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的“五要五不要”

2011-12-29 00:00:00程显龙
基础教育参考 2011年11期


  一个健全的班集体不是自发生成的,一种良好的班风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这需要各种教育力量的配合。卓有成效的班级管理不是单一的、片面的,要有一定的原则,更要有科学的方法。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呢?
  
  一、教育管理要—体推进,不要单打独斗
  
  教育是一种由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班主任多方共同参与的特殊“动态运动过程”,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任课老师和班主任的密切配合。马卡连科曾说过:“没有对孩子们的统一要求,就不可能有任何教育。”我们要想对孩子实施有效的教育就必须要做到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密切配合,“三位一体”整体推进,而不能单打独斗。因为在单打独斗的教育方式下,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要求往往是不尽相同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就会使学生无所适从,甚至还会造成学生对教师、家长的两面态度。这样不仅有违我们的教育初衷,而且还使教育环境更加恶劣,不利于问题学生的转化。为了能有效避免这一局面的出现,切实增进教育效果,每周我都会主动同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联系一次,互通情况:班级学生是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上课是否遵守纪律,学习态度是否端正,方法是否得当,作业是否及时上交,成绩是进步还是所下降,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等。这样,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就能及时、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参与教育和问题的处理,及时矫正学生心理上的偏差,进而全方位、立体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
  
  二、班级事务要总揽,不要包揽
  
  长期以来,班主任大多都信奉这样一句话:严师出高徒。要想使班级管理朝着自己所设想的方向去发展,班主任就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控制:班级的事情不论大小,班主任不但都要知晓而且还要一一过问。班主任的这种事无巨细、事事关心、事必躬亲的做法在一定时期内或许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们一个个遵规守纪,班级工作从表面上看也是“井然有序”的。但是时间一长,你就会发现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班主任的这种全盯全守的管理方式会导致班级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一刻也离不开老师的看管。班主任在的时候,他们都会遵规守纪,但班主任一离开就会马上闹翻了天。所以有很多班主任总是不解,自己如此费心费力地看管为什么就换不来“理想结果”呢?难道是自己的教育不够深入?看管不够全面?不是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能够促使人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育人的过程其实就是受教育者自我成长的过程,受教育者只有经历了生活中千般“困苦”的磨砺方能成材。所以在育人过程中,作为育人者。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学会逐步放手,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要什么都讲完,而是该放手时就放手,适时地留一些“空白”给那些有缺点、易犯错误的学生,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让学生在自主能动地探索、思考和发现中逐步完善自我,最终完成自我教育的过程。
  
  三、班干部管理要放手,不要甩手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在班级事务中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建立一支真正负责的班干部队伍不仅能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于是,一些班主任就权力完全下放,将班级的大事、小事都交给班级干部处理,让班干部全权负责班级事务,班主任则不再过问班级事情。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班干部锻炼能力,积极管理班级,但学生毕竟是学生,能力、素质都还有所欠缺,虽然很多工作放手让班干部来做,可能是做得很好,但是班主任最终处理起来时却很费时且经常出错,对全体学生来说是弊大利小。另外,班主任过分依赖班干部,易使班干部因权力过分集中而逐渐变得专横,出现班干部以权谋私、滥用权力、打击异己等不良事件,最后甚至发展为班干部上瞒下欺独裁管理。所以班主任的甩手式管理即使短期内会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但是从长期看也是非常不可取的,对班级管理所造成的损害也非短期可弥补。因此,对于班干部的管理班主任必须深谙“放风筝”之道,既要让班干部能自由飞翔,又要始终以一根无形的线牵着他们,做到适度放手与制度约束二者有机结合。班干部能干什么、该干什么,班主任必须把握好。这就要求班主任一方面要对班干部的能力进行客观、真实的反映和评估,实事求是地了解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心中必须有明确的班级目标和决策定位,在大胆放权给班干部的同时,还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如定期召开班干部学习班,对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进行总结和指导,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四、班级事务要决断,不要独断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具有主动性的学生,一个班级五六十名学生,随时都可能出现突发事件。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会在班集体、突发事件的当事者和其他学生心中造成震荡性效应,易引起思想上的尖锐矛盾,情感上的强烈体验。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指导者,必须要有大将的气魄,在关键时刻要能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并且事情一旦决定,就要立即落实,做到“说一不二”,这样学生才会切实感到班主任工作的魄力。同样,班主任果断的行为、高度的责任感也会对学生形成暗示,使他们对班主任交待的学习态度、纪律作风等方面的要求不敢有丝毫怠慢,从而能更好地建设班集体。反之,在现实教育中,班主任面对偶发事件如果表现出茫然无措、计无所出,或者犹疑不定、缩手缩脚的话,就会极大削弱教师的个人威信,乃至严重损害自己的形象,管理好学生便成了天方夜谭。当然,班主任的决断并不等于武断,更不等于独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对任何事情的认识和判断都准确无误,班主任工作中也难免有考虑不周和安排不当的地方。如果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一切以自己为中心,听不进其他老师和班组学生的意见,那么其所做的决策也自然就会有失公允。要求过高,或是要求过低,学生无法满意,最终必然导致制同虚设,无法推行。同时,班主任的独断专制也很容易令科任教师产生一种被忽略的感觉,感到自己不被尊重,这就易使他们对班级的工作产生厌倦感,更谈不上为班级发展献计献策了。
  
  五、学生教育要适度,不要失度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既要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又要让学生接受学校的管理,就必须善把一个“度”:刚柔相济,软硬适中。在班级管理中要将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如果班主任在工作中过于强硬,一味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粗暴行事,势必会把学生推向对立面。学生形成强烈的抵制情绪后,会故意在班上惹麻烦:上课讲话,做小动作,任你怎么处罚就是屡教不改。如果班主任在工作中过于“软”,虽然能暂时赢得学生的好感,但由于教师原则性的丧失,学生做事没有任何顾忌,就会肆无忌惮地大肆违纪。所以,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实施教育必须要把握好“分寸”。这需要班主任有较丰富的教育实践和娴熟的教育技巧,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处理事情。当学生出现一些问题和错误的时候,班主任不应简单地挑剔或训斥,而是要给予其适当的宽容。但宽容不是纵容,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的承受能力,然后根据其性别、年龄等具体条件,并视错误的性质和程度,给予相应的处罚教育,这样才是对学生真正合适的教育内容和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