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江苏省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2011-12-29 00:00:00张志新
基础教育参考 2011年11期


  2011年江苏省高考地理试题具有稳、变、新的特点,无偏题怪题,无“超纲”内容,体现了新课改精神,紧扣考试大纲,题型结构稳定,总体难度不大。
  
  一、突出主干知识,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今年高考试题突出了主干知识的考查。如地球与地图、气象与气候、资源与能源、农业工业区位、产业结构、城市与人口环境。在考查中,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强调基础性。如选择题第1~2题考查了全球气候变暖及其所造成的影响;第11~12题考查了地质构造和地形剖面图;第13~14题考查了影响自然带谱的因素和交通运输网中线的建设目的与意义;第23~24题考查了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特征及原因等。整个试题覆盖面广,难易度适当,具有相应的区分度,迎合了高考的“选拔性”,充分体现了等级考试的特点,也体现了新课改“稳中有变,变中出新”的精神。
  
  二、凸显学科特点,重视读图能力考查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理考试可谓“无图不成题”。今年地理试题可以讲“题不离图”,试题在建构与情境设计上,绝大多数采用各种原创性图表作为信息载体。其中,图像包括各类区域图、景观图、示意图、等值线图、统计图等,总计27幅图和2个图表,类型多样,形式美观;在图像内容、类型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创新。除常规等值线图外,还有城市地价等级图、多年平均干旱旬数分布图以及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图等3种等值线图。运用这些地图创设新情景,既简洁美观,又突出了对考生迅速、准确获取有关地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丰富多彩、不同呈现形式的地理图表,不仅增加了试题的灵活性,也有利于考查考生对地理事物数量关系和时间分布、变化规律的分析以及多渠道获取各种地理信息的能力。凸显了地理学科的特色。
  
  三、创设新材料、新情景,注重综合能力考查
  
  全卷以新材料、新情景为载体的题目有16题之多,如第7、9、11、12、15、16、17、18、19、20、21、22、28、29、30题,这些试题都能够选取创新材料和原创素材来命制试题,取材新颖、情景独特、科学严谨、形式别具一格。多渠道获取材料有的来自于教材,有的来源于生活,通过对材料的深入挖掘与加工。揭示材料背后反映的地理基本规律与地理基本原理,并将新材料与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相结合。这些新材料、新情景题的创设,无不体现“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地理素养的培养,如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地理阐述能力等。此类试题设计充分体现了重基础、考能力,在基础中考能力,在应用中考能力,在综合中考能力的立意。同时也强调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此外,这些试题的原创性,不但保证了公平性,而且也是突破“复习资料、模拟试题和题海战术”三面围剿的有效途径。例如:
  A.[海洋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图1为太平洋西部部分海域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图。
  材料二 海洋初级生产力是指浮游植物、底栖植物及自养细菌等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能力,以每年单位面积所固定的有机碳或能量来表示。海洋初级生产力主要受光照、温度、营养盐、海水垂直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材料三 海洋初级生产力决定了鱼、虾、蟹等海洋生物饵料的多少,进而影响海产品产量的高低。
  (1)图示海区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点是______。(2分)
  (2)E地海洋初级生产力高的原因是,位于长江口附近,海水中的_________较为丰富:海底地形类型是_______,深度较_______,______较为充足。
  (3)①、②、③地中,渔业资源最丰富的是_________地,原因是_____。
  (4)沿海易发生赤潮,其危害是______。(2分)
  从图1中的材料一可直接读出“图示海域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点是由沿海向外海递减”这一显性信息。由材料二可分析出E地海洋初级生产力高的原因是海水中营养盐较丰富;由图可知该地海底地形类型是大陆架,深度较浅,阳光充足;再根据材料三和学生头脑中的储备知识可综合分析出渔业资源最丰富的是③地,原因是海洋初级生产力较高,铒料丰富。最后可根据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掌握的赤潮相关知识:“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生物死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会消耗大量溶解氧而造成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缺氧死亡,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答:它的危害是威胁海洋生物生存;破坏海域生态环境。此题看似是一个新材料、新情境,但实际答案全是书上内容,真正体现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四、关注社会生活,注重考查生活中的地理
  2011年江苏高考地理试题加强了对生活中地理问题与现象的考查,体现了新课改标准下教育的“生活性”。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已成为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趋势。今年的试题也有明显的启示作用,如第1卷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第15、16题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提供的江苏的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情况。第Ⅱ卷第29题江苏与新疆两省的协作,第30题旅游地理考查中提到2010年国务院确立了将海南岛建设成国际旅游岛的国家战略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关心焦点问题,注意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2011年江苏省高考已经落下帷幕。此次高考地理试卷体现了平稳的同时,更有创新,这对明年乃至今后高中地理教学工作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我们应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深化课程改革。笔者认为,在今后教学中应该着力抓好以下几点。
  第一,夯实基础,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提升能力。
  第二,注重学科特点,重视图表教学。
  第三,淡化知识性记忆,注重地理素养的培养与训练。
  第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注重地理学科知识与生活的综合加工能力。
  第五,依据《考试说明》,研究《课程标准》和《地理教学大纲》,整合教学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