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合唱教学探究

2011-12-29 00:00:00文浩
基础教育参考 2011年11期


  中学生合唱在中学音乐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中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平衡能力等综合音乐素质和高雅的情操,以及培养他们的整体观念和集体协作精神。因此,合唱教学和活动在中学音乐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合唱队员和合唱曲目的选择
  
  选择合唱队员,首先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然后根据学生的生理年龄、嗓音、性别、音乐素质以及学生的喜爱程度、集体感、参与性等多方面因素考察选择学生。其次,必须要强调合唱队日常训练的规定和纪律,使学生始终保持热情,坚持到底。
  选择适合的合唱作品是合唱排练的前提条件。选曲一定要扬长避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可以实现合唱教学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唱曲目的选择也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要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和名次,盲目增大难度排练成人作品或难度过高的作品,如《黄河大合唱》、《长江之歌》等。虽然有教育意义,但学生难以达到期望的演唱效果和情绪氛围。其实如果是有主题思想的比赛或演出,如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文艺演出,可以选择《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同一首歌》等曲目;庆祝抗战胜利,可选《歌唱二小放牛郎》、《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等。合唱曲目的选择还要尽量做到量体裁衣、扬长避短、有的放矢。如果合唱队里有优秀的领唱,就可以排练《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爱我中华》等;如果合唱队音准好、音乐感强,可以排《猜调》、《山童》;如果合唱队发声技巧好、音色统一,可以排《蓝色的多瑙河》、《乘着歌声的翅膀》等有一定难度的外国合唱曲目。根据学生日常情况,为了训练音准和协调性,还可排练一些无伴奏合唱,如《半个月亮爬上来》、《牧歌》等。总之,中学生的合唱曲目一定是要依据合唱队员的实际情况和水平,以及合唱的宗旨和目的性,有计划、有目标地选择曲目。
  
  二、合唱的声乐技巧和技术训练
  
  划分声部要遵循一个原则,音色高亢嘹亮的为高声部,音色丰满厚实的为低声部。在音域上,有的学生天生唱高音容易,可以作高声部,那么唱低音较易的就为低声部。有的学生发声位置比较高的就作为高声部,胸腔共鸣好的多为低声部。从和声效果来讲,低声部也是四声部的外声部,因此除了要增强高声部外,也要挑选嗓音条件好的学生来充实低声部。
  音准和节奏训练是开展合唱教学的基础,对合唱水平起着关键性作用,这两种训练始终要贯穿整个合唱教学。音准训练在一开始就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从简单的固定音高训练开始,逐步过渡到音程及和弦训练。让学生注意听辨,不断修正和调整音高,既要听到自己的声音。也要听到别人的声音,融入到集体中去,从而达到一个准确协和的平衡状态。在教学中还可以多采用一些无伴奏合唱训练曲,指导学生在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容上,确定合理的音准、音色,然后反复训练以达到作品需要的协和。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和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准确、正确的节奏感,是合唱训练的关键。合唱训练时要进行一些节奏训练,让学生逐步适应节奏的变化,为合唱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合唱教学中的声乐技巧训练是完成教学任务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合唱训练时,必须先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用科学、统一、优美的音色正确演唱合唱练习,这是合唱教学的先决条件。有人认为过早的让学生进行发声训练,会破坏原有嗓音。其实,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可以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世界上很多优秀学生合唱团都用事实证明,正确科学的发声方法不但可以训练出悦耳的声音,还可以有效保护学生嗓音。
  在开始训练时,一定要向学生强调要有正确的歌唱姿势,把注意力集中在小腹,松开喉咙,利用哼呜,轻声歌唱。比如练习母音“O”,就可以让学生找含着一口水的感觉。用打哈欠的感觉轻声歌唱。这样的练习就可以在歌唱时,保证清晰正确的咬字。发声练习是为了表达作品内容创造条件,一开始就需要针对作品内容、情绪、歌词,选取适当有效的练声曲。随着发声技巧的逐渐巩固,就要把发声练习的感觉演变成表达作品歌词、作品内容的媒介和手段。为了实现声音的统一,要提醒学生把身体当做一个管道,在唱低音时,要用高位置来唱。在唱高音时,一定要用轻声和假声找到高位置的头声,才能做到上下统一,整体和谐。
  
  三、情感表达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训练中,要把“欣赏”也作为合唱教学中的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入中外合唱作品欣赏,有条件的话能把平时正在排练歌曲的原版优秀范唱让学生欣赏,来感受歌曲的情绪,提高自身对合唱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聆听声部的旋律性及声部间的层次感,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知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从音乐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合唱声音优美协和的向往和追求。教师应着重从作品的思想感情、创作背景以及作品本身所具有的音乐美中去启发和引导学生来感受和理解音乐,使学生掌握合唱中的和声美以及多声部合唱的音响效果,体验音乐所蕴涵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入合唱作品情境中,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训练中。
  合唱教学中,还要启发学生充分理解作品,以达到时间和空间上的融合,调动学生情绪,把自己放到作品的那个年代和时代中,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唱中去;要把握好作品的风格,只有把握了作品的风格,才能把握作品的特色,才能做到有如身临其境的表达。
  
  四、合唱歌曲的处理与表现
  
  合唱是一门立体的声音艺术,它不仅要求各声部间音响的平衡、均衡与协调,而且还要求有多层次的音色、音质及力度的变化,以及良好的音准、清晰的咬字吐字、明亮而丰富的共鸣。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教师要有很高的音乐素养和组织能力。教师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处理,包括对整个歌曲风格的把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演唱水平。歌曲因内容的不同,处理与表现方式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必须根据歌曲的创作背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曲目特点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把握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这样。经过师生的共同创作,可以使作品的内在美和形式美二者有机结合,充分表现。
  教师在合唱训练中必需把歌曲分段、分句、包括分字进行分析处理,把握各段间的速度、力度的变化和对比。歌唱的艺术魅力取决于情感表现的深度,所以演唱过程中一定要强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要给欣赏者听出是经过精雕细刻后艺术处理的结果。歌唱时的呼吸必须有统一的呼吸时间与呼吸方式。以求得声音上的一致和情绪上的统一。演唱时的表情也关系到作品的表达和处理。全体合唱队员要有和歌曲内容相符的共同表情,如活泼、欢快、忧伤、雄壮、坚定等,同时教师要让全体学生有一个完整和相同的理解,不断提醒大家保持一致表情和表现。
  合唱教学中,有机会的话要不断地把训练的结果展示出来,因为合唱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音乐表现形式,走向舞台面对听众,完成合唱作品与听众的交流。舞台表演最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实践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际表演能力,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把合唱作品传递给听众的成功和喜悦之感。所以,合唱教学必须重视训练与实践相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