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缘——我之三缘(二)

2011-12-29 00:00:00高春秋
当代人 2011年5期


  过去乡下人把有文化的人看成是识字多,上学念书就是去认字写字的,小时候爸爸妈妈就常常这样说。
  字是一个人的门面,不论你是中专、大专、大本,还是硕士、博士,或是职员、老总,中国字还是要练一练。这也是我多年来的一点体会。
  话再扯回上个世纪70年代,1976年初春,我在定州一中专学校任教员兼班主任,上级让搞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学校里闹得很厉害,当时河北电台不让听,河北日报不让看,思想上很是压抑。春节回到老家,看到石家庄虽然也在搞,但社会平稳,时值母亲闹病,深感姊妹六个中我这老大赡养老人的责任之大,在一位同学的撺掇下,要调回老家的想法就形成了。我有一远亲姑夫在河北医学院印刷厂当工人,他让我写了一份个人简历交给他,他给了河北医学院药学系制药厂领导,药厂领导答应接收,但药学系不太积极,我的个人简历放在学院人事处搁浅了。又过了几个月,学院决定将626门诊部扩建为中医院,筹备处一位解佩川主任到人事处办事,无意中看到了我的个人简历,字写得清整,男性、中专、二十多岁。他问这个小伙子是谁推荐的?人事处的同志告诉他是印刷厂一位工人,解主任便找来我姑父,叫他通知我来面试。
  我接到姑父的来信,喜出望外,即来到河北医学院。面试过后,解主任说,我单位同意接收,你来后先在中医院筹备处基建绘图室作绘图工作,中医院建成后再说,如你本人同意就按程序办手续,手续要经省文办和省农办的批准,上级不批准,你就调不来,咱们一步一步办着看。我表示同意。事情办得挺顺利,就这样我于1976年7月调入河北医学院。事情是多因素促成的,素不相识的解主任首先看上我写的字确是一个关键点。
  从那时起我对自己的字就更多了一份自信和关注。我写的字还算清整,是沾了小时候努力的光,上小学中学时我很注意把字写好,1968年下乡回到上京村,成了地道的农民,在农活劳动休息的空当,再累也要拿起石子或小棍儿在地上写写画画,有了一张纸我会充分利用在正反面重重叠叠地写满,后来在村里电磨房干活时有块小黑板我更是充分利用写写画画。上中专后我就更加珍惜时光学文化了。调入河北医学院先在中医院筹备处绘图室工作的三年中,整日描绘和誊写,促使我的字有了进一步的长进。
  由写好中国字到喜欢中国书法再去历练中国书法,既是一个渐进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文化修养的历程。近些年来,我有幸认识了一些文化界的朋友,耳濡目染使我对中国书法产生了兴趣,于是便买来许多书法方面的书读一读,买来笔墨纸砚练一练。前些年我在上海复旦大学研修期间,除了学习经济、管理、社会医学等方面的理论外,也着实练了一段时间的行书,就这样逐步迈进了中国书法的门槛。
  赵贵德,1937年出生于北京,满族,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原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最擅画马。我与他的结识是从一幅字开始的。记得2003年秋天的一个星期天,我去毗卢寺看望一位交往很久的长老。其间聊起书画来,长老便拿出手边的几幅字让我观赏,其中有一幅便是贵德老师在1999年参观毗卢寺壁画后书写的“天道酬勤”,只是没有盖印章。这幅字笔力苍劲写得非常大气,长老见我喜欢便把它送给了我。
  回到省城,我便托文化界的一位朋友找到贵德老师,请他在这幅字上补盖了印章,并将它装裱好,挂在了办公室,一有闲暇总要细细品味。“天道酬勤”,它时刻提醒着我,切忌懒惰,应勤奋劳作。欣赏这幅书法作品,令人心旷神怡。这四个字中的“天”字,浓墨重彩,写得苍健飘逸;“道”字写得疏放,留有宽大的空白,真是疏可走马,给人以宽广和遥远的遐想;“酬”字写得顾盼呼应,疏密和谐;“勤”字左右结构,左边写得密不通风,右边写得刚劲有力,喻示着实在用力方为勤。这四个字遒劲洒脱,很有韵味。
  我与贵德老师第一次晤面时他说要创造一个奇迹。那是在2004年秋天,我一位朋友打来电话找我,希望我帮他的老师赵荣就其健康问题向医学专家做些咨询。就这样在第二天上午九时我在省四院门诊大厅与赵荣、赵荣的丈夫赵贵德老师第一次握手见面。
  当时赵荣老师已是术后需做化疗。到病房后,几位医学专家认真分析了赵荣的病历,研究确定了进一步治疗的方案。在会诊过程中,贵德老师不时提出疑问,以求获得更为详尽的病情信息和对各种治疗方法的进一步了解,希望给老伴最好的治疗并期望最佳的效果。看着贵德老师与老伴那鹣鲽情深、相敬如宾的样子,我们都为之感动。下楼时,贵德老师问我,医学上在这方面有没有奇迹?我说有的。贵德老师坚定地说——我们一定要创造一个奇迹!
  2005年春天,我和省文联的朋友郑世芳等去参加贵德老师儿子的婚礼,我又一次见到了贵德老师。见面,贵德老师就非常热情地与我握手招呼,一再地道谢,我们几个都备好了份子却无从交上,因为贵德一家压根儿就不让来宾交份子,只让大家拿起笔来,在挂在墙上的一幅大红锦布上签字致禧留念,很有新意,别开生面。婚宴在中国大酒店三楼宴会厅举行,赴宴的都是贵德老师的画友挚交,多是文化艺术界的名流,还有广播电视、文化宣传等各界朋友。婚礼按程序进行,喜庆而热闹。新郎新娘拜过双方父母后,贵德老师端起酒杯满怀深情地讲了致谢词,话语朴实、真挚谦逊,看得出他担当美协领导的修养和人格魅力。
  已是盛夏,贵德老师在百忙中为我作了一幅画,画的是草原上奔腾的骏马,每当端详这幅画,你会看到一种骏马奔腾如疾风的场景,你会听到铁蹄抛地踏踏来的呼啸,总感到在宽阔草原上,有一种力量冲击着,有一种精神震撼着。他画的马是许许多多铿锵有力的符号组合而成的,真有一种呐喊天地,一往无前,催人奋进的精神和力量。贵德老师是一位属于21世纪的画家,他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中得到了中国画的真谛,又从中国书法的内功中吸取了笔墨构成和书意表现的营养。他主张画马并非是画马,而是以马为载体,画出中国民族精神、中国文化精神、中国时代精神,是“文以载道”。许多评论家称他的马为“贵德马”。
  赵贵德是一位具有责任感与使命感的艺术家。在他身上折射出艺术家的朴实无华与顽强奋斗的精神。我认识他,我真的认识他,我是由他的一幅字认识他的。
  我喜欢字,哪里有书展,自然闲暇时要看一看,到了名胜古迹看到碑林,总要重点浏览一番,这已成了爱好和习惯。看看字,是一种享受;看看字,也是一种文化修养;读读字是一个历史回顾;读读字,更是一种心灵净化。
  旭宇,当代著名诗人、书法大家,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等职。至今我没有旭宇先生的字,但我曾用他的字送过朋友,那是上个世纪的1999 年,我的一位在省委大院工作的同事到沧州任职,在饯行宴上,我由感而发道出了一句“今夕送君行,明朝盼君归”,大家都说好,之后,我便托省教育出版社的王亚民社长请河北省书协旭宇主席书写成条幅,送给这位同事收藏了。其实当时“今夕明朝”只是一种心境,这位同事在沧州一干就六载,前几年又调到省城任职了。这时光有多快呀!
  终于有一天我与旭宇先生见面了。2005年7月初,我去参加省文联文艺家活动中心落成启用庆典,有幸与旭宇坐在了一起,经省文联副主席郑世芳介绍,第一次握手,我们认识了,晚会节目间歇时,我们聊了一些关于字的话题,很是受益,我想,今后有旭宇先生精气神的感染,我对字的研究一定会有长足进步的。
  字画同缘,写好字对画好画是很有裨益的。
   (责编: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