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2011-12-29 00:00:00孙俊强
基础教育参考 2011年11期


  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讲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它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指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面对有价值的动态生成性资源,独具慧眼的教师会善于捕捉并及时纳入临场设计,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使课堂生成出人意外的精彩。因此,也有人把“课堂生成”称为“未曾预约的精彩”。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可以看出,教学预设不可能是完美、滴水不漏的,在课堂中常常会出现事先没有预设的问题情景与偶发事件,经常出现与预设相矛盾的意外情况。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构建充满激情和活力的“生命课堂”,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正确对待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关系
  
  1.精心预设是动态生成的奠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必须要有预设。预设与生成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无序的,那些“不曾预约的精彩”只能是日常教学的一个惊喜而已。如果固守于此,就为“生成”摇旗呐喊,这就无异于守株待兔。
  为使教学有条不紊,课堂精彩纷呈,学生生龙活虎,预设就要为动态生成进行奠基。教师必须设计开放、动态、变化、多维、真实、可调整、可调换的多向性的预设。根据课程特点设计多套教学方案,以应对课堂可能出现的生成,化解突如其来的质疑与提问,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预设时应吃准、吃透、教材;要对学生的智能、学识和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状况做出详尽的分析。要对课内外的信息、资源做好筛选和整理:要凭借教育智慧在教育机智中生成:预设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教学重点可以在生成中调整,探究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替换,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
  2.动态生成是精彩预设的延伸
  课前多维、动态的预设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这为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动态的生成绝不会是充分预设的“掘墓人”,而是预设的不断延伸。教学预设时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是基于理性的,抽象的,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根据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多元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这时,教师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整合性和选择性。
  当出现没有预设到的问题或是与预设相矛盾的问题时,要求教师机智地将预设流程进行整合,主动让学生到台前唱“主角”。大胆地发表见解,通过质疑和交流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的发展。这样才能使原本机械的教学预设在动态生成中变得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生命活力。
  3.预设与生成共同孕育生命课堂
  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是动态生成的,是开放的、互动的、真实的、多维的,变化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多元对话,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的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则是课堂这个母体身上孕育出的一对“双胞胎”。它们相辅相成,有着血与灵的联系。学生在课堂上可听、可说、可问、可乐、可想、可做、可议、可争,而教师有了充分预设,课堂就将成为超市,自选“购物”,选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既有利于因材施教,又有利于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听、说、问、乐、想、做、议、争的自由学习的过程中,思维的火花发生碰撞,就极有可能出现教师没有预设到的问题或与预设相悖的新内容,这时就要求教师打破预设的流程,以学定教,采用以学为主的“动态曲线”。只有这样,学生是充满活力的,教师是充满活力的,课前的预设、教学内容和生成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才能成为生机盎然的生命课堂。
  
  二、在课堂中如何进行预设与生成
  
  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只有让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课堂教学才会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1.加强课前“教学设计”
  自觉“预计”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计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等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目标的设置不能过分偏向认知目标,应更加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要求教师形成弹性方案,方案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同时,还要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注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
  2.教师要学会倾听
  学生针对课本知识充分表达各自的见解,听取他人的意见时,又在不断地丰富自已。教师对学生有创建的见解,甚至是“奇思妙想”,要在给予辩证的评价和鼓励的同时,发表自己的意见,纠正自己的成见,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
  3.教师要做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
  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当然,教师也应对学生提出的看法认真思考,并与备课预料情况进行比较,如果出现预料之中的情况则按预先设计的对策教学:如果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要思考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如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即使偏离原来的目标,也要跟着学生思路走,生成新的问题“生长点”;如学生提出的看法没有价值甚至越轨,且这一问题又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就不能跟学生走。最后,这样的课堂要求教师加强课后的反思与研究。
  4.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
  课堂教学有一些“关节点”。把握这些“关节点”,生成的可能性很大。反之,则与这些生成点擦肩而过,失之交臂。课堂教学的生成点的时机把握要掌握以下几个原则:在学生的需求中生成——提倡质疑问难;在尝试和探究的活动中生成;在对教学文本的多元解读中生成;在师生、生生对话中生成:在创造性活动中生成;在适度拓展中生成。
  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和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为课堂的动态生成留有预设的位置,预设才能富有成效。只有把学生看做重要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与教学文本、教学环境以及教师和学生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同时,在实施时应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将课堂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