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四年后的视角重审次贷危机

2011-12-29 00:00:00王辉闫冉冉
中外企业家 2011年3期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包括欧盟、亚洲、南美等都深陷其中。在付出惨痛代价之后终于引起了世界各国对于金融创新和监管的极大关注,同时也为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提供了经验教训。本文通过对次贷危机的形成原因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震惊了全世界,国内外学者纷纷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研究。次贷危机爆发原因主要有:
  1.实体经济的衰落。第一第二产业大量转移海外,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这造成了对外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同时大量资金转移到第三产业,导致美国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
  2.投行杠杆比例过高和金融衍生品开发过滥。在危机前华尔街投行的高杠杆盈利模式大行其道,其杠杆倍数高达50~60倍;同时华尔街利用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工具,在次贷基础上设计出了一系列衍生金融产品,这放大了次贷的金融效应,造就了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传递链条。
  3.分配两极分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危机本质不是一个金融问题,而是一个收入分配问题,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实际情况是收入差距产生次级抵押贷款和过度消费,由此导致过低储蓄率使得宏观经济消费投资比例失衡,宏观经济恶化又加强了金融风险成为次贷危机实体基础。
  4.信用评级机构丧失中立性和金融监管不力。道德风险导致了贷款标准和抵押贷款证券发行标准的放宽。信用评级机构由于利益关联,一味鼓励各种证券化产品的发展,助长了投资者的非审慎投资;而金融市场上信息的不对称使美国监管体系的监管存在空白地带,而且其监管标准也无法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最致命的是监管机构长期纵容 “高风险、高回报”的创新。
  除了以上原因外,我们还应特别注意的是这次危机的根源与历次危机是相同的,即生产的相对过剩而有效需求不足。而这次危机的生产性过剩转化为由贷款支撑的过度消费,而次贷和大量低质量的金融衍生品正是资本家用来解决生产过剩的手段,但其结果无疑是惨痛的。
  我们在分析了这次危机的教训之后,首先要做的便是对比中国现今的经济金融状况,及时采取措施以防灾难的重演,保证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发展。
  1.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现今房地产业虽有利地推动了经济发展,但其泡沫巨大,所以要严密监控房地产市场发展,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同时我们要发挥在实体经济上的比较优势,并以此为契机引领新一轮技术革命,保证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2.稳步推进金融创新。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金融创新要循序渐进地开展,在风险被有效防范的基础上全面推进金融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
  3.缩小贫富差距。通过收入差距和分配合理化来实现公平和效率的有机结合,提高普通群众的财产性收入水平,防止社会财富的高度集中,以缓解贫富悬殊矛盾。而在解决我国居民住房问题上要注意谨慎地选择住房政策,加强监管和推动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
  4.强化信用评级职能,加强金融7d56a3b6b8e99a7ebf497de40e7f8771监管。在我国的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中,要充分借鉴此次危机中信用评级体系的经验教训,积极发挥信用评级机构在资本市场发展中的风险揭示作用,提升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如果要更好地保证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除以上的防范手段之外,还必须运用各种辅助性措施加以配合,较为重要的辅助措施主要有:有关金融机构要健全个人诚信系统;银行应该适度使用绩效激励考核制度,重视绩效激励制度的负面效应;居民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防止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政府部门要平衡好其与市场的关系,积极引导金融系统的良好发展。
  最后还要特别指出的是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的关键点依然是正确处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必须要认识到金融创新对于金融发展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金融创新产品和规范高效的金融服务,就不可能有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金融监管当局更要把握好鼓励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尺度,树立科学的投资决策流程,对金融创新产品进行充分研究,分析金融产品对经济可能带来的风险,有选择地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分散相关金融风险。
  虽然到目前为止,次贷风波已暂时告一段落,我们从这场金融危机中得到的经验教训也越来越丰富,但是我们绝不能忘记这惨痛的一幕,尤其是我国的金融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更应该吸取这场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发现我国金融体系的问题与不足,以进一步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只有当我们真正建立健全了金融创新体系的金融监管系统,我国的金融体系才能真正踏上平稳发展之路。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