,即赶赴淅川移民村调研。他说,来南阳之前,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交代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这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也是一项民心工程。
  8年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在考察丹江口水库时最忧心的是移民,强调最多的也是移民。他语重心长地说,移民安置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前提,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个问题不解决好,一代人找我们政府,几代人也要找我们政府……把移民“安置好,稳得住,能致富”,这三句话的核心是“能致富”。因此我想提出来,库区不仅要完成大坝加高增加蓄水的任务,而且还要搞好库区的移民工作,使库区的移民脱贫致富。这应该成为南水北调工程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2008年5月,温家宝总理亲临南阳,强调要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成一流工程、生态工程、利民工程、和谐工程,让库区移民群众从这项伟大工程中受益,脱贫致富,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这是一个国家领导人对多少年来一直执行的“重工程,轻移民”、“先进的工程,贫穷的移民”政策的断然否定,更是库区几十万移民的强烈心声。
  在河南省,南水北调这一有望大大缓解水资源短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生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工程,同样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始终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作为全省的大事来抓。
  于是,近年来,一个开发性移民的方针政策在库区开始落实,一个“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口号在中原大地上嘹亮地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