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通区域优势,带动港口发展
南通港地处长江和沿海“T”字形经济发展带的交会点上,是长江下游北岸最临近海域的河口港,也是长江下游唯一处于苏北地区的大型港口。作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国家主枢纽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的主要成员,南通港肩负着为南通及苏中、苏北地区经济服务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物资中转服务的双重任务。
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沿江经济带和工业走廊的形成,国家中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活动频繁,这为南通港提供了大量的中转货源。现在,南通港拥有长江沿线最为先进的散货作业系统:吨位最大的散货码头和面积最大的长江港池,经南通港中转的货物约占全港吞吐量的一半。南通港交通方便,疏港公路与204国道、苏北公路网、宁通高速公路、宁启高速公路、新长铁路、宁启铁路衔接。水路从长江口出海可达我国南北沿海各省和世界各港;上溯长江,可通往苏、皖、赣、鄂、湘、川等省;内河运输通过港口引河与通扬、通吕等苏北水系和京杭大运河相贯通。目前,南通港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有通航关系。这些有利的地理位置和条件,为南通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以下为2010年8月份南通口岸主要数据表。
以上南通口岸最新进出口对外贸易主要数据表明,出口大于进口,对外贸易面临着很大的竞争优势。
二、南通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高新技术产品占比低
近年来,虽然南通市的出口商品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例已经提高到10%左右,但与全国25%、世界发达国家40%的比重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最重要的原因是缺少自己的知识产权和产品品牌,缺乏核心技术。所以长期以来,南通市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比重偏小,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较低,获取的利润甚少。从长远眼光看,目前南通市这种出口产品的结构特征,极不利于外贸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工贸易占比大
南通市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一直偏高,从出口贸易方式看,全市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值的75.6%,也就是说,加工贸易出口占绝对主体地位。这表明加工贸易对南通市中上游产业的连锁带动效应没有太大的改观,存在着参与程度不深、加工链条短、增值率不高的问题;还表明在加工贸易中许多中间产品的投入没有实现国产代替,而仍主要依靠进口。由于加工贸易与国内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差,外贸整体规模的扩大对市内其他企业和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不明显,最终必然影响南通市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与优化。
(三)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长期以来,南通市出口商品以低成本、低价位的数量扩张型为主要增长模式,至今这种外延型的发展格局仍未完全改变,出口商品大多仍属“三高一低”的产品。部分企业仍以出口创汇作为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经营理念,造成外贸以粗放型经营为主。由于不少产品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技术含量低,极易引起低价竞销,影响正常的经营秩序。在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成交价格却一路下滑,不少外贸企业有生产规模,没有经济效益,仅靠出口退税勉强获得微薄利润。同时,出口扩张必然会带来进口的高速增长,由于对国外原材料需求旺盛,造成进口价格大幅度攀升,必然导致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趋势。
(四)出口市场相对集中
随着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国际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频繁出现,尤其是美欧等国家和地区针对中国反倾销立案增多,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强,使中国产品的出口阻力不断增大。如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