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工人史诗大戏《钢铁年代》热播,气势恢宏的场面以及对人物的精准刻画,让《钢铁年代》的收视率迅速跃居到全国三甲,不仅观众们对其好评如潮,专家们也称其为“开年大戏里最高品质戏剧”。
鲜为人知的是,两位主演陈宝国与冯远征虽是片中的“欢喜冤家”,生活中的他俩却一直惺惺相惜。冯远征事业低谷时,是陈宝国暗中“给力”,让他原本阴郁的天空顿时晴朗,陈宝国事业出现波折时,是冯远征及时点拨,让他的心绪豁然开朗。两人对彼此的良苦用心,书写了沧桑岁月里超越世俗的兄弟情谊……
马场初识,兄弟情谊从这里起步
1989年,冯远征应邀远赴德国西柏林高等艺术学戏剧系进修戏剧表演。1991年,完成学业的冯远征回到国内,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一名普通演员。此后的几年间,虽然他在一些影片中饰演了一些小角色,但由于不太出彩,始终都是默默无闻。
2001年5月,冯远征接拍了一部小成本电影,由于片子里有几处骑马的镜头,他便联系了京郊的一处练马场,在那里小心翼翼地练习马术。一天,他正催着一匹褐色的蒙古马跨过障碍时,一匹红色的高头大马风驰电掣般地从他的身边超越过去,这无疑激发了冯远征的好胜心,他扬鞭策马地追了上去。可是,那匹马的速度太快了,他怎么也追不到。到达终点之后,对方停下马来,一脸微笑地看着他。冯远征这才看清,原来红马的主人是大名鼎鼎的陈宝国。冯远征欣喜地跳下马来,情不自禁地拉住了陈宝国的马绳:“那——,呵呵,我真的是太荣幸了!”
陈宝国1977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后来分配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工作。自1980年以来,他相继在影片《默默的小理河》《暂缓逮捕》《一路顺风》中饰演主要角色。丰富的创作实践和成果,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影视剧三栖演员,被圈子里美誉为“冷面小生”。
那段时间,40集电视连续剧《大宅门》正在热播,陈宝国饰演的“白景琦”个性十分丰满,这让冯远征对陈宝国的演技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几乎一集不落地看完了。如今,自己的“偶像”就在眼前,他怎能不欣喜万分呢?陈宝国的马术更是让冯远征赞不绝口:“没想到,你的电影演得好,骑术也这样高超!”陈宝国淡然一笑:“我刚刚出道时拍过许多古装剧,因此,骑马对我来说是小菜一碟!”
就这样,两人从骑马说起,言谈间越来越默契。陈宝国得知,冯远征出生于北京一个军人家庭,入行之前,因为身体素质良好,差一点成为专业的跳伞运动员。后来,缘于对表演事业的热爱,这才参加了文艺培训班,并一路坚持着走了过来。冯远征的毅力和执着让陈宝国很敬佩,临走时,他拍着冯远征的肩膀说:“兄弟,我能看得出来,你是个很刻苦的人,有机会的话,我会向合适的剧组推荐你……”
虽然陈宝国的话让冯远征很温暖,但他想,作为一个名演员,陈宝国的事情很多,有些话说说后也许就忘了。没想到,几个月后的一天,陈宝国竟然主动给冯远征打来电话,请他一起去参加一个小型的发布活动。受宠若惊的冯远征欣然前往,可到了现场一看,所有的嘉宾“星光云集”,不是影视圈里的大腕,就是一些著名的制片人,这自然让冯远征相形见绌。
发布活动进行到中途,他便躲到一旁不想露面了,还对一位工作人员大倒苦水:“陈宝国不该把我拉到这里,你看,像我这样毫无名气的人,来这儿不是给他跌份么?”
从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冯远征的苦恼后,陈宝国非常惊讶。发布会结束后,他把冯远征约到旁边的一家咖啡屋,推心置腹地对冯远征说:“我这次主要是想让你多认识一些圈内的人,这对你以后的发展很有好处,但没想到,你的自尊心太强了,还如此脆弱……”冯远征也有些不好意思:“宝国大哥,我知道你是为我好,可是,你周围的人实在是太优秀了,和你站在一起,我的心理压力真的好大!”
冯远征的话让陈宝国听了有些生气,他不客气地说:“远征,我觉得你的心态有些问题!你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我的名气现在确实比你大,可是,如果你争气的话,就应该拿出本事来,闯出一条自己的路,让别人说:‘看看,冯远征和陈宝国不相上下’,这才是一条真汉子,而不是躲在角落里,怨天尤人地和别人说三道四!”一席话,冯远征听得低下了头。
互相帮助,事业路途上你追我赶
从那以后,冯远征常常聆听陈宝国的言谈教诲,心态也越来越好。冯远征还渐渐领悟到:每一个角色不可能与演员自身相似,演员也不可能都以本色的表演就能赢得观众,所以,不仅要体会剧本角色的心理,同时还需要对于生活本身有相当的了解,这样才能将一个虚构的人物表现得真实。冯远征认真地审视自己,并在演技上苦下工夫。
经过多次的磨炼之后,冯远征融汇各种表演技艺,摸索出一种很实用的表演方法,能把表演、声音和形体有机地融合,使演员更快地进入状态,表演也更具爆发力和张力。感到自己的方法渐趋成熟之后,冯远征便打电话给陈宝国,让他过来“观摩”一下。
那天,在训练室里,陈宝国认真地从头到尾看完了冯远征的“独门方法”。当冯远征的所有内容全部结束时,陈宝国依然一语不发,冯远征的心一下子紧张起EeOJPNx+E8nJJRD+rkR+Y6PNTmQUdgnPxchUAdBCBUA=来。两人静默了几秒钟,空荡荡的训练室里突然响起脆生生的掌声:“远征,你的表演太好了,我刚才已经被迷住了。记住,金子不会总被埋在土里,我相信你终究会有闪光的那一天!”
2002年,冯远征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饰演了总是“打老婆”的暴戾医生安嘉和。刚刚开拍时,冯远征曾想把安嘉和简单地作为一个坏人、一个变态狂来处理,但随着对剧情和人物的进一步琢磨,他对人物的理解发生了变化,他试着用安嘉和的思维方法思考剧中问题,逐渐找到了这个人物存在的理由。冯远征说:“最困难的不是怎样‘打老婆’,而是不断地在为‘打老婆’寻找理由,让观众相信安嘉和是真实存在的。”
正是在冯远征的细心刻画之下,《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的安嘉和才栩栩如生。此后,他又在《爱了散了》里扮演了因生理缺陷而造成心灵扭曲的方凯,在《天下无贼》里扮演了娘娘腔的劫匪……很快,冯远征的名气便在圈子里响了起来。
就在冯远征的事业蒸蒸日上之时,陈宝国的人生却开始被苦恼缠绕。2008年年初,陈宝国领衔主演电视连续剧《子夜》,由于该剧改编自著名作家茅盾的同名小说,陈宝国对此剧十分重视,在自己档期比较紧的情况推掉了其他作品,全身心地投入到拍摄之中。一次,拍摄陈宝国的一场戏时,本来已经通过了,导演也已经叫停了,但由于陈宝国入戏太深,根本没有听到导演的话,继续演了下去。巧合的是,当时的摄影师也没有听到导演的叫停,也在那儿跟着拍摄。这件事被一些媒体抓拍后,再联系到陈宝国以往很少接受采访,让人很难接近的印象,便称其在片场“耍大牌”,根本不听导演指挥云云,一些网站也纷纷跟风报道。
看到这些负面新闻到处泛滥,陈宝国感到十分苦恼。得知陈宝国的心情坠入低谷之后,冯远征在多个场合公开表示:“陈宝国绝不是‘耍大牌’的人,他之所以会出现那些举动,是因为他一直被角色煎熬,酝酿和积聚情绪时,会让他压抑很长的时间。”冯远征还告诉媒体,自己很清楚陈宝国的为人,他说:“陈宝国的脑子里随时都在琢磨着如何能让人物活起来,因此,他根本就不是‘耍大牌’。”
在多年的影视生涯中,陈宝国总是极力吸收各种表演流派的长处,以真诚的体验与角色化为一体,塑造出性格各异的银幕形象,这其中,又由于他演绎了众多的皇帝形象,因此被一些观众称为“皇帝专业户”。陈宝国对这一称呼很不愉快,有一次,在和冯远征聊天时,他由衷地谈到:“这对我来说不是褒义词,我怕成为‘专业户’,内心里总有一种很严重的危机感!”
陈宝国的话一下子戳中了冯远征的心事,他也深有同感地说道:“从影以来,我塑造的人物更为单一,虽然挑战了一个又一个极限的荧屏形象,但是,‘变态专业户’的称呼也在无形中牢牢捆住了我,我更渴望能够有机会转型。”
就这样,两人越说越兴奋,最后,两人都深深地意识到:演员的转型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从客观上来说,人总会由少年到青年再到老年不断成长。年龄不同,形体和心态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因此,转型就成为一种必然;而在主观上,每一个演员都渴望不断突破和创新,在有限的范围内尽量拓宽戏路,去饰演新角色。
《钢铁年代》,让我们的友情超越血缘
2009年6月,编剧高满堂找到陈宝国,问他有没有时间接拍自己新写的《钢铁年代》。《钢铁年代》是继《闯关东》《北风那个吹》之后的又一力作,讲述了一群小人物扎根生活,在各种不利条件下顽强克服困难促进生产的故事,还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鞍钢建设发展的历史。
当看到《钢铁年代》的剧本之后,陈宝国的心兴奋起来,他将在该剧中扮演一位黝黑脸庞、穿着破棉袄的大老粗工人“尚铁龙”。剧中对这一人物的描述十分丰满,里面那种平民草根对生命的豁达感和韧劲让他深深为之感动。看罢剧本后,陈宝国情不自禁地拍着大腿:“这个角色我等了整整30年!”在该剧中,“尚铁龙”有一个死对头“杨寿山”,这个人物办事沉稳,衣着干净,情感细腻,但在跟“尚铁龙”斗嘴时却毫不示弱,有时候他还能把“尚铁龙”唬得不知如何应对bb9551e4ad8bd319b915dc0cfe00376e。这时,陈宝国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冯远征的形象来。他觉得,冯远征演自己的欢喜冤家“杨寿山”最为合适,因为“杨寿山”有多段外文的台词,陈宝国想到,冯远征曾经在德国留过学,学习外语的能力非常强。他对《钢铁年代》剧组建议,一定要冯远征来参演这部戏里的“杨寿山”。果然,冯远征来到剧组面试时,对大段的俄文台词毫不打怵,不但在很短的时间完全学会,而且十分流利。再加上其日渐成熟的演技,剧组对冯远征十分青睐,一位执行导演更是不掩饰自己的钟爱:“如果说陈宝国是一瓶50年的茅台酒,那么远征就是一瓶佳酿葡萄酒,虽然不够浓烈,但是让人回味无穷!”
可是,对于这部工人戏,冯远征却不免有些焦虑:这是自己第一次和陈宝国演对手戏,如果演砸的话,自己倒没什么,但对荧幕上一向高大伟岸的宝国大哥来说,势必会影响到他的声誉。更重要的是,如果接下这部戏,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次意义重大的转型,如果出现闪失,那么……冯远征不敢想下去。看出冯远征的压力很大,陈宝国用力地捶了他一把:“如今好剧本太少了,这次好不容易逮着一个,你高兴还来不及呢,愁眉苦脸的干什么?”他还这样替冯远征打气:“转型对于一个演员来说确实辛苦,但这有什么可抱怨的?当演员,该得的你得了,也就有你该受的那份罪!”就这样,放下了包袱的冯远征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当中。由于戏中的两人要不断地“掐架”,两人私下里不断地探索如何演起来让人物更加逼真,更加过瘾。因为角色的情感都很细腻,因此,两人都倾尽了全力。
有一次,在拍摄一场小酒馆里的戏时,两人说着说着就急了,按照剧情的安排,气急败坏的陈宝国得扇了冯远征的面部一下。为了真拍时既逼真又不伤到冯远征,两人在实拍之前丈量了身体之间的距离,甚至还比划了抬手之后的尺寸。没想到实拍时,两人在“对骂”一番后,陈宝国完全入戏了,他脸红脖子粗地照着冯远征太阳穴的部位,劈头盖脸、恶狠狠地一巴掌打了下去。当听到“咕咚”一声时,陈宝国顿时感到虎口生疼,他的心里一紧:“这一巴掌打重了!”果然,收手后的陈宝国定睛一瞧,此时的冯远征已经瘫坐在地上,完全被打懵了。可是这时,导演并没有喊停,短短的几秒钟后,冯远征清醒过来,他拾起被打掉的帽子,继续演下去。冯远征手伸向帽子的那一瞬间,陈宝国的眼眶顿时湿润了……
还有一次,冯远征在翻动的炼钢炉前拍摄现场戏,他站在敞开的炉前,里面不断滚动的钢水像火山里的岩浆一般,不但红得扎眼,而且还不断有一些碎屑逆射出来。冯远征看得心惊肉跳,可是,职业的责任感还是让他硬着头皮演下去。这时,陈宝国要上来和他对戏,面对近在咫尺的通红铁水,陈宝国眉头都没有皱一下,完全按照剧情的要求认真地演下去。其实,陈宝国完全可以离炼钢炉远一些,甚至可以利用娴熟的演艺技术,将冯远征作为“挡箭牌”。可是,陈宝国根本没有这样做,为了让场景更为真实,他完全和冯远征并肩站在了一起。拍摄完成后,冯远征发现,片场除了穿戴着厚厚防护服的摄影人员,其他的人全部躲出很远,面对烧得通红的炼钢炉,两人深深体味到了彼此间的那种信任。正是在两人的倾力配合之下,无数场对手戏无不活灵活现地演绎了在各种不利条件下,小人物们顽强建设鞍钢的故事,还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鞍钢建设发展的历史。
2011年1月,《钢铁年代》热播,陈宝国和冯远征的首度“较量”牢牢地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该剧也获得居高不下的收视率。接受采访时,冯远征回顾了往昔岁月里的风风雨雨,并且发自内心地说:“从认识宝国大哥的那一天起,友情就慢慢地变成了陈年的酒,越是久远,就越是香醇。”陈宝国则更加激动地说道:“今生今世,我们都是一对超越血缘的真心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