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探索与研究

2011-12-29 00:00:00杨爽
中外企业家 2011年8期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正是得益于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广泛投入和应用。然而,专家预测,进入21世纪,这些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资源载体将迅速枯竭,能源安全已上升到了国家、国际的高度。为应对能源危机,美国、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均在新能源的探索、研究和利用上迈出了很大一步。
  新能源指刚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相对传统能源而言,新能源具有储量大、可再生性强、清洁环保等特点。新能源产业主要是围绕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衍生出来的产业,是具有良好发展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
  对于烟台这样一个东部沿海开放城市来说,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状况也相应凸显,能源问题也已经成为制约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仍然沿袭过去的经济发展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也难以承载。因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本文将重点围绕烟台市近年来在发展新能源、加快能源产业结构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并提出对今后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新能源的构想。
  
  一、烟台市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必要性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是国家重点开发的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城市。“十一五”以来,烟台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2009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 728.68亿元,牢牢占据着全省第二的位置。但与此同时,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的能源消耗攀升、能源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能源压力。
  (一)能源对外依存度偏高
  经过多年发展,烟台市能源供应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09年,烟台市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431万千瓦,发电量219.6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262亿千瓦时,居山东省第三位;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38万千瓦,占比达到8.8%;全社会用电最大负荷310万千瓦。天然气供应量达3.4亿立方米;全市煤炭产量约600万吨,全社会综合能耗折合约2600万吨标煤。但即便如此,与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烟台市的能源对外依存度依然偏高。目前,烟台市煤、电、油等重要资源均需从市外或省外调入,其中煤炭去年自产量不足40万吨,自给率仅为5%;况且,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加快发展,能源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对外部能源的依赖会进一步加深,一旦供给趋紧,能源的市场风险立刻显现,烟台市的能源安全将更难得到有效保障。
  (二)能源结构不尽合理
  在烟台的能源供应中,火电仍然占绝对地位,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比重过大。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中,火电装机比例高达9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6个百分点。全市发电量中,火电发电量比例高达9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4个百分点。目前全市火电机组装机容量共393万千瓦,73台机组,平均单台容量仅为5.4千瓦。其中30万千瓦以下火电机组容量占火电总容量的比例高达83.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0个百分点。
  
  二、烟台市新能源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烟台全市上下审时度势,坚持把培育新能源产业摆到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位置,以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促进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促进全市转方式、调结构工作的推进,并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到2009年底,全市新能源产业企业达到50多家,实现产值超过120亿元。
  (一)风电产业
  近年来,烟台市风电市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风电装机规模和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成为山东省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最大的城市。2009年,已投入运营的11个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37.7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比重由2007年的2.4%,提高到2009年底的8.8%,预计到今年底比重将达到13.2%。2009年,全年风电发电量6.7亿千瓦时,与同等规模燃煤发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约标煤25万多吨,减少粉尘排放2 300吨、灰渣6万吨,减少温室效应气体排放3万多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二)核电产业
  烟台市核电产业起步较早,进展迅速,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海阳核电是我国首个三代AP1000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一期工程投资约427亿元,并网发电后可实现年发电量150亿万千瓦时,实现利税15亿元,对烟台经济发展产生重大效应。2010年3月,总投资4亿元的中电投烟台核电基地近日在烟台高新区举行开工仪式,这成为继海阳核电项目开工后,烟台市核电产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迈出了烟台市核电产业向三产延伸的步伐,将进一步实现核电站建设与核电配套产业的协调发展。烟台已成为山东省唯一一个拥有两个省级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和三个具有核级设备制造资质企业的城市。
  (三)太阳能产业
  首先,烟台市对太阳能利用率较高。中心区新建多层住宅太阳能热水器使用率已达100%,全市使用太阳能的住宅面积500万平方米,每年可节约电能约2 500万千瓦时(折合标煤5 000吨)。同时,烟台市太阳能发电产业异军突起。
  1.通世路隧道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利用太阳能电池把太阳能直接转变为电能,再通过并网逆变器把能量直接输送到低压电网,是国内首次将太阳能应用在隧道照明中,该项目年设计发电量13万千瓦时,年节约标煤42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9.74吨。
  2.山东省第一条非晶硅太阳能电池板生产线在烟台通用光伏能源有限公司通过专家验收,全部建成后年产非晶硅太阳能电池133兆瓦,相当于一座30万人口的城市一年用电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
  3.烟台市从国外引进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单片芯片产生的电量已经能够达到500瓦,填补了国内空白。
  (四)生物质热电
  烟台市建设的养殖场沼气工程全国最大,沼气年利用量超过500万立方米。2万立方米沼气工程成功并网发电,每年可处理鸡粪18万吨,发电 2190万千瓦时,减排温室气体 6.7万吨。目前,生物质能发电项目投产1个,装机容量0.3万千瓦,开工建设1个,装机容量2.4万千瓦。
  
  三、烟台市今后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一)烟台市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优势
  与国内其他许多城市相比,烟台市在发展新能源产业上具备不可比拟的优势:
  1.烟台地处胶东半岛,年光照时间在265天以上,年日照时数在2 200小时以上,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应用太阳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
  2.由于海阳核电项目的带动,促使烟台核电产业已形成相当规模,全市核电配套企业已经达到20多家,年产值达到20亿元,核电产业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已成为烟台市发展新兴产业的示范和窗口。
  3.烟台濒临黄海、渤海,境内的栖霞市素有胶东屋脊之称,境内风力资源丰富,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厂、风电总装厂,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4.生物质能、地热能是尚未大规模开发的新能源,烟台市资源储备量相对较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烟台市大力发展新能源存在的问题
  1.对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目前的政策只是侧重于对新能源生产企业的补贴和投资,缺少对消费方面的鼓励政策,导致新能源产业发展只是单纯开发,许多能源还被白白浪费,规模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新能源发电并网问题仍是新能源市场发展的瓶颈。目前,国内新能源发电特别是太阳能发电面临着电网接入的严重制约,太阳能光伏电站与现有电力系统间无法连接。如何对单独的太阳能发电站的管理、检测以及市场的建立和技术标准进行统一,是当前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山东省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了1 700万千瓦,1/3的风电没有纳入电网,风电有些技术还需要再提升。
  3.相应的科技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薄弱、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已有的人才还远远不能满足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方面都存在较大的缺口。然而,国内培养新能源电力专业人才的院校只有少数几所,难以满足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四、烟台市今后发展新能源产业应把握的关键环节
  
  (一)加强产业规划,推动协调有序发展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政府部门应加紧制定烟台市新能源发展的总体规划。按照多能互补、节约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环境的原则,编制全市新能源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搞好产业布局,努力提高新能源在烟台市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推动新能源内部各行业之间、新能源与常规能源之间统筹协调发展。
  (二)在全市范围内加强对新能源产业的宣传推广
  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新能源科普活动,提高广大群众对新能源的认识,增强各方面发展新能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新能源是一个新兴产业,也是一个弱势产业。大多数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成本较高,再加上资源分散、规模小、生产不连续等特点,在现行市场条件下缺乏竞争力,必须依靠政策扶持。建议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营造新能源发展的良好政策氛围。首先,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山东省已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确保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其次,要借鉴先进城市经验,结合各行业特点,加紧制定完善烟台市的优惠政策。以地温能利用为例,目前许多城市都出台了专门文件鼓励地温共同发展,北京市对采用水源热泵的建筑物每平方米补助50元;沈阳市则成立了专门的推广和管理机构,对采用地源热泵的建设项目按民用电价收取电费,免收水资源费。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