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转换、技术提升、能源改革,等等,人是实现其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强职业社会的主体——“职业人”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塑造高素质职业人的必然途径,也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后金融危机时期,应提倡应对性的分类式职业道德教育,这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应然发展趋势。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期;职业;职业人;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C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8/09-0072-04
在世界性金融危机中,专家学者纷纷针对国际金融状况,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国情,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比如,新能源的革命、产业的转换、技术的提升,等等。这些都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继续获得发展所必须致力的方向。
作者认为,在当下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要想实现这些建议中所提到的发展目标,就必须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把对经济发展的主体——人的重视真正提高到必要的高度。这种重视的范畴当然是多方面的,本文侧重从职业道德的角度进行探究。如若没有高素质的职业人,一切发展设想都只能是空想。所以不管是从保增长的角度,还是从惠民生的角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都要求职业道德建设的稳步跟进。也就是说,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中国职业道德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下最主要的时代课题,不容回避地摆到了中国人的面前。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人”的发展
对现代人而言,“职业”其实已成为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必要的谋生手段和生存方式。个体从职业中获得的不仅是生活、生产资料,同时,也通过职业获得来自社会公众和自我两方面双重给予的人生定位和价值判断。现代社会是一架大机器,社会运行和发展的运作模式将每个人与其所从事的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所有人都在这个大机器中,无形有形的职业影响无处不在。人们在把自己既主动又被动地锻化为社会这架大机器上的一个零部件的同时,以个体和群体两种形式、直接和间接两种结果对社会和社会发展产生作用。也就是说,现代社会对个体所赋予的价值概念并在此之上对个体进行的价值判断,其实都是离不开“职业”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现代人其实更应被称为“职业人”。
勿庸置疑,中国社会的进步带来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发展。职业的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成果之一,而职业发展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使当代中国社会产生越来越多的“职业人”。个体成为“职业人”,“职业人”越来越多,他们成为群体甚至大的集体。在中国“职业人”身上,存有历史给予的中华民族传统理念的影响,同时,又有改革开放国策下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科技等新概念和新认识的痕迹。当然,作为包容性最强的中国文化的生产者的后代,中国“职业人”既主动也被动地接受、创新和发展着所有的一切。中国社会在发展,中国职业在发展,中国“职业人”也在发展——个体既在思想、行为、生活工作上,也不断在规模上以群体形式(日益庞大的群体形式)成为“职业人”。总之,当前中国社会拥有现代国际社会几乎所有的职业,因此,也就拥有工作在各个行业的“职业人”。
那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里,中国民众在职业的选择方面是怎样的呢?2004年,有学者对我国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技职业的原因做了样本调查,得出原因是如下几种:工作稳定:35.20%;完全被动,没其他机会:22.40%;能发挥自己的才能:15.60%;收入高,福利好:8.4%;技术含量高,富有挑战性:8.40%;其他:10.00%。[1]41这种职业选择之下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职业责任感当然不会太令人满意。这个例子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见全豹”——在真正的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于职业的选择更多是由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主观的情况和客观的社会要求所决定的。当然,这些也是人们职业选择时的重要因素。但很显然,从改革开放直到今天,由于社会生产力基础的薄弱,由于此薄弱所带来的一系列物质文化教育等满足人民需要力量的薄弱,由于社会转型期(同时,也是社会高度发展时期)在传统和未来之衔接处所必然产生的部分暂时性的理念和实践转化为理念的双重空缺,所以中国“职业人”尽管数量上为满足社会发展不断增加,但是高素质的“职业人”还是很欠缺的。
建国以后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社会,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下以农为主进行职业分配。改革开放之初,农业人口开始转入各行各业,如进入沿海开放地带的乡镇企业;之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批批年轻的农村青年进入城市工厂。从那时起到现在,他们成为中国工人阶级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因其农村成长的背景,在吃苦耐劳、埋头苦干等方面展示了自己的特色。这个庞大的群体在进入中国所有的大、中、小城市后,以实际行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城市化、城镇化的进程。另外,还有的农村人口进入商业领域,先以个体户的形式,后以各种大、小实体经济的形式,转为从事某种职业的“职业人”——包括房产商、公司老板等。亦还有部分农村人口通过教育等手段进入各行各业,成为教育、行政、文化、卫生、科技领域的“职业人”。当然,原本的城市、城镇居民也在整体的社会发展中通过各种方式投身于各行各业,成为“职业人”。
这种个体主观适应社会的要求和客观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下不断壮大的“职业人”队伍,虽然大大解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但是他们职业选择时所体现出的对职业的认识(既有对知识化、技能化的认识欠缺,也包括对职业责任认识的欠缺)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职业道德的追求。2002年,相关学者做了《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在国有企业中职工负性情绪的感知是40.90%;民营企业是36.95%;外资企业是39.17%。经营者对自身身心满意程度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2004年,《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显示:“企业中员工工作倦怠指数国有企业是40.90%,民营企业是36.95%,外资企业是39.17%;从性别角度来说:女性员工中出现工作倦怠比例是4138%,男性是37.23%;从不同层次员工来说:普通员工48.2%,中级专业人员33.12%,中层管理人员是33.07%,高级专业人员是3978%,高层管理者是26.07%……从各年龄层来看:80年代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有31.7%,1970-1974年的占25.4%;1975-1979年的占29.9%,60年代以上的占22.7%。”[2]这些数据也部分说明其他行业人员的情况。当然,学者们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做这项研究的,但从这些数据中得出的结论绝不仅仅局限于应用在心理学。而且从时间段上来看,这些数据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出炉的,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应该更加糟糕。
通过对中国“职业人”的了解,可以知道,它有以下特点:一是人数多: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职业人”之多当属世界第一;二是发展快: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迅速发展起来;三是中国具体国情下产生的中国“职业人”有自己的特点,职业道德教育的欠缺是其中之一。
二、中国“职业人”职业道德现状
何谓职业道德?《辞海》指出,职业道德是指从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美德。在职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以调节职业活动中的特殊道德关系和利益矛盾,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社会主义社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3]2942社会主义国家职业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人民服务,要求是正当竞争,内容是忠于职守。[2]236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社会主义国家的职业道德建设也在进行,但相对于经济建设来说,力度和速度远远落后。同时,社会发展快速,职业发展迅速,“职业人”人数、种类急剧扩展的事实,也使职业道德建设的发展颇有难度。可以看到,职业道德建设一直在搞,也一直在强调,但是力度、强度、细度都不够,完备度更不够,基本属于社会工作者在国家认定的大框架下的零零碎碎敲打。因而,体现在中国“职业人”身上,是他们对职业道德的追求既缺乏外在整体性、明确趋向性的要求,也缺乏内在主动的追求。
仍以科技工作者群体为例,2004年,我国科技工作者职业道德总体状况的调查显示:有些问题,但总体看起来还不错的占61.20%;不大令人满意的占31.00%;很好的占4.00%;相当糟糕的占3.80%。[1]但正如调查者所指出的那样:“61.20%的正面反应也许令人感到宽慰,但是,其中的潜在问题却让人难以真正心安理得。这是因为相当多的职业技术问题并非短期内就能暴露。”[1]可以说,职业技术问题(非科技水平局限原因)有多严重,职业道德水平就有多低劣,职业道德问题就有多严重。另外,职工对工作的倦怠以及心理问题某种程度上也是缺乏职业道德所产生的相应后果。不敢想象,对职业缺乏道德感的个体能够在职业中投入责任意识和行为;也不敢想象,缺乏职业道德的职业个体和群体能够在工作中体会到多少职业的快乐和成就。因此,在很多职业领域出现各种关乎百姓衣食住行的问题就不足为怪了。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扎堆出现这些问题,并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危机的原因,而是行业内部职业道德缺乏的后果在经济形势不好的状况下必然性地集中体现。
解决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职业道德问题从国家层面来说,需要政府加大力度和持续地在职业道德原则上的推广、规范上的细化、可操作上的真正实施以及教育上的投入。从个体层面来说,面对所有社会成员都必然成为“职业人”的发展趋势,必须加强职业道德原则在内心的扎根,使之成为信念。并在此基础上,无论进入哪一个(数个)职业,都将相对应的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于心。
当然,职业道德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职业道德教育。这是应对当下职业发展、职业人增多、职业道德现状堪忧的后金融危机时期和直指未来保增长、惠民生、长足发展的举措。
三、后金融危机时期的职业道德教育
首先厘清两个概念:一是职业教育。所谓职业教育,就是给予学生或在职人员从事某种生产、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分就业前和就业后……[3]294二是职业道德教育,其属于职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将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职业道德通过教育手段内化于个体内心的过程。根据这个定义,职业道德教育是个体成为合格乃至优秀“职业人”的必要前提条件。又由于前文所提到的现代职业的特点,所以职业道德教育必然要跟上时代。
1.对待已经工作在各行各业的“职业人”。一方面,进行在岗跟进式的职工道德教育十分重要,应该将其纳入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成为终身学习的内容之一。同时,通过常态性的评比、奖惩等形式褒进抑后,达到修正个体职业道德认识、提高个体职业道德认知水平的目的。另一方面,对网络社会中客观存在的“职业人”,可通过网络扩大宣传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的范围,并针对网络职业出台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职业道德规范,利用网络管理系统对网络进行管理,建立常态性的评比、奖惩规范网络职业,强化网络职业道德在网络“职业人”中的认识、影响。
2.对还未走上职业岗位的个体。首当其冲的是中、高职校的学生群体。21世纪以来,中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职院校已经发展到1100多所,培养出来的“职业人”越来越多。职高学校的规模也不断增大,以江苏省的扬州市为例,2010年,升入职高的学生和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1,所以对在校职高、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大力加强。对中、高等职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和就业指导课中肤浅的职业道德内容,而是要做到程度上深化、内容上细化、时间上常规化、门类上完备化。同时,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群体同样在经历若干年的学校教育后要走上职业岗位,所以他们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对象。这些院校中,医学和师范专业在职业道德教育上一直走在前列,除公共课涉及到职业道德教育问题外,基本上还分别开设了医学伦理学和教师伦理学课程,强化医学专业和师范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其他院校,也有这方面与时俱进的先锋者,如清华的生态伦理学课程、上海交大的文秘职业道德课程、南京大学的伦理学课程、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的科技伦理学和江河伦理。当然,不仅如此,全国范围内还有一些院校也颇有前瞻意识,在培养自己学生职业道德的同时,已经在为未来社会输送合格的“职业人”做努力和准备。
3.对低龄和高龄的职业人。由于当今社会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所表现出来的对个体在年龄和专、兼职上的宽松,所以职业道德教育还应开始向低龄和高龄两个阶段延长。这对研究职业道德建设的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比较创新的课题,但是也还是有人、有地区走在前面的。如江苏徐州陈延斌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未成年公民基本道德素质养成的德目目标指标体系及相关养成训练活动方案设计”中,提出十个德目“忠、孝、仁、义、礼、勤、俭、和、耻”,并在不同年龄阶段根据十德目的顺序设计出了具体的活动培养方案。当然,这些主要是为了自幼培养孩子健全的道德人格,但针对当前职业发展的特点,是完全可以有意识在活动设计中加入带有职业道德元素的活动方案的,这种设计才是真正让孩子们体验当前职业化社会的有效措施。对于老年人,其本身已经固有的职业道德意识可以在社会环境对职业道德的整体强化下得到加强和优化。
总之,对不同行业的职业人,我们要灌输的一个原则性、基础性的理念仍旧是集体主义。在充分尊重个性的同时,强调个体<小集体<大集体<整体。在此,引用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的话:“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综上而言,在当今社会职业化的发展趋势下,迎合时代的需要,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充分认识现代职业特点,加快进行职业道德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建设,通过健全的职业道德建设体系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能从容应对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向更高更好的目标迈进,实现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肖平,朱孝红.职业道德现状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边缘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40-41.
[2]邓定芬,吴薇莉.中国员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J/OL]http//www.chinahrd.net/zhi-sk/jt-page.asp?articleid=97558.
[3]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4]郭广银.伦理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