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藏区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地带,高原高寒,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普遍信教,学校点多面广,边远分散。由于其自然环境恶劣,历史文化特殊,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因此教育具有特殊性。四川省已经开始实施第二个十年行动计划,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巨大的变化,与本省其他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在办学条件改善之后,如何针对藏区教育的特点强化管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四川藏区教育发展现状
教育发展滞后,面临诸多困难。一是学校点多面广,边远分散,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低,办学成本极高。以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为例,该县辖26个乡镇,分布在几百公里的地区,有中小学58所,其中有24所小学学生不足百人。二是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及教育教学水平与本省其他地市有较大差距,信息化差距则更加明显。三是由于传统的生产模式、藏族信教等因素,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低,控辍保学仍是首要难题。四是由于地处高原高寒地带,位置边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教师待遇不高,教师队伍的稳定和素质提高更是一大难题。
二、对藏区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是树立“大教育”观念,建立学校与社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凡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影响人们的观念,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的活动都是教育,学校教育只是其中因素之一。藏区地处偏远,信息、交通闭塞,群众获得的信息有限,在藏区办教育要建立“大教育”观念,将教育放到一个更大的系统中来研究。除了要办好学校教育之外,应加强广播电视、图书馆、互联网、电影院等相关文化信息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强民族地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和往来,在教育上体现一种“教在有心,学在无意”的教育思想,让藏区的群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二是发展寄宿制学校、提高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藏区学校分散,部分学校规模极小,学校的专用教室及设备使用效率低,浪费严重,但如果配备不完善,课程计划又难以实施。在教师的配备上也难以实现专业化,学科教师不齐,相互顶岗的现象严重,“教非所学”所占比例较大,造成师资的浪费和教育质量提高上的困难。同时,由于办学过于分散,信息传递、师资培训、交流学习等都会增加难度,教育管理成本会大量增加。因此,发展寄宿制学校,实现规模化办学是充分应用各种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选择,同时也是解决藏区教师严重不足的根本策略。
三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教育投入的效益。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网上公文流转,将使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更加方便、快捷,降低成本;使用信息化的手段对学校的校舍、设施设备、教职工信息、学籍管理等基础数据进行管理,降低人力资源投入;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教师培训视频资源库,实现远程培训、远程教研,将使藏区的教师培训突破时空的限制,更加便捷高效;普遍使用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和形象,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课堂的容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通过建立远程同步系统和教学视频资源库,可以让藏区的教师随时观摩发达地区教师的教学,可以让藏区的孩子通过网络接受大城市最优秀教师的教学,从而将优质教育资源无限扩大;通过建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可以将信息传播、文化旅游、经济交流在内的潜在教育因素变成显性的教育因素,为藏区人民接受新观念、新技术、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四是建立符合藏区实际的德育体系。藏区的教育由于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等原因,与内地教育有不同的特点,因而藏区德育的内容应与内地有所区别。针对藏区群众普遍信教的特点,应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教育;针对藏区处于反分裂斗争前沿的实际,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针对藏区孩子今后必须融入祖国大家庭中,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要求,应该加强法律法规、公民道德、文明习惯等基本公民道德教育。
五是建立符合藏区实际的课程体系。藏区处于高原高寒地带,冬季漫长,可用于组织教学的时间较内地更短。藏区孩子的母语是藏语,从上学到基本适应汉语教学大概需要1~3年的时间。现在藏区与内地用一套教材,参加一样的考试,藏区有效的教学时间更短而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多(藏语、汉语、英语),学生负担更重。课程内容多而有效教学时间不足,使学校教育脱离了藏区孩子的实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藏区学校的课程体系与内地应有所区别。如在现有课程内容基础上减少教学内容,降低难度,使之能符合现在藏区学生的实际水平,要让绝大多数学生能轻松掌握并学有兴趣;在普遍实施双语教学的基础上,把汉语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语言,在小学高段及中学允许学生选修藏语或英语,并按其选修的语言参加升学考试;针对藏区实际,艺体课程应具有民族文化特点。
除此之外,还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待遇,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藏区应设立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因地制宜的开展教师培训,根据需要适当地组织学习交流活动,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