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理念
所谓“大课间”就是拉长、拉大课间操的时空,所谓“行为”强调了肢体的运动性,所谓“艺术”是指肢体运动有品位,学科内容有品位。
大课间肢体运动的定位表现在关注运动量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融人体操、形体等艺术元素;大课间学科内容的定位表现为,小学各学科各册教材都提炼出知识点和大课间进行融合。用大课间这一综合性活动平台,同时解决三个领域的问题是大课问的目的。这三个领域包括:识字,语言表达;计算,数理逻辑;个人生活技能,社会技能和态度、情感、PleYFYnnf4AbBmGz0gtMig==价值观。口语化的学科内容与“大课间”肢体活动融合,是实现这一综合性活动平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增强学生综合体质与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
二、案例描述
大课间行为艺术课程的落实首先要建立“网状结点联动”的工作格局,即学校统一领导、年级全力支持、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积极配合。人人有岗有责,责任层层落实。这种工作机制有力地保证了“大课间”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准备阶段,每学期初,任课教师在教研组的带领下通览本册全书内容,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编制学科内容顺口溜,然后和学生的肢体活动相结合,构建起大课间行为艺术的主框架。其次,学校要充分利用体育课、军训等形式,对学生的队形、队列、走步、跑步等基本动作进行规范要求和强化训练,为课程的最优化发展做好准备。
大课间的肢体运动形式中,以集体形式展开的常常有跑步、行进等。这些运动形式在进行中和着音乐节拍有节奏地进行,同时学科的顺口溜伴随运动展开。于是学生一边运动,一边背诵识记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集体诵读声震寰宇,集体跑步整齐划一,是很好的集体主义教育素材。《弟子规》和拍手操的结合,行进走步和成语接龙的结合,跑步和《笠翁对韵》的融合,都是很好的尝试。
大课间的肢体运动形式中,以自由形式展开的常常有体育游戏、竹竿舞等。自由运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发展平台。
三、案例特点和效果
在大课间行为艺术课程中,无论学科内容,还是肢体运动形式,都是引玉之砖。学生在大课间行为艺术实践中发挥聪明才智,不断创新肢体运动的形式,不断优化游戏的规则和形式,全体师生在常规中不断寻求突破,这一切极大地丰富了“大课间”的学科内容和肢体运动形式。如龙和小学的竹竿舞,富有傣族风情。学生在竹竿舞的碰撞节奏中蹦跳,同时口中念出学科课程的歌谣。竹竿舞的碰撞节奏、学生的蹦跳方法不断推陈出新,目前已经创编发展到百余种肢体运动方式。
学科课程与“大课间”融合的活动中,所用器材大多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毽子、沙包、橡皮筋、方巾、沙瓶等小器材,既充实了活动内容,节约了学校经费,又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