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社区服务的内在价值诉求

2011-12-29 00:00:00陈睿
唯实 2011年6期


  摘 要:中国城市社区服务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至今,已形成了一个多内容、多层次的网络系统组织。社区服务具有福利性、社会性、营利性和自治性四个内在价值诉求。在实践操作中,四个诉求不是同时均衡出现,其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域和不同侧面,采用不同形式和途径表现,相互协调和配合交织在一起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立体服务。
  关键词:福利性;社会性;营利性;自治性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6-0091-04
  
   “社区服务”这一概念从其在我国诞生和使用之日起,就因理论表征上的缺失和实践归属上的模糊而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1]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社区服务的价值和属性等基本问题进行分类梳理,以期指导城市社区服务实践健康有序开展。
  
  一、福利性:社区服务的基石
  
  从涵义上看,社区服务具有福利性。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和缩影,社区服务是现代社区最基础、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作为工业化进程的产物,社区服务发端于19世纪80年代的英国,20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纳入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的公共福利政策范畴,并用“社会服务”、“社区照顾”、“儿童及青少年照顾”、“老人照顾”等相应词汇来指代,具有明显的福利性。在我国,“社区服务”的概念也是围绕福利性展开的。我国民政部在1987年全国城市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正式提出“社区服务”的概念,并从内容、性质和目标等方面将其定位为“福利性服务”,此后开展的社区服务也主要是围绕社区福利服务为核心来展开。在社区服务发展之初,一些专家学者就对其内容、途径和目标作了初步的界定:“社区服务是在各级政府的指导和资助下,以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为依托,动员社会力量,兴办各类福利服务设施,为居民群众特别是有困难的家庭和居民,提供社会福利”;[2]“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以一定层次的社区组织为主体和依托,以自助——互助的广泛的群众参与为基础,既突出重点对象,又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用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来增进公共福利”。[3]上述诸种定义都确认社区服务的核心是建立一种福利性服务。
  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服务是在我们原有的社区福利服务的基础上,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而产生的,是为了解决各类社区主体的实际生活需要而兴起的。1983年,民政部就已经开始酝酿城市社会福利工作改革,提出了各种形式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新思路。2000年12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将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规定为四项,即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四项中有两项是福利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服务方式和途径发生变化,但是其福利性质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在实践中探索总结服务的主要领域可概括为以下四个层面:“一是面向各类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福利服务;二是面向普通居民群众的便民利民的日常生活服务;三是面向辖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后勤”服务;四是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4]具体来说,包括社区社会救助、社区优抚工作、社区助残服务和社区就业服务等服务项目都属于社区福利服务。这些项目都属于面向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并充分体现了福利性的本质特征。
  
  二、社会性:社区服务的保障
  
  从政社政企合一到分离,社区服务的扩展。“社区作为一种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5]社区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社会的发展。社区服务一开始就被明确定位于福利性,但自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受到资源短缺的困扰。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展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单位制”逐渐被打破,“单位社会趋于松解,城市社会结构开始转型,原来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统包统揽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职能开始分化并逐渐回归社会及社区,社区发展表现出需求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功能社会化和互动模式网络化等新趋势。”[6]政府和社会分权,导致社区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和内容的不断增多,为解决社区服务存在的一些问题,社区服务开始社会化发展,走社会化发展道路。“国家进一步从社会领域撤离,国家与社会之间界限的明晰化和相互关系的常规化,强调社会有自身独特的活动空间,这是保持社会活力和提升国家能力的必要条件”,[7]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公民社会成长的必要条件。
  社区服务范围的社会化发展。“社区服务的社会化是社区服务工作由封闭到开放,其投资方式由单渠道到多渠道、服务对象由特殊到普遍、管理方式由直接到间接的发展过程,是社区服务业向社会化过渡所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8]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公民社会的成长,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出发,社区服务也必然要向着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化方向发展,包括服务队伍社会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服务设施社会化,服务内容社会化和基金筹集社会化等。这种社会化方向具有多元性特征:包括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化功能,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参与,越来越广泛的社会效果。当然,这种多元性的社会化是从属于一定社区的,也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即是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服务社会化程度高,多元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体系就会越来越广泛和完善。
  第三部门成为社区服务的主要力量。第三部门具有提供多样化和多元化服务的优势,能够提供有效的、经济的、高质量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政府退出,这样可以激发民间的创造性潜力和建设能量,更有利于政府从具体的公共事务中解脱出来,以监管和指导者身份监督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益,通过公共服务的标准、目标、原则的制定和监督执行,来保证公共产品生产的质量,促进公众权益和福利的扩大。这既是政府与社会分权的过程,也是公民社会发育的过程。第三部门作为公民社会的主要要素,在动员参与、组织培育和决策影响等方面体现了强大的推动力。同时,如果没有众多自主发展的第三部门来承接政府部门的大量社区服务工作,社会管理权力只在政府不同部门或层级中“条块”转移或“上下”放收,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便无从实现。然而,目前国内对“社区服务”内涵有着不同看法,实际运作中的社区服务主导模式不是福利性模式就是商业模式,第三部门发育还不充分,成长空间不足,东中西部区域发展也不均衡,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还不高,需要政府和社会在理念和操作上进一步加强。
  
  三、营利性:社区服务的动力
  
  在社区服务实施过程中,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一些市场发育比较充分、社区服务探索早、居民需求立体化的地区,开始对一些服务项目进行有偿供给,使社区服务在实际操作上向有偿服务的营利方向拓展。
  市场竞争,激发社区服务开辟新途径。改革要求企业及其他机构将原来承担的社会职能还原于社会,单位人身份解体,社区认同感上升;由于出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经济发展的差异要求社区服务的差异化和灵活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结构的小型化,要求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并且对社区服务的层次、质量、形式、内容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各社区内居民的年龄、性别、教育、职业、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区别,社区成员的需求是不同的,社区服务必须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开展灵活、小型、分散、多样的服务,社区服务的压力大增。在这种形势下,顺应时代需要的经营性的商业服务应运而生。这种商业性的营利服务,是指为社区居民生活便利提供的多种商业经营性个性化服务,是社区居民在满足基本服务基础之上的一种发展性和享受性的使用者付费的有偿服务,是对福利性服务和公共服务的补充,也是社区服务产业化发展的趋势。
  
  服务产业化,社区服务发展的必经之路。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是社区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社区服务的产业化是指社区服务工作从行政性经营到市场化经营;从事业化管理到企业化管理;从非经济实体到经济实体;从财政维持到自负盈亏的过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服务业发展的较高境界。”[9]社区服务的兴旺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在社区服务发展的初期,由于服务对象、内容、方式相对比较简单,因此依靠政府的扶持、社会的赞助和志愿者的义务奉献就能维持。现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服务要持续、健康、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