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卢雄勇(1975- ),男,江苏吴江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组织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
摘 要:自隋唐全国经济中心南移后,拥有便利交通的江南地区逐渐形成了重农重商、崇文重教、坚韧柔美、精细秀丽、兼容开放的文化,对历代苏商经营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苏商也形成了具有明显水乡文化特征的经营伦理,这种伦理具有明显的水乡特点,既促进了苏商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也为后世苏商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伦理支持。
关键词:苏商;水乡;伦理
中图分类号:B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6-0030-04
论及过往辉煌,苏商实力惊人。从明末清初到近现代几百年间,在江苏经济社会特别是商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苏商伦理特征显而易见。正确理解和把握经济社会现象,离不开对其伦理内涵的认识,正如蔡元培指出:“我国以儒学为伦理学之大宗,而儒家,则一切精神界科学,悉以伦理为范围。哲学、心理学,本与伦理有密切关系。”[1]苏商伦理对推动江苏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始终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近代江南经济社会发展和苏商社会地位的变化,苏商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传统经济伦理为核心,具有水乡文化特征,兼收并蓄、包容百家的完整的商业伦理体系。水能载舟、柔能克刚是苏商伦理的鲜明特征。
一、水利交通对苏商经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纵观苏商发展史,不难看出,江苏水乡地理对苏商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隋唐以后,特别是“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由于经历连年战乱及少数民族内迁,北方经济严重衰退。江南地区相对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使得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火纷纷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他们同南方各族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良田,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农作技术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水田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区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此外,棉花的种植推广、棉纺织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了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元朝漕运和海运的开通,使得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也首先产生于江南地区,这进一步奠定了江南地区的经济重心地位。另一方面,水乡泽国对苏商经营发展的便利。从地理上看,江苏跨江临海,水网密布,湖泊众多,海岸线长达954公里,长江横穿东西425公里,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718公里。全省境内有淮、沂、沭、泗、秦淮河、苏北灌溉总渠等大小河流2900多条。全国五大淡水湖中,江苏独得其二,其中,太湖面积2250平方公里,居第三位,洪泽湖面积2069平方公里,居第四位。此外,全省还有大大小小湖泊290多个,平原、水域面积分别占69%和17%,比例之高居全国首位。[2]苏商的活动区域主要在太湖流域,水陆交通十分发达,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南北水陆交通命脉,往北可达燕京齐鲁等广大北方沃地,往南与杭绍湖嘉相连。滔滔长江将江苏一分为二,沿江上溯可至川蜀楚湘的开阔腹地,往下便是茫茫海洋,是进行海外贸易的天然航线。江苏境内海岸线漫长,有多处适宜巨舰出洋的优良港口。江南地区优越的水利交通条件极大地促进该地区商业贸易的发展,形成一批大贾巨商。他们既是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见证者,又是江南地区经营贸易的引领者,更是推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者。
二、苏商在经营发展中形成具有明显水乡特点的伦理文化
自隋唐全国经济中心南移后,江南地区形成了重农重商、崇文重教、坚韧柔美、精细秀丽、兼容开放的文化,对历代苏商经营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苏商在长期经营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如下明显水乡文化特征的经营伦理:
一是稳健谨慎、低调隐忍的经营观。江南地域面积虽小,却兼领大运河、长江和黄浦江之便,在主要依靠水路运输的古代社会,船只可以毫无阻碍地借运河而通南北,借长江而达东西,就近又可席卷富庶的杭嘉湖地区和苏锡常一带,苏商在此称得上如鱼得水。明代富商沈万三的经营地在苏州周庄一带,主要得力于贸易,包括与海外的贸易,成为既精于田产管理,又善于开发商业资本的经贸实践家。而郑和把七下西洋的出发地选择在太仓浏家港的济河口,自然是看中了江南地区独特的商品资源和地理优势。处在这样一个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富庶有序的苏商群体的出现是合乎情理的。这正是江南水乡的秉性所在,其过人之处不在于它有多大的排场,而在于充分利用水乡小镇的便利,悄然自重、低调隐忍,不露声色地孳荣发展。
二是精打细算、坐地行商的实业观。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民族危机日益加重,中国传统社会的解体已经伴随着国门的开启而开始。因洋务运动的发展,缫丝、纺织、面粉、采煤等近代工业在无锡、南通、苏州、常州等地陆续兴起。在近代中国形成的跨地区、跨行业大型企业集团(财团)中,江苏独占鳌头。作为地域性商帮,苏商主张“货殖为急”、“时任知物”、实业为主、商贸为副,强调信誉为本、精细作业。他们具有经济头脑,在经营上常常实行薄利多销策略,以加快资金周转。据资料统计,到1919年,全国实有工商注册的工厂共375家,江苏达155家,占当时工厂总数的40%,位居全国之首。[3]其中,张謇创立的大生资本集团涉及工业、交通、金融、航运等企业,总资本达7000多万元,是20世纪初国内最早形成的大型资本集团。[4]受苏商成功经营的引领,地方士绅、文人不断加入苏商队伍。因此,苏商的经商素质相对较高,成为苏商有别于其他商帮的重要标志。但是,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观念影响,苏商身上又有明显的“坐商”风格,不注重营销,缺乏推销意识和客户意识。据《宋史•食货志下八》记载:“居者市鬻,谓之住税,每千钱算三十,大约如此。然无定制,其名物各随地宜而不一焉。”这就是坐商缴纳税收的情况。唐宋以后,城市经济发展,江南地区坐商行业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明显。
三是外柔内刚、开放包容的发展观。水为天下至柔之物,然而水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这就是苏商经营中体现的“柔德”所在。柔和包容的伦理特征在大运河同样明显。千百年来,大运河一直影响着苏商的走向,它不但塑造了无数传奇商人,还曾缔造了顶级的商业大都市;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大运河还牵动着中国商业的脉搏。许多城市因大运河而兴,因大运河而衰,扬州就是其中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澳大利亚社会学家安妮记载:“有时候商人云集,有时候士兵云集,有时候混而有之;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使得扬州在发生政治冲突的时候成为军事堡垒,在统一时期又转变为繁荣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这些与大运河显然直接相关。进入清代以后,扬州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枢纽,逐步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盐经营中心,扬州境内的商业活动也达到了鼎盛时期。两淮盐区食盐运销量占全国9个盐区的31%,两淮盐商上缴的盐税达607万两白银,占全国盐课总额的62%。[5]当时,扬州人口达50万,在世界城市中排名第六,应该属于世界顶级的商业城市。开放包容的伦理特征同样反映在苏商对待外地商户的行为和态度上。从人口与资源禀赋上说,江苏地区历来人口众多,相对繁华,经济供求量大,适合从事经济贸易。多年来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江苏人从小就较早地接触商业活动,也养成与北方商帮不同的开放式经商理念和价值观。举凡江苏境内,诸如苏州、扬州、南京、无锡等地,都曾留下晋商、徽商以至波斯等海外商人的经营足迹。徽商、晋商等商帮在江苏境内广泛涉猎于烟、酒、茶、盐等各行各业,经商致富者数不胜数。这是苏商伦理中一种更高层次的大精明,体现了苏商视界开放、包容大气的胸襟,反映出传统苏商在复杂的市场中处理人伦关系的技巧和艺术。深谋略、通权变、讲信誉、重人情,作为商场上的竞争之道,成为传统苏商伦理的一大亮点。
四是正德厚生、富国利民的责任观。正德厚生出自《尚书》,实业家首先要做人,因此,最重要的就是正德厚生,即尊重、关爱、厚待社会民生,有兼及天下的济世情怀。正如儒家把“至善”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把“圣人”作为最完善的理想人格一样,早期苏商多数是怀着实业报国的理想创业的。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秉承实业救国理念,从传统的“老三业”——面粉、棉纱、缫丝起家,一度发展成为拥有30多个企业的庞大集团,规模占全国同业的1/3。他们创立的品牌含有深厚的爱国气息,面粉厂的名牌产品为“兵船”,以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兵舰为主要图形,寓意“振兴中华、以牙还牙”;棉纱厂的产品名为“人钟”,图案是一个人手持钟绳在敲钟,寓意国人应该早日警醒。抗日战争时期,荣氏兄弟在无锡设立“劳工自治区”,向职工提供各种福利,一律实行免费医疗,并实行带薪休假。水有源头,无源之水即会枯萎,“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与苏商一直坚持的“实业富国、利国利民”的精神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三、现代苏商当以水为镜、以水为师,实现发展的转型升级
江苏的辉煌离不开苏商的拼搏,一代代苏商创造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在实业中搏击的创业精神,这种创业精神如今正成为推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人生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这个理念同样应该成为现代苏商面对转型升级压力、做大做强民营企业的一种修养境界。
首先,学习水以柔克刚、水滴石穿的精神,做大做强做优企业。柔弱是水的主要特性之一,水是天下最为柔弱的物质,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人所共知的滴水穿石就是水之“柔德”所在。“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在老子看来,真正的柔弱具有一种内在的生命力,不是虚弱,不是脆弱,而是柔韧,始终保持一种不断发展、茁壮成长的生机,必定能战胜“强大”。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强大”同时意味着已在走向死亡。而水善于忍让,善于融通,善于渗透,在一派柔弱之中,始终得以流畅,充满活力,这才具备了真正的力量。身处江南水乡,得地利之便,习千载文化,苏商要学会像水那样柔弱,那样趋下,那样平而后止;同时,也只有像水那样深沉平静、不求报答、洗涤污秽,才可以做大做强做优企业,真正使百年企业之基长青。以柔弱胜刚强是古人总结水的决胜之道,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其次,学习水无形无势、善于适应的精神,勇立经济发展潮头。水流润物无声,经河流,入大海,蒸发为云,降落为雨,滋养大地,始终没有定形,却总能适应自然。弘扬水的精神,其实是在倡导一种处世哲学,即做人要与水一样,有极大的可塑性。经营管理企业需要善于将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融合起来,拧成一股绳。惟有容忍多元文化的共同存在,容纳百川,才能强大。企业的效率在于整合要素资源,推动不同要素的融合,出资者、技术拥有者、劳动者、经营管理者、各种社会关系资源的拥有者,每一个人都投入自己的要素,各种要素实现有效融合,才能创造出价值。水性柔而能变形,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器皿中是器皿之形。企业管理也要有水的灵性,管理者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能够随机应变就显得非常重要。市场总是千变万化的,一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时期解决办法也许会完全不同,聪明的管理者一定会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在成就团队业绩的同时成就自己。“做人要厚道,办事要活套”,企业家应该做到外圆内方、大智若愚,方能纵横于商场。企业经营唯一不变的是“权变”,如果把企业比为一条河流,那么企业经营的内外环境就是这条河流经的地质、地形,企业经营要根据地质、地形的变化而变化,根据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调整战略适应性,防止掉入定性思维的陷阱。为了达到目标,暂时走一走与理想背弛的路,有时却正是大智大慧的表现。
再次,学习水善利万物、大公无私的精神,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上善若水”,是因为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能够使天下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从来不与万物争名利。因此,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老子认为,最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有如水一般的最完善的人格。这样的人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他们具有骆驼般的精神和大海般的肚量,能够做到忍辱负重、宽宏大量,能够尽其所能去帮助、救济人,甚至还包括所谓的“恶人”。他们不和别人争夺功名利益,是“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王者。正如叔本华所指出:“我们大多数人都相信,确实有这样的人,他们待人的原则似乎是天生固有的,他们既不蓄意伤害任何人,也不无条件地谋取他们自己的利益,而是在考虑他们自己过程中,也关心他们邻居的权利;有这样的人,当他们从事彼此互有责任的事情时,不只要对方尽他的责任,而且记住他自己的责任,因为任何和他们打交道的人受到不公正待遇,确实是违反他们的意志的。”[6]现代苏商伦理的核心价值就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精神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让广大劳动者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是实现苏商伦理转型和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公众对环境恶化、职工权益保障等社会问题的关注,进一步推动了苏商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觉醒,履行社会责任、重塑责任苏商应成为当代苏商的自觉行为。
最后,学习水容纳百川、低调行事的精神,打造精品企业文化。水还具有善处卑下、包容万物的无穷力量。这对于身处市场竞争中的苏商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能够包容与己不同之人固然可敬,包容自己的竞争对手和敌人更是难能可贵。苏商企业大多数是基于血缘、宗族和同乡的关系而建立的,具有明显的家族式企业特征,排他性极强,也较封闭。这种特点可能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受实力和思路限制,很难有大作为、大发展;二是容易出现在同一城市或区域过度竞争和资源过度消耗的局面。这种特征导致苏商的个体生命力十分强大,但却普遍难以做大做强,成长后劲不足。按照经济学理论,同质生产单元的规模超过一定程度后,其边际效益将随着规模的递增而下降。因此,以追求边际效益提高为经营目的的现代企业不能仅仅将企业集团化等同于规模扩大化。应该看到,当前企业经营的形式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单纯依赖于资产、人员规模的增大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市场竞争要求民营企业具有更大更强的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由于缺乏国有企业所具有的政府扶持政策和较为宽松的融资贷款渠道,民营企业更需要在加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上下大力气。汉高祖刘邦曾言:“统领百万大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筹集军粮,保障后勤,我不如萧何。我乃用此三人而一统天下也。”(《史记•高祖本记》)任何领导者不能只容人之长,不容人之短;只容人之功,不容人之过;只容人比我弱,不容人比我强。在实践中,苏商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顾全团结是大局,维护团结是觉悟,增强团结是本事。团结合作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既是一种环境,是一种氛围,也是一种力量;对个人来讲,则是一种觉悟,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能力。为了实现做强做大企业的目标,现代苏商一方面要实现苏商群体的团结合作,另一方面,要与国内其他商帮乃至全球的企业家进行团结合作。真正有德才的企业家要重用能人干大事,帮助庸人干小事,团结小人别坏事。真正把共事相处变成加深感情、增进友谊的过程,变成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在一个岗位结交一批真挚的朋友,走一个地方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参考文献:
[1]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2.
[2]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情手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2.
[3]彭泽益.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40-1949)[M].北京:中华书局,2006:230.
[4]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69.
[5]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2:644.
[6]叔本华.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28.
责任编辑: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