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现在已经逐步认识到心理成长对孩子的重要性,也会时常在发现孩子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时进行亡羊补牢。然而,在心理咨询当中,却常常碰到孩子已被心理疾病困扰多时,家长才一脸焦急地来寻求帮助。其实,孩子在发生某些心理疾病时,都会有一些“前兆”,可惜的是,家长常常忽视了孩子心理异常时发出的种种信号。
烂漫女孩的无名恐惧
小云几乎是被她父亲撵到心理咨询师面前的,12岁的小云,腼腆得满脸通红,牙齿竟不自主地轻轻打颤,目光呆滞,眼里闪射出极度的不安和恐惧。
小云以前学习成绩非常好,爱唱爱说爱笑。一年前,小云母亲大病了一场,这突然的变故令本不宽绰的家庭经济立刻陷入拮据。有天晚上,小云听到妈妈呜咽着对爸爸说:“如果我得的是绝症,你一定要好好照顾小云。”在父母压抑的暗泣中,小云也感到一股莫名的恐惧袭来,她从此噩梦不断,渐渐变得郁闷、寡言了。
心理分析:孩子性格的变化,是儿童出现心理异常的最显著特点之一。小云这种心理障碍在病理上是因为脑部的化学传递物质失调,同时外部环境和心理因素多重孕育的,从而有了外观上心理健康受损后的特征。在家庭变故中,发现孩子情绪变化时,父母要以身作则,把孩子从家庭阴影笼罩中脱离出来,用自己开朗的言行感染孩子;让亲情的温馨重现家居生活,减轻其心理焦虑和负担,恢复自尊自信心理;注意适时引导,促发孩子放开心情,去交友,去多做室外活动,开启孩子的“心锁”,给予足够的安全感,突破自筑的围城。
乖孩子成了“冲动狂”
小男孩张宁一直是全家的宝贝,才5岁的他既聪明又乖巧,父母带出去玩挺有礼貌,会主动给人端茶递水,做力所能及的事,像个懂事的“小大人”。可现在,张宁已成了让父母最头疼的一块心病,他不仅脾气暴躁、小气,连跟他最好的爷爷也是经常用拳头“说话”,父母要是多批评他两句,他也会气鼓鼓地捏紧小拳头,有时甚至用头去撞墙。
原来,前两个星期在幼儿园里,张宁和一个小朋友在玩玩具时发生了争执,对方情急中打了他。委屈万分的张宁原想从老师那里讨个公正。不料,因为张宁有错在先,老师反而批评了他一通。回到家,他生气地将书包一扔,惹来了爷爷的批评,他就挥起了小拳头……
心理分析:在一般人眼里,孩子因其特定的生理个性,都会逆来顺受,可对于一些比较性情敏感的孩子,外界轻微的刺激、撞击都会让他有敏感反应,当孩子不愿意接受强横生硬的教育时,应以顺导为主,不断地增加正面引导,让孩子一步步坚强、宽容起来。这个案例说明孩子异常心理的变化,有时仅仅是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就会引起行为上的强烈反差。这时,多跟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用温柔的语言和身体的接触,能有效地缓解孩子的挫折感。当然,父母仅仅安慰或一味同情迁就,极易养成孩子依赖、软弱的不良性格,应该多通过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用正面的语言,鼓励并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逐渐改变冲动的情况。
身体病还是“心理病”
巧巧是从外科转来的一个小病人。从她母亲手中的那叠化验报告单上可以了解到,她心慌、胸闷,原来一直是当心脏病来治疗的,可一直没有效果。
经过与心理医生仔细地聊天,巧巧说出了一件心事。因为父母感情不和,一度吵到要离婚,严重地影响了她的学习。在中考成绩倒退后,老师把她当作反面的典型做了严肃的批评。这让巧巧感觉到不仅老师不疼爱她了,连同学们看自己的眼神也变了。她想努力把成绩赶上来,成天关在屋子里看书,可她发现自己还是不能回到以往的优等生行列,看到取得好成绩的同学笑逐颜开,她就开始莫名地紧张、焦虑,渐渐地发展到胸闷、心慌。
心理分析:不少家长习惯于手痛医手,脚痛治脚,于是在孩子出现身体不适时,不问缘由就急着往医院里送,往往忽视了孩子真正的病因是在心理,却又是以躯体病症的形式出现的。这个案例中的孩子学习失利,在于老师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当,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自信,还会让孩子变得情绪低落,直至出现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等。心病还需心药来医,对以躯体形式出现的心理疾病,治疗应采取药物与心理并重的原则,用药物治疗缓解病情,再配合心理治疗,增强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与自信,这样,不仅给予强烈的心理暗示,也能化解心理困扰。
建议:首先,一些患有心理障碍或有心理问题的孩子,一般在早期多少会有一些表现,可大部分都是到最后很严重了才就诊,其实在早些时候孩子就已经有这样那样的表现了,但很少有家长去关注:如性格挺开朗、活泼、爱玩爱闹的孩子突然变得有点发闷了、不爱动了、内向了、胆怯了;以前无忧无虑的孩子现在变得心事重重、敏感多疑了;以往挺温和的孩子现在动不动就发脾气,以前对人挺宽容、挺友爱的,现在变得爱计较了,甚至嫉妒别人,出现报复的心理。
其次,是行为上的变化。如孩子少言寡语了,或厌食、暴饮暴食,不愿参加以前热衷的活动,或者表现得比过去过分地好动,易激惹、好攻击等等。这些性格上的变化都有可能是心理病变的前兆。父母就要及时介入,给予必要的帮助,适时解开心结,将心理伤害扼杀在萌芽中。或再根据具体情况,帮助孩子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
最后,要区别心理病和器质性病变,无论是把真正的器质性病变误为心理病,还是把心理病当成器质性病变来医治,都有可以耽误治疗,错过最佳治疗期。一般而言,心理性疾病有相应的躯体表现,但是从相应的物理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都找不到器质性依据。同时,心理性疾病临床症状表现得很重,但体格检查时却查不到明显的体征,而且性格上往往较内向、偏敏感,情绪呈现出不稳定的倾向。最主要的,出现心理异常之前,往往有一些心理上的诱因,如发生创伤性事件、环境的改变、家庭或学习环境不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