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地处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新区城乡结合部,生源结构复杂,本地农村儿童约占60%,其他学生包括外来务工子女约占40%,其家长受教育情况与城市相比相差甚远,而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家长占了近58%。面对现状,我们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校,规范办学,秉承“阳光教育”的办学思想,“以人为本”,力促师生共同成长。
一、以教师发展为本,着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为了满足每位教师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的需求,学校立足校本培训,开展校本教研,依托校内“阳光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形成传帮带机制。培养教师新秀。在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上,我们侧重以下方面。
1.从师德修养入手,内化教师文化底蕴
近年来,学校探索出师德教育的新模式。每学期,全体教师要“举行一次电影观摩会、一次读书交流会”及每月推荐一本图书的“说书”活动。我们先后开展了“与克拉克同行——走在细节研究的路上教学策略研讨会”,“遇到是一种幸福——关于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思想交流会”,“热爱是一种责任——关于电影《十月的天空》研讨会”,“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当老师——关于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交流会”,“热爱是一种行为——《爱的教育》读书会”,等等,并以沙龙的方式进行交流,促进了教师思想的进步。
2.设立“首席教师制”,提升教师管理能力
从2007年开始,我们试行“首席教师制”,将学校所有主题活动交给教师来组织管理,所有任课教师都可以自愿报名。近4年来,我校共有43名青年教师分别组织、策划了“国学教育开题报告会”、“教师绿色环保行”、“重阳亲情会”、“中秋品诗会”、“红英教育节”等。在这些活动中,使一线教师得以突破自我角色,纷纷组建自己的执行团队,领导与教师实现身份与角色的成功互换,增强了教师们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帮助他们学会了策划、学会了组织、学会了思考、学会了管理。“首席教师制”拓展了学校教师队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思路,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平台。
3.探索“循环教研”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为提高课堂实效,我校探索“循环教研”模式,分别以学段、学科、教研组为单位,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课题,采用“个人备课一集体设计一选人执教一总结反思一集体再创一换人执教一经验提升”的方法。为了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我们总结出诊断式听评课、专题式听评课、捆绑式听评课、第三方外部听评课等方式,形成层级化听评课制度。
“循环教研”模式及听评课方式,使学科组的每个人都参与到同一课题的研究中,每一位老师都经历了独立钻研、集体分享、导师引路、理念提升的教研过程。这不仅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水平,辅助教师建构知识体系,固化了教研效果,实现了课堂质量的有效监控,提高了课堂实效。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在红英这片实践的沃土中留下坚实的足印,我们始终以养成教育为主线,重细节、重过程、重参与,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平台和空间。
1.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创设主体教育平台
为了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发展空间,学校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
之一:关注时事、关注环境——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我校一大教育特色,我们相继开展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系列实践调查活动,比如“新交规与我”、“大货车后保险杆的安全改进措施”、“污水处理厂实地考察”、“垃圾填埋场调查”、“京密引水渠的水质安全问题”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师生共同搜集、筛选相关资料、外出调研、寻访、实地考察、写出调查报告、实施方案等。
之二: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我们开展了名人进校园活动:童话大王郑渊洁、动物学家郭耕、著名朗诵艺术家周正相继走进红英,让学生感受名人魅力。我们还带着学生走进北京电视台观看儿童剧《红孩子》的演出;走进国家大剧院观看经典动漫音乐故事《猫和老鼠》;走进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欣赏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剧院的《天鹅湖》表演等,让学生接触高雅、陶冶情操。
之三:走出国门,体验文化——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2006年,我校与澳大利亚Varsity College建立了姊妹校的关系,开展游学活动,进入各自的家庭,共同生活,体验不同的文化,同时还进行中澳教育论坛,促进学生多元文化的形成。
之四:多彩社团,发展特长——搭建自我展示平台。
学校共开设了23个阳光社团,做到了定人、定时、定点、定内容、定目标、定总结。学生在社团里练合唱、学管乐、玩轮滑、抖空竹……既培养了兴趣,又发展了特长。
2.从民族发展需要出发,构建主题系列活动
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使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经过探索,我们将一年的十二个月设计为不同的主题月,逐渐形成了主题月“六个一”活动(即参观一座博物馆,观看一部电影,品读一本好书,学唱一首歌,记住一句名言,了解一位名人)。
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而且使学校的德育、少先队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3.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养成学生行为规范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公民,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我校在学生行为规范养成上,逐步形成了“‘阳光密码’引领学生,‘阳光俱乐部’激励学生,‘倒金字塔’督促学生,‘家校合作’促发展”的校本评价特色。
“阳光密码”——成功的钥匙。经过实践,学校归纳出获得成功的20条行为习惯。命名为“阳光密码”,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准则。通过多种形式评价体系运作,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倒金字塔”——责任的温度计。学校每学期围绕6个学习习惯作为班级的奋斗目标,做成“倒金字塔”评价板。教师根据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升降代表学生标牌的方式,激励学生努力向上。
《阳光俱乐部》一前进的计步器。这是我校自己编辑设计的一本学生发展评价手册。学生以月记的方式记录自己一个月以来的收获或不足,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评价,不仅注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还关注教会孩子在自主实践和探索中,学会欣赏、学会分享、学会积累。
家校合作体——学生行为规范的助推器。为了得到家长对学生养成教育的支持,提高家长对教育的理解与认识,我们采取以下途径:
用《家长手册》——规范学校与家庭联系的途径,“红英家信”是拉近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手段。“家长课堂”形成学校与家庭共识的平台,“阳光家庭”(家庭教育典范)收获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成果。
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社区,从国内到国外,红英人始终践行着“阳光教育”办学理念,真正达到了教育的全员性、全程性和实效性,形成了红英学生健康、快乐、自信、欣赏、合作、友善、负责、礼貌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