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实践新模式探究

2011-12-29 00:00:00李德王洪春
唯实 2011年9期


  摘 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和开创社会主义建设胜利的法宝。在新时期里,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各种态势,要想继续保持我党旺盛的战斗力和解决社会各类聚集的矛盾,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发扬人民民主的优良传统,尤其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我们各项工作的首位,扎扎实实地做好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事,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党的先进性永不变。
  关键词:群众路线;实践困境;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8/09-0026-03
  作者简介:李德(1977- ),男,河南平舆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讲师,社会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王洪春(1975- ),男,江西上饶人,中共上饶市委党校教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学。
  
  一、当前形势下实践群众路线面临的困境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锤炼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执行群众路线的方式,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1]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社会变革速度加剧,利益群体分化复杂,干群思想隔阂加深,社会矛盾愈加尖锐。我们如果在实践群众路线的具体方式上不与时俱进,寻找新的路径或模式,则我党及国家的未来将滑向不可预知的深渊。因为“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2]。
  在有些地方,群众路线仍然流于形式和表面化,只是具有指导性及口号化的意义,党员干部在实践中无法规范操作,更不好定量测评,群众也缺乏法制化的途径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诸活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目标任务难以界定。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从群众中来”在实际工作中的第一方法。然而,哪些人去调查,调查哪些人、多少人等等,都没有量化细化。如果“任何一个方针、政策、办法在出台前,都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集中群众的智慧”[3],则领导干部除了日常公务以外,还要面对如此沉重却没有定量定时的任务。领导干部下基层调查了多少人才算听取群众呼声?帮助了多少人才算关心群众?任务繁重却又没有明确要求,势必会出现“命令主义”或“尾巴主义”,敷衍了事。
  2.群众代表介入不易衡量。当前社会利益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其后果之一就是矛盾直接化、表面化和尖锐化。当某件事情牵涉到不同层次的主体时,如果获益者积极参与而受损者却不知情,即参与的群体、个人错位,群众路线就会落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个程序深浅问题。一项事关国计民生的政策如果要“从群众中来”,首先要听取群众真实意见。这并不简单,因为群众就是我们“可敬爱的先生”,“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否则他们就不理你,知而不言、言而不尽。党和政府某项行动要依靠群众参与、监督等,但若干数量的人群或个体介入程度却有深浅差异。究竟如何实现广泛而深入的群众参与监督?在现实中很难衡量。
  3.行动难以常态及法制缺失。领导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或个人,是常见的群众路线实践方式,但群体或个体间的利益矛盾纷繁复杂,领导干部无法充当所有个体间矛盾调解人及困难解决人,大多只是象征性、示范性依靠个人魅力或行政手段化解一时一地一事的矛盾,很难成为常态性的工作职责。干部联系群众,在有些地方只是在春节等传统节日期间“送温暖”,群众在平时遇到实际困难时,有的就很难解决。如2011年5月,53岁的重庆农妇吴远碧因病无钱手术,赌命挥刀自剖放出腹部积水事件,就充分说明当前还有很多困难群众切实需要党和政府的帮助,这就需要党和政府以民生为本,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看病难、住房难、入学难等一系列问题。
  1980年,邓小平曾谈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时说:“他在生前没有把过去良好的作风,比如说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很好地贯彻下去,没有制定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度。”[4]党史专家廖盖隆认为没有制度化、法律化,是群众路线在和平时期不能很好坚持的原因之一。强化群众的法律意识,完善司法解决途径,使每一个群众敢于并能够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构建制度化的依法维权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通过寻求非制度化的群体事件或上访行为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4.忽视群众个体经济权益。群众路线在当前实践中之所以被弱化、被架空,有多重原因。毛泽东早年总结了违背群众路线的几种主义: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等。“群众路线本身没有提供技术性的处理手段,就一个党员或党的领导干部而言,他是否联系群众以及多大程度上联系群众更多地取决于他个人的民主作风而非制度”[5]。另外,对群众个体经济权益的忽视,也是造成当前干部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原来被压制的个人和社会开始凸现。国家虽然仍是主要资源的控制者和分配者,但个人和社会群体也成为左右资源的潜在力量,社会占有资源的渠道多元化,使得个体自主性明显增强,简单地采用思想或政治控制,压抑个体对正当权益的追求和满足,表面上看似稳定,但随之而来的是民主热情下降、政治参与冷淡,导致个体对党丧失信心和认同感,最后是党失去群众。[6]
  
  二、对当前构建群众路线新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在当前利益多元、矛盾复杂、事件频发的新形势下要真正落实群众路线,要顺应群众要求,接受并构建新的实践模式。其基本策略应该是摒弃群众落后需要教育的观念,承认个体追求自身权益的正当性;将关注对象由笼统的群众具体化为团体和个体(包括领导干部),尊重每一个人的权益并尽力维护和实现;重视并依法应对来自团体和个体自发自觉的抗争行为,并使他们习惯于采取法律手段而不是借助行政干预来维护和实现自身权益。
  1.转变观念,理性对待并规范群众的集群行为。群众团体或个人采取制度外的方式公开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已成为一种常规方式。以2009年为例,全国共发生了近9万起各类群体性事件,每天接近300起。于建嵘认为,“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的群体性社会事件,都属于正常的维权活动。”单光鼐认为,“现在的群体性事件大多都是经济、民生利益诉求”[7]。因此,作为“守夜人”的政府就不能压制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而应转变观念、理性对待群众的集群行为并使之规范化、法制化,减少暴力,本着公正原则,协调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
  2.打造“网络问政、短信互动”等新平台,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2010年,“网络问政”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要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创新联系群众方式,支持鼓励网络问政”。作为党群干群联系的新平台,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与交流的快捷性、准确性、开放性和廉价等方面,远远超过了过去领导干部“上山下乡”的方式,并且实现了在不打断党员干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也能进行互动。在QQ、Email或微博上,你问我答、坦诚交流、使网络成为政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重要窗口,成为构建服务型政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载体。
  例如,安徽省各级党委、政府也借助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回复网友留言、召开网友座谈会、干群网上互动与“网下接访”结合,积极构建网友与职能部门互动机制,构建“网络问政”平台,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进一步拓宽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得到了安徽省人民的巨大反响、回应和好评,“‘网络问政’越来越深入人心”[8]。因此,网络问政、短信互动等方式加快了互动速度、拉近了干群距离,提高了群众团体和个人的参政议政意识,同样是高科技时代群众路线的好路径。
  
  3.培育社会组织,拓展和完善为群众代言的渠道。“和谐社会……需要合法有效的群体利益‘代言人’”[9]。因此,领导干部要想倾听基层群众的真实声音,就要完善和拓宽为群众代言的渠道,重视和发挥个人和团体的中介桥梁作用,把记者媒体作为自己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把专家学者作为专业顾问,让各级代表们、社团组织收集各自所代表的群体的声音,集中反映到案头,参考、统筹和决策。
  除专家学者、人大政协代表为群众代言之外,还有记者及其背后的新闻媒体和各种社会组织团体等。而社会团体中除体制内的共青团、妇联、工会等以外,各种自发组织的社团也风起云涌。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有各类民间组织38.1万个,充分显示了群众自我组织及维权的愿望与能力。这些社团组织“作为现代组织形式,为扩大群众有序参与、增强社会自治、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有效平台”[10]。社会团体具有灵活性、专业性、公益性等特征,可以克服政府失灵、市场失灵造成的服务真空,为广大群众提供周到的服务,解决群众的困难。在香港,公共服务外判给社会组织已经非常成熟,政府主要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完善的法律及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等,这对处于社会转型的内地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纵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90周年的辉煌历程,可以看出,坚持群众路线、发扬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和建设成就的法宝。正是依靠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调整、修正自己的方向,始终保持先进性。“行百里者半九十”,只要我们的党坚持群众路线,并赋予这一传家宝新的时代内容,一定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新辉煌!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854.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N].人民日报,1990-03-12.
  [3]田若川.要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A].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党的建设文库[C].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1909.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5.
  [5]孔国保.新时期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思考[J].理论探索,2010(1).
  [6]戴立兴.从政治发展视域看群众概念的局限[J].探索,2009(2).
  [7]于建嵘,单光鼐.群体性事件应对与社会和谐.人民网舆情频道,2008-12-25.
  [8]张岳.安徽:“网络问政”搭起干群互动新平台[N].安徽日报,2010-12-16.
  [9]张桂林.体制迟钝激发群体事件专家呼吁设群体代言人[J].半月谈,2008-12.
  [10]廖明.我国社会团体发展与管理二十年[B/OL].中国社会组织网.
  责任编辑:张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