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的教研工作中,我越来越感到教研员“五子”的重要性,即勤于思考的脑瓜子,善于发现的眼珠子,能说会道的嘴巴子,功底扎实的笔杆子,勤于行走的腿杆子。磨练“五子”,可以逐步成为一个优秀的教研员。
一、勤于思考的脑瓜子
教研员必须勤于思考,这一点至关重要。教研员面对的是智慧的教师群体,要将这一群体引上研究之路,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如果教研员自己没有勤于思考的职业习惯,不用智慧去点燃智慧,那么这样的目标必定难以实现。我十分信仰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没有经过理性思考的生活不值得过。”思考才能出思想,才能出点子,才能出措施和办法。
作为教研员该思考什么?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主要应该思考怎样发动、组织、引领、推进、管理所辖片区的教研工作,努力找到工作的支点。教研员通过“全局性”的教研工作,不断提升辖区教学效益,不断丰富教师教学的“含金量”,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从而使教师逐步走向“研究型”和“专家型”。比如针对我县教师和教育科研的实际,我长期琢磨、酝酿、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营造全县教育科研氛围,如何提升教育科研实效,如何整体推动群众性教育科研。功夫不负有心人,思考终于在某一天的一刹那擦出亮光,我想到了“大课题带动、小课题深做、常规教研夯实”的三级助推策略。再经过深度思考,觉得这一策略确有其现实基础和理论根基。于是我便拟出方案,努力实践这一构想。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策略确有效果,对全县的教育科研起到了发动、组织、引领、推进、管理的多重作用。后来我将这一实践模式写成《县区教研室如何抓好校本教研》的论文并发表。这说明,只要勤于思考,办法总是想得出来的。
怎么思考,我认为教研员的思考有两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高度的概括性和一定的创新性。教研员就浸泡在教师的实践当中,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现象、智慧、需要、困惑等有丰富的积累,这是教研员的财富。但要把这些财富变成指导教师的“理论”,就必须进行高度的概括提升,形成普遍的认识。同时,这样的概括提升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否则,你的概括很可能就是在重复别人。人的思想观念不同,阅历水平不同,知识视野不同,对同一“群”事实的概括提升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为概括提升的创新性提供了可能。举个例子,关于好课的标准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因为此,所以老师们总是说不出好课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总是只能凭借自己的理解说出一些零散的东西。于是我就想,怎样给老师们一个好记忆、好理解的好课标准呢?我以自己关于课堂教学的“知识”积淀为现实基础,广泛搜寻关于课堂教学的一些论述和评价,充分调动记忆中老师们对好课的一些只言片语式的看法,尤其是结合反思新课程改革中暴露出的关于课堂教学的种种弊端,终于挖掘提炼出四个字的好课标准,即“实”、“事”、“求”、“是”。经过我的讲座阐释之后,老师们对这个“标准”的评价是:既准确地给出了好课的标准,又根本无需记忆便牢记在脑海中了。然后我又及时以《好课标准是“实”“事”“求”“是”》为题写成论文并发表。自我评价,“实”“事”“求”“是”的好课标准,是对浩如烟海的好课标准的一种超越。
二、善于发现的眼珠子
教研员必须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发现真实情景和案例中蕴涵的“危机”,然后才可能在案例分析中解决倾向性问题。如果没有发现的眼睛,缺乏挖掘的眼光,那么教研员的素质就有待提升了。比如听课时,如果不能发现课堂中的问题和亮点,甚至是隐蔽的问题和亮点,不能发现反映教师理念的现象和细节,那么听课也就失去了“诊断”和“发展”的功能,听课的意义必然降低。又比如在对学校管理进行检查或督导时,如果不能发现现象背后的东西,不能发现学校管理中的症结和弊端,不能发现对推动学校管理有价值的思想、理念、措施与办法,那么你的检查和督导就是“耗时低效”甚至是没有意义的。
怎样才会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呢?除了要养成善于观察的职业习惯而外,更重要的是教研员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和研究,不断地积累关于课程、课堂、教学、尤其是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知识与信息。发现其实是一种厚积薄“发”,学识越渊博,底蕴越深厚,那么你的发现肯定就越多越有价值。比如在我自己组织的一次科学赛课活动中,我之所以能够发现在“用教材教”方面、在对“探究”内涵的理解方面、在对探究的实质与形式深层领悟等方面的问题,并能写成论文《对农村科学课堂的现状调研》发表在《基础教育参考》上,与我对科学学科数年的潜心研究和对新课程改革的广泛积累直接相关。
三、能说会道的嘴巴子
教研员的思想、观点、主张经常要通过口头语言去传播和推广,对教师的引领与指导要通过口头语言去实现,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与剖析要通过口头语言去阐释……离开了口头语言,教研员寸步难行。有的教研员学识不差,但嘴巴子功夫不行,使自己的工作受到限制;有的教研员口若悬河,但学识空泛,教师不信服。经验告诉我,教研员有目的的说话必须具备三点。一要准确。就是教研员的语言要能准确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这说起来容易,其实是有相当难度的。我们时常发现自己的语言总是和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有一定的差距,甚至辞不达意。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二要真实。教研员的语言务必做到真实可靠,要讲真话,不能玩弄学术,不能欺骗教师,不能不懂装懂。不恪守真实,教研员的学术生命不会长久。有的教研员为了掩饰自己学术上的苍白,便巧言令色,说话不讲依据,甚至对教师形成误导。但纸包不住火,教师很快就会识别真赝,一旦如此,该教研员就失去说服力了。三要到位。教研员的语言要能直指事物的本质,要能说到点子上。少说肤浅的话、废话甚至错话。比如最见教研员功夫的课堂教学评价,如果评价不到位,评不出深度,评不到症结,或者只能说其然说不出其所以然,甚至说法偏颇,那么除了不能有效促进教师的发展而外,教研员在教师心中的地位也会一落千丈。
四、功底扎实的笔杆子
教研员最让教师信服的就是笔杆子,即教研成果。一个没有成果的教研员是没有说服力的,教师是不会信服的。其一,老师们对成果多的教研员是十分敬仰和崇拜的,所以教研员必须刻苦钻研,狠下功夫,卧薪尝胆,拿出像样的研究成果。其二,教研员在很大程度上是搞学术研究的,一个搞学术研究的如果不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点看得见的痕迹,那么这个研究者的生命意义也就逊色不少了。其三,教研成果对教研员的业务具有最大的推动力,不仅具有扫除工作障碍、提高工作效率、击败一切“敌对”势力的力量,而且会使教研员在教师面前做起工作来游刃有余,如虎添翼。成果是教研员思想力和研究力的体现,要出研究成果,也就是要使自己的笔杆子硬起来,唯一的途径就是研究研究再研究,思想思想再思想。所以成果不仅仅是成果,它更是教研员作风、学识、实力与水平的体现。这也就是教师特别信服有成果的教研员的道理所在。我县教师对我的引领和指导之所以比较信任,与我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的70余篇教育科研成果直接相关,正是教研成果把教师吸引在我的周围。
五、勤于行走的腿杆子
教研员要勤动腿,要多深入到学校、课堂和教师当中去,要多实践。教研员作为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的桥梁和纽带,要将课改的新理念转化为教师的具体专业行为,一味待在办公室里是肯定不行的。一个总是待在办公室的教研员,必然只能闭门造车,远离课堂的真实,成不了一个好教研员。从字面上解释,教研员,即是将教学和研究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人员。如果足不出户或出门太少,看不到课堂的场景,听不到课堂的声音,嗅不到课堂的气息,教研员的研究又怎么可能与鲜活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腿勤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和教师打成一片,和教师交朋友,为对话和交流搭建平台:二是可以及时了解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的真实现状,获得一手材料,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三是可以提高自己观察、思考、研究以及工作的能力。教研员的实战本领是在实践的盐水中浸泡出来的,不是在办公室里坐出来的,对教师的指导能力、评课交流的能力等都是在实践中反复磨练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