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三过赵州

2011-12-29 00:00:00赵志勇
当代人 2011年5期


  儒雅风流的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曾先后“六次南巡”,民间把乾隆“南巡”的重要历史事件,俗称“乾隆下江南”,想当年,乾隆下江南时所走的陆路,便都由赵州穿越。史载,乾隆帝曾三次假道赵州,第一次是奉皇太后命巡幸中州河洛之地,是为君临嵩岳之行;后两次则是著名的“南巡”之举。乾隆三过赵州,并在柏林禅寺为这块土地留下了可观的诗作和笔墨。
  话说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秋天,40岁的乾隆皇帝到正定府阅兵,奉皇太后命巡幸河南,九月十二日途径赵州,入驻柏林禅寺小憩,在这里礼佛﹑品茶,御笔题诗三首。那天,乾隆皇帝的仪仗队旗罗伞盖,遮天蔽日,从正定府逶迤而来,到赵州境内,看到百姓夹道迎驾的场面,即赋《赵州道中作》一诗:
  常山初驻翠华旃,老幼瞻依夹道填。
  饥时寒衣均在念,车尘马足共摩肩。
  幸逢四海方无事,益初三时祝有年。
  惭愧闾阎心爱戴,曾何德泽被民编。
  当时正值康乾盛世之巅峰时期,国家统一,百姓安居乐业。从诗句中可看出乾隆皇帝当时志得意满的喜悦心情。
  乾隆皇帝到达赵州后,驻跸在柏林禅寺,观赏品茶,心情极好,于是诗情涌动,御笔一挥又赋《赵州柏林寺小憩》七律诗一首:
  禅寺曾闻古赵州,便途踏迹正清秋。
  虞碑字具凤龙势,吴水体兼文武流。
  白鸽下无经可听,金轮焕是圣重修。
  笑予柏子曾参熟,不识庭前树是不?
  诗作在恬淡中透出禅机。 赵州柏林禅寺摩尼殿内的壁画“文武水”传说系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极有名气,乾隆皇帝对此水非常感兴趣,由观“水”悟到“禅意”,遂又亲笔题写《再题吴道子文武水》七言古诗一首:
  壁端只虑天瓢泻,千年不竭真神也。
  伊人心自别高下,堂堂王道虞伯。
  漾无冬夏,色孕龙宫及鳌驾。
  石渠各种空传马,日月出矣爝火舍。
  大士如如尘不惹,晏坐道场功德洒。
  后来,这首《再题吴道子文武水》和《赵州道中作》的御笔墨迹,被镌刻在一通高4.03米的石碑之上,碑文均为行草书写,行笔流畅,清隽秀雅,尽显帝王书法雍容华贵之气。此碑文革期间遭破坏,修复后于1975年立于赵州桥公园内。如今我们游览赵州桥,仍可领略到乾隆碑的风采。
  乾隆皇帝第二次途经赵州是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公元1780年),第三次途经赵州是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这是他在位60年中最后两次出巡。最后一次驻跸柏林禅寺时,乾隆已过古稀之年,这位对赵州以及赵州柏林禅寺颇有好感的皇帝,欣然御笔留诗一首《憩赵州柏林寺》,深情地回忆了壮年时期来柏林禅寺的愉悦往事,盛赞了寺院的清幽环境及禅文化:
  横川度□桥,古郡连平野。
  寻胜憩征鞍,得句向兰若。
  兰若已清幽,祖堂况赵州。
  单提及直指,要非庸者流。
  香台已绝登,禅拂率弗举。
  嗟哉风日下,何怪优婆侣。
  翠柏笼清荫,南荣悬暖光。
  虞字复吴画,与我相徜徉。
  徜徉旋命驭,回忆秋风曙。
  历然成往还,底是无来去。
  乾隆皇帝三过赵州觅诗行,成为赵州人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也为赵州的文化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责编: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