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港新城建设与港口联动开发对策思考

2011-12-29 00:00:00韩立兵王礼生
唯实 2011年9期


  摘 要:江苏沿海开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江苏沿海开发中,滨海新港城建设既有有利条件,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必须扬长避短,采取正确的对策。
  关键词:港口;港城;滨海;开发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8/09-0137-04
  作者简介:韩立兵(1961- ),男,江苏滨海人,中共滨海县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区域经济;王礼生(1966- ),男,江苏盐城人,中共滨海县委党校教师,主要研究区域经济。
  
  在港区的联动发展过程中,港口是港城建设的关键构成,港城是港口的重要依托。随着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滨海港口的建设开发也提上了议事日程。以“工业强县、港口兴县,环境兴县、富民安县”为战略目标,加快临海东部新港城建设,是滨海打造“大港时代”的必然选择。
  
  一、新港城建设的有利条件
  
  1.建设用地丰富
  滨海县临海一区二镇拥有人口约22.5万,占全县总人口近五分之一,相当于西北地区的中等县城规模。陆域面积380平方公里,90%以上为平原,海域面积3500平方公里,有44.24公里海岸线,滩涂总面积28.12万亩,已围垦滩涂20万多亩。另外,近期可转建设用地的低产值盐田有120平方公里。土地资源丰富,临港区域地势平坦,拥有大量可供开发的建设用地,环境承载容量大。丰富的土地资源不仅使临港工业开发的土地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十分适合滨海新港城的建设,为港口开发及相关临港产业的集聚提供了充足的拓展空间。无论是目前可开发的空间,还是未来发展的储备空间,都超过了江苏其它沿海各县市区,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优势。
  2.区位优势明显
  临港一区二镇位于我国淮河流域东部沿海开放地带的脐部,处于我国东部地区“п”型经济结构的中间地带,向南接受长三角地区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向北融入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该海域-10m等深线距岸1.8-2km,-15m等深线距岸4.3km,-15m以外海床稳定,无暗礁和辐射沙洲,是江苏沿海能建10万吨以上深水泊位的优良港址,具有深水大港的自然条件。
  3.基础设施完善
  204国道和沿海高速公路纵穿南北,疏港公路省道327横贯东西,与沿海、京沪、宁连三条高速直接互通。中山河连接通榆运河,进入长江和京杭大运河水运体系;随着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规划建设,滨海港将成为淮河流域的主要出海通道。正在建设的沿海铁路北接陇海线,南连京沪线,设有疏港铁路支线连接滨海港。距盐城、连云港、苏北国际机场均1小时车程,距上海浦东机场仅3小时车程。
  4.开发前景看好
  2008年中电投集团与盐城市签订了《江苏盐城滨海港经济开发合作协议书》,当年12月开工;2009年与中电投5000万吨储配煤中心项目、4*40万千瓦IGCC项目正式签约。10万吨级航道工程建设将于2011年下半年竣工通航,6个5万-10万吨级专用煤码头、2个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2个10万吨级通用码头和疏港铁路项目将在2012年建成并投入运营,滨海港二期工程20万吨级矿石和30万吨级原油码头已开始前期研究工作。2010年6月与中海油签定了120亿元的LNG项目。两大央企在一年多内相继选择滨海港,这在江苏沿海开发中也是独一无二的,进一步奠定了滨海港能源大港、产业大港的战略地位。
  5.工业化基础较扎实
  我县已形成初级规模的四大产业。其中,在全国有影响的沿海工业园(化工产业)和上升国家沿海战略的滨海港就坐落临港一区二镇。沿海工业园已逐步做大做强,齐多夫定等一批医药产品产量已占世界产量的50%以上,15家企业20多种主要化工产品产量已占国内产量的80%以上,财税收入(含沿海工业园)占全县近三分之一。临港一区二镇化工产业规模已初步形成,工业化的结构和规模已有一定基础。
  
  二、新港城发展的制约因素
  
  1.经济总量较低
  临海一区二镇经济总量低,产业规模小,产业链短。2010年地区总产值接近35亿元(不包括沿海工业园区),其中,滨海港开发区9.69亿元,滨淮镇14.62亿,振东镇10.35亿元。与如东县羊口港的长沙镇相比较,平均三乡镇人口规模超过长沙镇2倍多,地区总产值与长沙镇2008年接近,人均水平均相差4倍左右。
  2.乡镇区域规划布局相对独立
  临海一区二镇“行政概念”较浓,各自规划,发展定位、道路交通、给水、电力、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
  3.城镇化水平低
  滨海港开发区担负着临海一区二镇新港城的中心职能作用。现与八滩、正红相比,无论在经济总量、城镇建设方面都相对落后,对周边地区辐射能力不够,城市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区域城市化水平仅为28%左右。
  4.要素制约明显
  一是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总体趋紧;二是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才匮乏,严重影响区域内产业的发展;三是农田保护政策使得临海一区二镇发展规模受到一定限制。特别是滨海镇和开发区分布有大量标准农田和基本农田,使得以滨海港开发区为城市新中心的方案难以实施。
  
  三、新港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建设思路、原则与目标
  (1)总体思路:明确滨海县东部区块(一区二镇)在沿海开发、临海产业、大港口建设、新港城建设中承担的发展责任与要求,建立起东部概念,整合东部各种资源优势,形成合力,作为沿海开发和打造“大港时代”的发展主平台和主战场,依托港城联动、一体化发展,建设东部滨海新城,构建“一县双城”的格局。
  (2)基本原则:以“工业强县、港口兴县,环境兴县、富民安县”为原则,把握好港口和城市发展在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统筹规划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的阶段性互动,扎实推进滨海港新城和港口开发建设一体化进程。
  (3)发展目标:努力构筑双城格局。滨海港新城坐落在东部的滨海港开发区,要具备生态型组合城市的特色,拥有海、湖、港、湾、休闲、旅游等城市六大特色景观的潜力,远景将形成“一主城二副城、一港、三区”的城市新格局。“一主城”即以开发区为中心的主城,“二副城”是以滨淮、振东二镇与中心新城遥相呼应衬托主城的副城,“一港”即滨海南港和北港,“三区”即港口功能区,分为南区、西区、北区,分别是散货区、保税区、能源及海洋产业区。
  2.立足高远,统筹发展
  要以更高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将临海东部区块置于更大的区域进行多重考察。滨海城市空间拓展方向为“东进、西上”策略,其中“东进”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坚持“三港”联动开发,利用沿海高速公路和沿海铁路及港口项目的建设,引导产业空间向东部临海一区二镇地区拓展,“西上”的发展策略就是要整合全县资源和东部临海三港发展,统一规划,进行基础设施的衔接,合理分工,明确其发展优势,积极向长三角看齐。东部区块作为一个整体,要主动接轨连云港和上海,在规划制定上必须与江苏沿海总体规划充分衔接,成为滨海城市的延伸与补充、江苏沿海产业带和盐城沿海城镇群的最重要主力军。在规划制定上要充分考虑与港口整体规划、临港产业规划、港口集疏运体系规划等东部区块相关项目建设规划的衔接。此外,在东部区块新城建设规划中,要注重两个“跳出去”:一是规划要从现有行政区中“跳出去”,逐渐淡化镇区概念,形成东部概念,减少因各乡镇存在的发展定位、要素供给等不协调而形成的阻力,理顺相应的管理体制;二是新城规划要从人口密集地、良田等要素限制区“跳出去”,避免陷入拆迁、良田使用限制等泥潭,大量使用低产值盐田和可以围垦的海涂区进行新城建设。新城建成后与东坎形成“双中心”城市,通过后续发展,逐步联接滨淮镇、振东镇。
  
  3.以港兴城,带动发展
  港口经济关联性极强,通过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可以带动滨海新城相关产业的发展。港口发展需要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金融、保险、代理、信息、口岸相关业务的支持,其引发的一系列的经济效应,将有力推进滨海新城的形成。滨海县东部港口新城建设是在滨海港及临港产业带建设带动下,结合原先东部区块的沿海化工产业、社会基础而规划形成的一个新城。因此,建议新城建设要紧紧抓住滨海港港区建设,利用港区发展契机,全力提升化工产业,在港区培植能源产业,在滨淮、振东发展海洋、物流、加工、服务等产业,以产业发展培育滨海新城,依托产业带动公共设施配套、居住配套需求的增加。建议在一期港口建设基本完成时,积极构筑新城的沿海景观,促使新城形成,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积极吸引大型企业或其它资本密集型产业参与新城建设,实现新城与港口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此外,要进一步加快港口建设,通过做强做大港口,来促进滨海新城的发展。
  4.港城联动,融合发展
  实现港城共同繁荣,必须树立港城一体化发展的思维定位,根据滨海港和滨海新城的内在联系,将东部区、镇、行政单位各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整合为步调一致、相互共生的利益共同体。立足东部区块实际,建议以工业带动模式为主,并以交通带动和沿海开发等引发的商业带动为辅,以临港工业的发展、港口航运及海洋旅游开发等为城市发展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工业为基础,按照“新基地、新坐标、新县城”的协调发展新格局,促进新城的形成,打造一个以服务临港产业带为主的临港型工贸旅游服务型滨海新城。以此为基础,寻求港城共同利益切入点,使两者成为利益共同体,实现一体化发展。在港口建设稳步推进的同时,要加快新城的建设步伐,做到高档次规划、快节奏运作、景观式建设、规范化管理;要加快推进交通、供水、排水、燃气、供电等城市基础设施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建设,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要培育发展集文化、休闲、商贸、饮食、娱乐、旅游为一体的城市功能,为港口开发和临港工业发展提供城市支持。加强滨海新城与现有中心城区(东坎镇)的互动联动,实现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分工协作、设施资源共享,提升整体竞争力,推进港城迅速崛起。
  5.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港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重点集中在临港产业发展、物流化营运和健全港城整合机制三个方面。临港产业的发展是“港城联动”的核心与纽带。实现新城的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加快对临港产业带的全面、系统、科学部署。在滨海县四大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临港产业为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重点围绕石油化工、煤炭、服务业、海洋业、港口物流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基地产业区规划实行“二体两翼”的空间布局结构,以10万吨级码头和30万吨级码头为发展二体,通过加快二体开发建设,带动南北两翼发展。
  (1)以30万吨级码头为中心发展体,建立临港石油化工基地。根据重化工业向深水港口集聚的世界性产业转移趋势,利用重化工业对大吨位深水泊位的特殊需求,引进和发展临港石油化工。抓住国家原油战略储备基地、东海油气田开发等项目,发挥优越的深水港口优势,通过对国内外大集团、大石化企业的招商引资,选择合适滨海临港重化工业,建设产业高度集聚的石化产业,使滨海成为江苏沿海石化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临港重化工产业区。
  (2)以10万吨级码头为中心发展体,建立临港煤储运配送基地。紧紧跟踪我国沿海及东亚地区沿海临港火力发电的发展趋势。以中电投集团为中心,全力争取推进滨海大型煤炭配送中心项目建设;同时,积极争取油品储运配送项目在滨海立户,把滨海建设成为江苏省沿海重要的能源加工储配送运基地。
  (3)以港城为发展中心的南翼,建立一流服务业基地。将信息中心、金融、风险投资、贸易、保险、代理、口岸等服务类产业及中介公司集中在滨海新城城市中心区,完善信息港的建设,将相关服务集中在港城,以实现港口服务业的专业化和国际化配置。
  (4)以120公里的低产值盐田为中心的北翼,建立临港海洋业基地。21世纪,海洋经济将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更加深入的开发程度、更加全面的利用空间展现其迷人的风采。充分看到海洋经济未来的价值,利用我县优越的海洋资源,积极培植海洋经济。以发展海洋盐业为龙头,逐步开拓海洋生物医药业,使滨海成为江苏沿海海洋业基地的重要力量。
  (5)以振东为中心,建立临港物流基地。以深水港口为龙头,加快集疏运大交通体系建设,发展以沿海及远洋运输为主攻方向的大型船队,构筑水水、水陆、水铁港口物流网络,培育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企业,发展仓储、专业配送、电子商务等物流产业,把滨海建设成为江苏出海口具有区域战略意义的特色水水、水陆、水铁深水港口物流基地和海运基地。
  滨海港新城建设是滨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工业强县、港口兴县,环境兴县、富民安县”的发展方向和定位,对滨海工业化发展及城市化的发展影响是全面的、深远的。滨海县坚持“三港”联动开发应根据港口的定位、性质和功能,来确定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思路。推进港口、临港产业、港城联动,应借沿海开发为契机,促进滨海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参与江苏沿海开发,加快滨海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步伐,提高开发的整体效率。对于滨海港新城建设与港口联动开发来说,必须制定相关的政策平台,通过“工业强县,带动发展、港口兴县,融合发展、环境兴县,协调发展、富民安县,全面发展”,加快实现现代型、集约型、生态型港城建设,努力打造彰显海洋风韵、凸显生态特色、具有现代气息的滨海港新城。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