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企业中的现代物流管理

2011-12-29 00:00:00沈潜
中外企业家 2011年3期


   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现代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上的。
  近年来,随着大型化工集团公司磷矿石销售量的逐年增加,开采水平线在不断下降,随之而来的是磷矿石资源紧缺和品质下滑,生产难以满足销售需要。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磷矿石资源,满足市场需求,集团公司在销售过程中采用销售配矿的方法进行磷矿石销售。销售配矿,简言之,就是销售过程中配矿,即在磷矿石销售过程中,把两个或几个生产加工单位不同品质的磷矿石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发运到用户料场,并借助其料场空间和设备翻配,使磷矿石处于均匀状态,各项指标达到合同要求,满足用户生产需要的配矿方法。经过几年的摸索总结,销售配矿取得明显的成效,并在配矿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销售配矿取得的成效,主要是公路运输在销售配矿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在销售配矿工作中,必须重点强化公路运输管理,优化公路运输方案,也就是现代物流管理,最大限度体现效益最大化原则,实施公司挖潜增效举措。谢合明(2002)、周垂日(2006)、赵俊芳(2009)、秦海波(2008)、李永飞(2007)等以制造企业内的自营物流为研究对象,对现代大型企业的物流管理机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本文以云天化集团公司磷矿石销售为工程背景,对销售配矿工作中现代物流管理进行了研究分析,对公司的发展与经济效益的改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物流管理
  
  (一)物流管理的对象
  物流管理的对象包括:对物流活动诸要素的管理,如对运输、储运等环节的管理;对物流系统诸要素的管理,即对其中的人、财、物、设备、方法和信息等六大要素的管理;对物流活动中具体职能的管理,主要包括对物流的计划、质量、技术、经济等职能管理。
  (二)物流管理系统化
  系统化是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模式,对企业来说,如何建立所希望的物流系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用系统观点来研究物流活动则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1.物流系统的构成。物流系统就是指在企业活动中的各种物流功能随着采购、生产、销售活动而发生,并使流通效率提高的系统。这种系统大致由作业系统和信息系统组成。
  2.物流系统化原则。物流是指从生产供应到消费资料废弃的一个范围很广的系统。这里主要就其中从生产到消费的范畴来研究所谓物流系统化问题,即把物流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看成一个物流大系统进行整体设计和管理,以最佳的结构、最好的配合,充分发挥其系统功能、效率,实现整体物流合理化。在设计和管理物流大系统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⑴服务性。在为用户服务方面要求做到无缺货、无货物损伤和丢失等现象,且费用便宜。
  ⑵快捷性。要求把货物按照用户指定的地点和时间迅速送到。
  ⑶有效地利用面积和空间。虽然我国土地费用比较低,但也在不断上涨,特别是对城市市区面积的有效利用必须加以充分考虑,应逐步发展立体设施和有关物流机械,求得空间的有效利用。
  ⑷规模适当化。应该考虑物流设施集中与分散的问题是否适当,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如何合理利用,情报系统的集中化所要求的计算机等设备的利用等。
  ⑸库存控制。库存过多则需要更多的保管场所,而且会产生库存资金积压,造成浪费。因此,必须按照生产与流通的需求变化对库存进行控制。
  
  二、物流信息系统
  
  (一)物流信息系统的概述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广义上来说,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应包括物流过程的各个领域的信息系统,包括在运输、仓储、海关、码头、堆场等,是一个由计算机、应用软件及其他高科技的设备通过全球通讯网络连接起来纵横交错的立体的动态互动的系统。而狭义上说,物流管理系统只是管理信息系统在某一涉及物流的企业中的应用,即某一企业(物流企业或非物流企业)用于管理物流的系统。
  (二)物流信息系统的特征与构成
  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物流信息系统(LIS),由于其投入相对少,又能显著提高企业物流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越来越多的企业公司愿意采纳这项集管理和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系统。要实现前述的各种物流价值,信息系统应包括:配送中心仓储管理;运输与发货管理;劳动力资源管理;加快供应链的物流响应速度;物流整合。
  物流信息系统的特征具有:开放性,扩展性,灵活性,安全性,协同性,动态性,快速反应,信息的集成性,支持远程处理,检测、预警、纠错能力。
  (三)物流信息系统的作用及必备的功能
  1.物流信息系统的作用。对企业而言,物流信息系统可以简化管理,改善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系统运作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里将正确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给客户;对人员安排和资源利用进行优化,创造最大的投入产出比;获取并分析供应商、客户及合作伙伴的相关信息,帮助企业作出更好的决策。对企业的客户而言,当然是能得到更加快捷和周到的服务,并且有条件的话能够得知自己的货物当前的状态和位置。如果软件用户是制造企业,那它可以更合理地安排企业的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
  2.物流信息系统的一般功能。一般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包含:运输功能、仓储功能、包装功能、装卸搬运功能、流通加工功能、配送功能、信息服务功能。
  
  三、实现物流信息系统的技术
  
  物流系统的一体化战略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相关信息的实时性和可得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向它们的顾客提供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并以此作为在市场上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一种方式,同顾客建立稳定的长期联系。如采用卫星连接的信息技术,能够将全球各个分店的销售数据实时传送到总部上游的500家供应商手中;拥有先进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客户能够随时通过电话或网络查询到递送物品所处的状态。目前,以下技术正在物流管理中得到应用,并使企业获益匪浅。在应用技术方面主要采用:EDI技术、通信技术、条码技术等。
  (一)运行物流信息系统的软件条件
  物流企业处于一种分布式环境中(指企业业务处理系统在地理上是分布的,并且处理数据的时间、实现手段、系统平台等运行条件不同的使用环境),涉及的技术包括:大型关系型数据库技术(如SQLSERVER,ORACLE等)、中间件技术、分布式处理技术、对象构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如需铺设企业的广域网或建立企业在Internet上的网站,还须找专门的Internet服务提供者(ISP)接入公网。
  系统结构上,客户/服务器或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是目前网络应用的常见模式。随着对系统开发的细分与整合,出现了系统开发的几种功能的模式:C/S两层结构,C/S三层结构,B/S模式。
  1.C/S两层结构。第一层为客户应用程序,主要包括用开发工具软件如PowerBuilder、VC、VB、Delphi等开发的窗体、功能、逻辑运算,是用户输入输出数据的界面。第二层为服务器应用层,主要提供数据库的存储和连接处理。
  这种两层的C/S模式在把控制权交给最终用户的同时,仍然保持对后台数据和资源的集中控制与管理,求得了灵活与可管理之间的平衡。然而,随着应用需求和客户端数量的激增,C/S模式面临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2.C/S三层结构。随着两层C/S结构中问题的突出,出现了三层的C/S结构。三/多层配置模式在两层配置的基础上增加了基于组件方式的中间层软件。客户应用层包括与用户交流的表达逻辑,中间应用层主要是业务逻辑控制层,提供对客户应用层的控制,后台服务层提供数据库的管理与服务。三层结构与两层结构相比,系统的逻辑结构更清晰,也就更易于管理。这种基于组件的三/多层的结构可以满足企业分布式的计算需求。
  (3)B/S模式。企业是一个有结构、有管理、有确定任务的有序实体,而Internet面向的却是一个无序的集合,B/S必须适应长期C/S下的有序需求方式。同时,企业中已经积累了或多或少的各种基于非Internet技术上的应用,与这些应用连接,是B/S一项极其重要而烦琐的任务。另外,缺乏对动态图形的支持能力,没有集成有效的数据库处理功能、系统的扩展能力差、好的集成工具不足等等,都需要我们慎重行事。
  (二)运行物流信息系统的硬件条件
  系统所需的硬件条件包括: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网线、交换机、客户终端机、集线器、路由器、MODEM、扫描仪等。小型的物流企业如只在本地操作,只涉及本地局网的铺设,结构较为简单,大型物流企业网络跨地区,对通讯的要求也较高。
  
  四、结语
  
  由于信息化的发展,各企业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如何与企业外销售渠道的信息情报系统、采购系统中的信息情报系统,以及与运输信息系统联结起来将成为今后重点研究解决的课题。现代物流是依托Internet及其他现代通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的贸易流通领域内的新兴服务产业,现代物流产业是我们整个国家国民经济产业中间的支柱产业。
  (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