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标新立异

2011-12-29 00:00:00李冬冬
躬耕 2011年8期


  当新闻炒作成为一种习惯时,我们不得不对此进行思考:当出现某一新闻热点问题时,众多新闻媒体往往一哄而上,犹如飞蛾投火般对受众进行信息“狂轰滥炸”,而这些报道大多角度相似,观点相近。极少有媒介能从相异甚至相反的角度组织报道,在公众中产生强烈的影响。
  究其本质,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媒介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新闻报道的专业化和特色化已成为新闻媒体在区域市场或全国市场生存的主要手段。当前新闻报道大多在采访和写作中运用了求异思维,这是摆脱新闻报道同质化的前提条件,本文将从求异思维角度谈谈新闻报道中如何运用求异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对求异思维的定义是:从新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因此,我们对新闻采写中的求异思维可以作这样的解释:记者在思维过程中,不依常规,让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从多方面寻找答案,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探求多样性的结论。求异思维也经常被称为发散性思维。与此对应的求同思维,则是一种以集中为特征的逻辑思维。指记者在思维过程中,将信息加以抽象,使之朝一个方向集中、聚敛,从而找出事物的共同点,寻求唯一的答案、结论或规律,也称收敛性思维。
  求同思维是人们长时间从事某一类工作、解决某一类问题时形成的习惯性思维。它是我国新闻记者长期运用并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使得我们的记者习惯于去寻找与自己主观意象相同或相近的对象进行报道,习惯于从过去传统的经验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习惯于同一方向的知识积累和记忆,习惯于按一种固定的程序去开展工作,从而缺乏创造性。
  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相反,它最大的功能是追求与众不同,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有人曾形象地以《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故事,来说明求异思维的创造性内核。司马懿为什么会上当?从思维角度来说,就是由于他按照固有的经验,也即用求同思维的方式对面临的情况作出判断。司马懿认为,诸葛亮一生谨慎,从不弄险,这次兵临城下,形势险恶,他却在城楼端坐抚琴,而城门大开,必有伏兵。反过来说,诸葛亮为什么敢走这一着险棋?他用的就是求异思维。即然世人认为其从不冒险,这偏打破常规,设一个空城。疑心极重的司马懿不攻自退,诸葛亮靠他的创造性思维,出奇制胜。
  求异思维在新闻采写实践中的大量运用,它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常常由对人们通常的认识和现实的规范,提出疑问而引起,问题的答案也因此常常有出人意料或从未知晓的信息。求异思维大大拓展了新闻题材本身的内涵,使主题得到了深化,发掘更多更新更有价值的报道题材。即使有些报道不再属于独家新闻,文章已经做“老”,运用求异思维,也可使思路豁然开朗,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1995年下半年,《经济日报》以《1元2角的官司值不值得打》为总标题,系列报道了福建省龙岩市一位法律工作者因公共电话亭多收了1.2元电话费,与该市电信局和电话机主人对簿公堂一事。因这件诉讼案的标的仅为1.2元,人们的看法不一。《经济日报》连续报道了此事的前前后后,摆出了方方面面的意见,最终大致形成结论:这场官司值得打,钱的数额虽小,却说明了消费者法律意识的增强和自我保护意识的觉醒,其社会意义非同小可。后经调解,原告撤诉,被告退还多收款项并赔礼道歉。按说此事已画上圆满的句号,但《经济日报》记者不满足于这个结果。他提出另外一个思维起点:假如这位消费者不是一个法律工作者,情形会怎样呢?他让思维朝着不同的方向扩散,结果可能是:
  ——与电话亭主人大吵一架,憋了一肚子气,自认倒霉,但根本不会想到打官司;
  ——想想反正才1.2元钱,算了算了!
  —一记者不知道此事,也不会登报;社会各界更不会有任何反响;
  ——电信管理部门也不会被惊动;
  ——此类多收l元2元的事继续会发生,消费者的利益依然会受损害……
  根据这一思路多方寻求的结果是得到了新的信息:这件事反映出来的绝不仅是消费者懂不懂法律、懂不懂自我保护的问题,或者“1.2元钱官司值不值得打”的问题,实质在于公用电话经营中缺乏竞争;没有竞争,“皇帝女儿不愁嫁”,就谈不上优质服务,谈不上优胜劣汰,多收你钱也不怕。而其背后是“邮老大”的政府性垄断行为在作怪,长此以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大为不利。
  记者将这种思维的结果写成《假如他不懂法律》的报道,给人颇多的回味和启发。在这里,求异思维大大拓展了题材本身的内涵,并使主题得到了深化。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第一,求异思维是一种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思考问题时,可以假设一种原因可能产生多种结果,一种结果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一种物质可能有多种表现形态,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解决的办法,如此等等。并在采访写作中着力追寻这多种原因、多种结果、多种形态、多种方法等。第二,记者的求异思维不按现成的规范判断事物的是非,不依现成材料去寻找答案。不为现存思维结果所满足。它常常对现成的规范、材料和思维结果提出质疑,重新排列组合,力图形成新的观点,在新领域有所扩展。第三,记者的求异思维能够打开非常规思路,激发非常规的联想,因而常会找到非常规的做法和答案,提出非常规的见解。第四,记者的求异思维常常有假设、推测、联想、想象等活动的参与,是一种标新立异、海阔天空、异想天开式的思维方式。
  求异思维存在三个特点:
  1.流畅性
  流畅,指心智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当它用于某一思维方向时,能举一反三,迅速沿着这一方向发散出去,形成同一方向的丰富内容。
  流畅性可以分为语词流畅性、观念流畅性、联想流畅性和表现流畅性四种。流畅是求异思维的量的指标。围绕一个基本问题,以此为立足点,求异量越大越好。换句话说,在思维的起始阶段,求异的功能能够把思路尽可能大地打开。
  例如有位记者采写一篇关于全市公共厕所问题的报道。首先他要对全市公厕的现状进行思考,思维沿着“公厕建设存在的严重问题”这个方向发散出去,发现以下几个要点:资金缺乏,来源不稳定;选址难,居民不配合;布点不科学、不合理;管理差,卫生糟;等等。然后再沿着每个要点继续深入思考,如“资金缺乏”这一点又表现为:领导不重视;拨款数额少;自主筹款难;有限资金挪作他用;资金到位率低等等。这个思维过程,是一个极其丰富的量的扩张过程,是求异思维流畅性的表现。
  应该看到,虽然记者的求异思维可以想到“公厕建设存在问题”的许许多多的表现,但它仍是在同一方向上的量的扩大,因而归根到底是单一方向的,是求异思维的低级层次。如果记者改变一个思维方向,让思维沿着“其他服务设施建设对公厕建设有何借鉴意义”这个方向扩散,那么又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如街头黄帽子磁卡电话亭大大方便群众,成为城市一景,其经验主要是:布点合理,使用方便,管理科学,维修及时,特别是式样美观,与杭城风景十分协调。这时,记者对城市公厕问题的认识,已发生方向性转变,产生了跳跃,实质上已进入了求异思维的第二个阶段,即变通性。
  2.变通性
  变通,指思考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向,不受消极思维定势的桎梏,能从思维的某一方向跳到第二、第三、第四个方向……使方向越来越多,有更多的方向、方面可供选择和考虑,从而形成立体思维,编织成思维之网。
  变通性是求异思维的较高级层次,使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和方面扩散,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能使记者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凡俗的新思想、新观点。
  
  如上述关于公厕报道的思考,记者运用求异思维第一层次所发现的问题,实属多年痼疾,老生常谈,缺乏新意,也就没有多大新闻价值。而一旦进入变通思考的层次,尤其是将公厕与其他公益性服务设施作比较,并将其放在南阳作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的大背景下,就找到了新闻事实的“兴奋点”也即“新闻眼”之所在。接下来的思维方向是“南阳的公厕尤其是各景点的公厕是否与美丽景色相称”。根据这一思维方向,记者大量采集素材,收集资料,最终发现,近两年南阳的公厕已有了质的变化:外形新颖别致,既有古典园林式,也有现代风格的;内部洁净敞亮,不仅不再让人掩鼻而过,还散发出淡淡的香味;配有专人管理,定时清扫;采用收费服务,弥补资金不足……
  思维的多方面扩散,就是求异思维变通性的表现。这种变通往往使记者获得写作灵感,产生写作冲动。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写作灵感的突发性与求异思维的变通性关系密切。思维的变通性要求记者在思维流程中闯过思维定势的障碍,避免刻舟求剑。变通的结果,可使思路由一个类别跃入另一个类别,从一种意象指向另一种意象。这时,大脑活动处于扩散撞击之中,思维振辐来回于几度空间,为记者的写作灵感的电光火石准备了充分的闪爆条件。记者思维扩散得越广,写作灵感产生的概率就越大;思维变通得越快,写作灵感袭来越多。新闻报道的创新,无不打上“从思维变通到触发灵感”的印记。
  杭州电视台一位记者曾写过一篇出色的报道,反映杭城青年人结婚大多要到西湖边拍婚礼录像的现象。当时多家媒体已有报道,出发点不外乎是:这是一种新颖独特的时尚,年轻人爱赶时髦,易产生从众心理。记者如果依旧顺着这个方向去思考,不仅很难写出新意,而且很可能会继续罗列现象,无法触及此事物的本质。在采访中他发现,新人们除了穿上结婚礼服留下个个倩影,还带了许多套日常的便装,一会儿换一套,在白堤的情人凳上,在曲院风荷的树林里,重现热恋时依偎、追逐的镜头。他将眼光转向整个西湖山水,觉得新人们似是画中佳人,或者舞台上的角色,此情此景令人陶醉。
  在这里,他观察眼光的转换,实质是思维方向的转换,从单纯对人的活动的思考,变通、跳跃到景与人的融合。继之,他发出这样的疑问:西湖景色千百年来不变,为什么只有到了现在,普通的青年人才想到将神圣的婚礼融入天堂美景?思考的结果是:这种现象不仅因为生活水平提高、物质条件改善而出现,其背后蕴含的是杭城青年人文化素养的增加、审美眼光的提升。
  于是,他在《美丽西子湖生活大舞台》的报道中这样写道:“西湖,历史上曾引得多少骚人墨客吟诗作赋,赞叹不已;眼下的杭城普通青年也懂得将美丽的西子湖作为大舞台,一对对新人粉墨登场,上演一出出生活喜剧。”
  这则报道写作灵感的迸发,完全源于观察角度的变换,思维路径的变通,别开生面,引得好评如潮。
  3.独特性
  独特性是指求异思维能形成与众不同的见解,能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它更多地代表着求异思维的本质,是求异思维的最高目标。
  求异思维的独特性,在流畅性、变通性的基础上形成。在整个思维的过程中,思路打不开,在某一方向上的思考不通畅,时时陷入迟滞的状态,会影响思维的推进;沿着一种思路一直走下去,不懂得“拐弯”,不善于变通,往往会陷入思维的“死胡同”。流畅和变通是形成求异思维独特性的条件。大量的新闻采访写作实践也证明,凡在报道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记者,大都具有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的特点。这些人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思路活跃、清晰,脑子里精彩的“点子”不断冒出来,善于从事物的相互比较中去认识事物,挖掘特点,把握本质,因而往往在新闻报道的主题、角度、观点、结构、语言等方面显现出难能可贵的独树一帜的思维素质。
  求异思维的表现形式:新闻采写实践中的求异思维,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多向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变形思维几种。
  1.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是求异思维最重要的形式,表现为思维不受点、线、面的限制,不局限于一种模式,既可以是从尽可能多的方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也可以从同一思维起点出发,让思路呈辐射状,形成诸多系列。总之要充分发挥思维的活力,使整个思维过程信息充足,丰富多彩。它最直接的效果是能避免思路闭塞、单一和枯竭。
  2.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是与正向思维相比较而言的,所谓正向思维是局限于在本领域内考虑问题、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思维方式。侧向思维则要求把自己思考的领域与别的领域交叉起来,并从别的领域中得到启示来解决本领域内的问题。通常所说的“类比”、“联想”就属于侧向思维范畴。
  3.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同一个对象、同一个问题。换言之,当你肯定什么的时候,不妨想想能否定什么;当你站在甲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时,不妨再站在与甲对立的乙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就可得到新的触发和启示,得出新颖的结论。
  逆向思维就其实质而言,是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在思维领域中的反映。矛盾的对立面互相依赖、互相转化,因而它们之间也有着同一性和统一性。如果把矛盾双方对立起来,认为两者之间没有联系,是则是,否则否,就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之中。所以,逆向思维是符合辩证法要求的。
  4.变形思维
  变形思维是在思考过程中,将思维对象的形状加以改变,使大脑得到新的触发和启示,实现认识上的突变。常见的变形思维方式有扩大法、缩小法、分割法和添加法。
  扩大法是有意扩大思考对象,将个别变成一般来进行思考;缩小法是有意缩小思考对象,将一般变成个别来进行思考;分割法是将思考对象分解成几个部分,然后逐一加以思考;添加法是给思考对象添加某种元素,再加以思考。
  采写实践中,有时为了报道某一重大题材,驾驭大量的庞杂的面上材料,寻找一个别致的切入口,常常可以将普遍现象的某个典型例子单独拎出来,作为思维的起点。这就是有意缩小思考对象的方法。如新华社报道河南农村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稿子《七彩的田野》,以田野的色彩入手,写的是一个点,反映的是一个面。《河南新闻联播》报道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采用“城调队员手记”的形式,从一个人的眼睛看整体。这些思维处理都卓有成效。
  求异思维对新闻采访写作有着长远的影响:
  求异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新闻思维方式。在新时期的新闻报道中,它如同透过峡谷顶的一线阳光,走不出旧思维框架的峡谷,就会被新闻改革的大潮所淘汰。
  第一, 求异思维将大大激发记者的创造精神,有利于新闻报道的全方位拓新。
  新闻采写过程,是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思维活动。记者的职业就是要把自己对客观世界某一事物的认识通过新闻媒介传播于社会。这一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要以科学的思维方式指导我们的思维活动。以创造性为最重要品质的求异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对于承担着“时代的镜子”重任的新闻记者而言,无疑是一种锐利的思维武器。求异思维使记者得以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报道模式的束缚,开辟出全新的报道领域和报道思路,从而使新闻采写工作呈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第二,求异思维将大大强化记者的主体意识,使新闻报道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主体意识是指记者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渗透在新闻采写的整体过程中。主体意识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因子,没有主体意识,就谈不上创造性。
  求异思维使记者能站在历史的高度,独立地思考问题,客观地评判事物,正确地反映社会,不为外人左右,不为传统所缚。这些恰恰是记者主体意识的表征。未来社会潮流的总趋势是强调个性,消除一统化,求异思维赋予记者独特的思路、独到的见解、独立的思想,能更好地适应这一潮流。
  第三,求异思维将大大优化新闻竞争机制,给新闻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新闻采写工作需要竞争。千篇一律、千报一面是缺乏竞争的恶果。求异思维有助于多出新闻,出好新闻,出独家新闻。在新闻采写过程中,不断地“求异”,不断地“标新立异”,才能实现新闻报道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