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雅真课堂的几点思考

2011-12-29 00:00:00张红霞黄丽萍王梦玲王鹏
基础教育参考 2011年11期


  华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养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他们热爱祖国,勇敢顽强;孝慈友恭,谦虚谨慎;务实求真,诚实守信,用勤劳与智慧谱写了灿烂的文明,为祖国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这份文化底蕴的最佳使者是教育,诠释这份文化底蕴的最佳途径是创建雅真校园文化,而雅真课堂便是雅真校园文化的主阵地。没有雅真课堂的构建又怎能让21世纪的主人受到历史与文明的熏陶,最终成为思想高尚,行事高雅真的建设者呢?因此,构建雅真课堂势在必行。
  
  一、雅真课堂模式构想
  
  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称之为模式。从这一定义延伸开来,课堂模式便可理解为适合任课教师照着做的标准课堂环节。雅真课堂模式便可理解为有利于推行雅真校园文化,值得任何教师使用并最终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课堂具体环节。课堂模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允许求大同存小异。虽然是同一种模式,却可以结合实际的教与学的情况加入独特的细节构想达到自己所想要的效果。站在这一角度看,适当的课堂模式其实是追求高效课堂最为有力的手段。
  雅真课堂模式可分四个步骤进行构想。
  第一步: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必要途径。”对周围的事物有了兴趣。你才会有接触它、了解它的冲动。在任何课堂上,激发兴趣导人新课是决定课堂设计成功与否的关健。在导入时选取学生熟悉的故事、歌曲、画面,既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求知欲,从而为形成“兴趣引路一调动积极性一学习效果最大值”良性循环的课堂奠定基础。
  第二步:初步感知,自主学习。
  这里的自主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学生自己学,二是学生主动学。孩童在蹒跚学步时需要大人的帮扶,无论跌跌撞撞,磕磕碰碰,他都愿意学走路,最终也能学会走路。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便如走路一样。学生的思考能力是有限的。也许,他在初步感知的过程中只能理解一个词,读通一个自然段……但这些“也许”已经够了,因为这一步骤的构想让教师了解了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与思维水平——尽管收效不尽人意,但对于下一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第一手素材。
  第三步:各抒已见,合作探究。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可见群众的智慧才是最大的智慧,所以合作探究在课堂上就显得尤为重要。把一个知识点比作一块糖,把合作的几名学生比作几只蚂蚁,只要齐心协力,他们一定能将糖块搬回自己的蚁巢。合作探究的前提便是各抒已见。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就是学生探究合作的过程,要让学生敢于说,乐于说,善于说。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各抒已见。此时,学生在第二步中暴露出的不足将会在“各抒已见”之中转化为满足,能让他们身心感到愉悦,感到学习的快乐。
  第四步:深化小结,再现真理。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都是由感性到理性的。在《教学中的感性与理性》一文中,作者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作了这样的阐述:感性认识是主体在实践中通过自身的感官对客观外部形态直接的具体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的阶段。在此理论基础上,我们不难感受到: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在课堂结束之前适时总结一节课的内容就是认知规律的再现——完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为这一堂课画上完美的句号。
  
  二、实现雅真课堂高效的途径
  
  完善的课堂模式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前提,而高效课堂的实现又会促进课堂模式的优化。模式不会束缚课堂,只会让课堂更规范,减少不必要的琐碎的教学环节,让课堂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实现雅真课堂高效的途径很多,但当课堂能以不同的形式成其为课堂,才能发挥课堂的最大功效。
  1.拥有童心,让课堂成为一种游戏
  课堂上只有两类人:教师和学生。无论教师和学生有多大的距离,但如果教师拥有童心,便可以让这两种角色同时发生转换,把师生关系有效地转化成朋友关系。若如此,此时的课堂便成为一种游戏,一种“同龄人”间互帮互助,不断学习的游戏,一致倡导的寓教于乐的乐学氛围便在课堂上完成了!教师的教在学生眼里成了朋友自身经验与知识的传授。有了童心的赋予,此时的课堂活泼、轻松有趣,学生在“朋友”的帮助与教导下定会获得长足进步,而完善的课堂模式也会因此活力四射。
  2.渗透德育于课堂的每个环节,让课堂成为一种美德
  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便是其内涵之一。在课堂上,每个环节其实都是学生的一次情感体验,是他们借助“课堂”这一途径以知识为载体对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认识,是他们在人生起步阶段所接受的最纯净的道德教育。当课堂教学真正落实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时,学生就会树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学生就会在生活中再次实践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以自己的言行反映出恰当的价值观。这就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不仅教书,而且育人。
  3.创设真实教学情境,让课堂成为一种生活
  为了感受生活,认识生活,我们会调动一切积极性去了解生活:用手摸,用眼看,用鼻嗅,用耳听,用嘴说,所有这一切感受的方式都是我们主动探索出来的,而且在探索的过程中还会主动地去改进它,力求让它最好。试想,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把课堂当成一种生活。主动地探究,课堂高效的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优美的语言、生动的画面来启发学生的联想,让他们身临其境,把这些当成自己的生活情景的再现,那种与生俱来的在生活中的探究能力便会成功地移植进课堂。
  4.重视赏识,肯定自我,让课堂成为一种快乐
  从人的心理需要来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需要有五个层次,当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获得满足后,高一层次的需求就是对爱和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欣赏,得到社会积极与肯定的评价,从人的本性来说,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之一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儿童的这种心理更为明显。只有得到教师的赏识,学生才能肯定自我,在心理满足的同时才会有热情去做自己该做的事。爱因斯坦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做一种礼物来领受。”是的,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简单的“你真棒”就足以给学生带来快乐,此时,他会在教师的鼓励下将自己内在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应将对这句话的理解贯彻于自己的课堂中,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是学生的快乐课堂。
  探寻是艰苦的,摸索是漫长的,结果是美好的。当我们构建的雅真课堂成为现实,叶圣陶老先生首先提出的“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的最高教育目的也就会在我们的雅真校园文化中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