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杰出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京剧武生“李派”创始人李兰亭先生诞辰123周年,为纪念他为中国京剧艺术做出的贡献,推动京剧艺术的创新和发展,由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化厅、河北省文联、河北省戏剧家协会主办了纪念李兰亭诞辰123周年系列活动。
李兰亭先生出生于河北省永清县韩村。当时的著名武生张麟之父张吉罗途经韩村时,发现了一个会武术的英俊小少年,当即收为徒弟,课徒授艺。这位少年,便是后来自成一派的李兰亭。当时李兰亭刚满8岁。他初学河北梆子,后改学京剧武生。先是在京津和东北一带演出,后到上海拜刘瑞宗、张德俊为师,并根据自身条件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武打动作疾速、准确、勇猛的艺术风格。因为他精通武术,将武术的套路和气功技巧糅进京剧武打艺术中,所以颇具特色。他的“长靠”“短打”,无一不精。主演的《铁公鸡》《三岔口》《蜈蚣岭》等短打戏,冲而不野,轻巧稳练;而《挑滑车》《战马超》等长靠戏,又是端庄威武,猛而不憨。同时,他对武打用的兵器和表演程式亦有许多创造,如在耍刀枪的“下场花”时,加上“出手”技巧,新颖别致,梨园同行争相效仿,并研究出许多坚固耐用、美观大方的刀枪把子。1924年,他和盖叫天先生在北京演出《铁公鸡》,只扮一个打手,二人对打严谨火爆,翻城时还用了“虎跳蛮子过两张半桌”的高难技巧,四座惊叹。1927年后,李兰亭在天津、上海演出时不慎两次摔伤,过早地离开了舞台。1938年,应聘到天津“稽古社”任教,解放后又到齐齐哈尔、青岛任教,先后培养出张云溪、张世麟、郭景春、李元春、张春华等大批人才。1955年因患中风症,半身瘫痪,返回原籍,同年夏天谢世,时年54岁。
现在我们经常说要推出戏曲名家,推出艺术的领军人物,这个提法很不错,但真正实施起来又谈何容易?一个艺术家要想从众多的同行名家中脱颖而出,必得有过人的技术和过人的艺境,一句话,“胜出必有所长”。
李兰亭之所以成为戏曲艺术家、教育家,“李派”创始人,首先是他艺术天赋极好。他出身贫寒,举家住在村外的破庙里,虽然生活极度艰难,但李兰亭无论对武术还是武戏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与兴趣,看别人练过一招半式就能学会。他在舞台上翻城墙时可以“虎跳蛮子过两张半桌”,可以想见他身体的协调性,“飘”的程度,这就是天赋。天赋后天练不来的,是一名艺术家“胜出”的基础,不可不顾。有的演员唱了一辈子戏还是不开窍,可能就是当初不顾天赋走错了路。现在有些戏校为了扩招,不管学生的身高、形象如何,不管学生的身体素质、嗓音乐感是不是这块料,只要交钱就行,既耽误了学生个人前程又耽误了戏剧事业发展。
李兰亭的第二个特点是虚心好学。他没钱投靠名师,就自学自练,只要是上一辈老艺人,不管有无名气,他都虚心向人请教,那些老艺人看他勤奋好学,也都乐意把真功夫传授给他。现在有些戏校的学生“玩”得倒是很猛,上网玩游戏,到夜店喝酒;对他所演的人物你就不敢恭维了,你还只能说好,你一提意见他就不高兴。还有个别青年演员也是如此,怎么表扬都可以,却听不得半句批评,还没学几出戏,就以艺术家自居,真是可悲,这样的半瓶醋艺术家怎么能指望成为戏曲名家、领军人物?
李兰亭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对京剧武戏的改革与创新,也正是他的改革创新才成就他“李派”创始人的美誉。李兰亭先生把武术的套路和气功的技巧巧妙地糅进京剧武打艺术中,并对武打的刀、枪、剑、戟和程式进行改革,研究出许多坚固耐用、美观大方的刀枪把子,流传至今,这是对中国戏曲艺术的重大贡献。李兰亭对京剧武打艺术的改革严格遵循了京剧表演的基本规律和规范,而不是为了追新逐异胡乱改革。当今提倡戏剧改革的呼声更高,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改革的前提是以继承好传统艺术为基础。我们近几年新排的一些投资巨大的所谓改革大戏,演员不跑圆场,量着大步上下场,这叫改革?这叫投机取巧。不“飞脚旋子”,用 “威亚”吊着在舞台上飞来飞去,这是戏剧?这是杂技。不用“马趟子”,真坐着马车在舞台上到处转,这叫改革?这叫杂耍。戏曲就是戏曲,还要讲究表演的程式技巧,一句话,戏曲可以改革,也应该改革,但属于戏曲本体的东西不能省,不能改。
如今,李兰亭先生已去世多年,他的再传弟子裴艳玲已把“李派”艺术发扬光大。也有人说裴老师守旧、传统,我很不赞成。比如她在新编京剧《响九霄》中就有重大而合适的改革。首先是舞美,她打破了传统舞台“一桌二椅”的局限,呈献给我们的是独具现代审美格调的舞台风貌。第二,历史上的田际云(响九霄)有“京、梆”两下锅,而她演的《响九霄》是“京、昆、梆”三下锅,并且是老生、武生、旦角、娃娃生四个行当都演绎得惟妙惟肖,可谓“文武昆乱”不挡,她在舞台上的气场很大,她那种“威”充满霸气,无论举手投足还是静态站立,就是单看她的背影都神韵十足。难怪曹禺称她为“国宝”,吴祖光称她为“前无古人”。第三,唱腔设计上有新变。她打破京剧唱词一般都是七字或者十字句,大胆运用了许多五字句,如:“戏是我的梦,戏是我的魂,戏是我的命,戏是我的根……”这就有了现代语言的音乐节奏,符合现代人的心理节奏,为现代人甚至是年轻人所接受和欣赏。在唱腔上根据自己的理解亲自设计,也打破一般京剧唱腔的千篇一律。特别是在“哭坟”一场中长达十分钟的唱腔,犹如一段大篇的咏叹调,“没有贴云片,没有缠围腰,没有丝弦伴呀,没有锣鼓敲,在这凄凄惨惨的荒野古道,师父我唱堂会给你一个人瞧……”那声音、气息和情绪的控制,收放自如,令人感叹。她那酣畅淋漓、催人泪下的演唱,让人感到她不是在用嗓子唱,也不只是用心唱,而是用整个的生命在演唱,在诉说。她唱的不是死板的音符,她唱的是天籁般的音乐。为什么她的改革那么自然流畅,那么让人爱听爱看,因为她的改革是在具备扎实浑厚的传统程式基本功的基础上的改革。我们的所谓戏曲改革,如果不顾传统基础,那就可能成为不伦不类的四不像,既丧失传统,也不为现代所容。
裴艳玲是李兰亭的再传弟子,她崇拜并痴迷“李派”艺术,她的丈夫郭景春是李兰亭的高徒,也是她的老师。几十年来,她跟随郭景春学习“李派”艺术,已届63岁并且功成名就,但她还在不停地学习着,研究着,发扬着。她塑造的哪吒、武松、沉香、钟馗、田际云等艺术形象超凡脱俗、尽显经典,又自有新意。
为李兰亭先生树碑立传,是裴艳玲多年的夙愿,为先生立像,是为纪念他勤勉好学,厚德务实;为先生立像,是为纪念他不断求新、锐意进取;为先生立像,是为纪念他志笃博学,广植桃李。
李兰亭,裴艳玲,这些开创和引领一代戏风的大家,薪火不断,代代相传……
站在李兰亭先生铜像前,先生们的戏情笼罩着我,先生们的戏魂鼓舞着我。此时此刻,我的内心也充满了感激,不仅感激他们用精湛的演技给我们带来的高品位的艺术享受,更感激他们一直怀有一颗拳拳爱戏心,感激他们一直坚持“戏比天大”的信仰,感激他们用一颗感恩的心感动我们!
(责编:孙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