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1/9XPCLRZLKdk94YbqNZ9FkP.webp)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1/Wa8FPfw5F5CvzRS5fpbyUy.webp)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1/CqB7HmjPjSDv4qwFvFTu5j.webp)
境外投资是指在我国依法设立的企业通过新设、并购等方式在境外设立非金融企业或取得既有非金融企业的所有权、控制权、经营管理权等权益的行为。开展境外投资,可以拓展市场,规避壁垒,扩大出口;可以带动母体企业扩大生产,增加销售和利税;可以带动产能转移,输入紧缺资源;可以学到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和锻炼跨国经营人才;“走出去”带动“引进来”,两者相互融合,互为发展。一些企业通过“走出去”,及有针对性地引进外商投资,共同回到国内扩大投资与合作,全方位实现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升级、结构调整和品位提升。当前我国的境外投资工作呈现出一系列的新特点,迫切要求我们及时针对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寻求新思路。
一、当前境外投资工作呈现的新特点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02—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达52%。“十一五”期间,我国境外投资空前增长,五年累计投资总流量超过2 159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加6.14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全球排名已由2005年的第18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5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占全球比重从1.7%提高到5.1%。投资扩张期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
1.对外投资流量再创历史新高。2010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1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同比增长36.3%。截至2010年底,中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 588亿美元。
2.以海外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投资比例逐年提高。2010年以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238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40.3%,2009年收购项下的直接投资为192亿美元,占当年投资总额的34%。收购领域主要涉及采矿业、制造业、电子生产和供应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等。
3.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投资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10年我国内地对香港直接投资337.7亿美元,同比增长20.1%;澳大利亚29.3亿美元,同比增长20.5%;东盟25.7亿美元,同比增长12%;欧盟21.3亿美元,美国13.93亿美元,同比增长81.4%;日本2.07亿美元,同比增长120%。
4.投资领域不断拓宽。覆盖了经济领域大部分行业,涉及采矿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运输仓储业、制造业,合计占境外投资存量超过90%;投资主体多元化,中央企业继续保持主导地位,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增势强劲,2009年已占限额以上境外投资项目总数的25%以上;投资方式多样,除传统的绿地投资外,加快发展了并购、参股等更为灵活的投资方式。
5.国际影响在扩大。我国企业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无偿提供医疗设备及服务,捐助当地教育、免费供水供电,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们的投资为当地增加了工作岗位,也拓宽了当地的就业面。这体现了我们到海外投资是互利双赢的。中国企业尤其注重对当地百姓和民生方面的工作,所以我们到海外投资受到了投资国政府,特别是当地百姓的欢迎。
6.境外资源保障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境外重大资源开发类项目投资;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境外投资进展明显。国内企业通过在境外科技资源密集的地区设立研发中心、投资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业等领域项目,获得了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长期竞争优势。
7.传统优势产业生产能力适度向境外转移。我国轻工、纺织、服装、机械、家用电器等行业充分发挥竞争优势,到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开拓全球市场
YZI5Nl7hief1ldbczlkjIw==,带动国内设备、劳务和技术输出,为促进国内剩余生产能力转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当前境外投资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一是政府在“走出去”战略中的引导作用尚不到位。尽管“走出去”战略最终都要落实到企业经营活动上,最终“走出去”的必然是企业。但企业走出去也承担着地方政府层面的“走出去”战略以保证国家利益的实现,地方政府应是区域经济“走出去”战略的主导者。当前,各级政府领导仍然存在重视“引进来”,轻视“走出去”,好像“引进来”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让企业“走出去”发展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缺乏真正科学的发展观。二是作为“走出去”主体的众多企业抢抓机遇、向外扩张的意识不强。有的感到目前日子还过得去,只求平平稳稳,不想“走出去”;有的认为自身规模小,实力弱,加之顾虑国际市场复杂,方方面面要求高,不敢“走出去”;有的缺乏外向开拓的经验,不会“走出去”。三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大。除国家、省出台的相关政策外,我市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推进“走出去”的激励扶持与促进机制。与“引进来”相比较,我市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扶持政策力度不够,特别是在财政、税收等方面没有明确的政策扶持体系,这与我省的苏南、苏中地区落差较大。
2.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有些愿意“走出去”的企业有好的发展项目,却没能“走出去”,或是“走出去”后不能存活下去,除了在经营理念与国别文化上的差异外,很大程度上还因为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经营管理人才。企业没有懂外语、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人才,选不出合适的驻外负责人和业务人员,最后不得不放弃计划或撤资回国。
3.投资信息渠道不够畅通。有些企业的产品,具备了“走出去”的优势,企业也有一定“走出去”的兴趣,但苦于信息不灵,不知该向何处走。特别是一些产品内销企业,不太了解也没有可靠渠道了解国际市场和投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政策等投资环境,不敢出去投资。有的虽“走出去”了,但因为水土不服等原因,经营起来十分困难。
4.手续烦琐,部分企业规避办理报批手续。以前境外投资报批手续较为烦琐,程序多,时间长,不少企业不办理国内相关手续,通过变通办法照样可以开展境外投资经营。现在尽管一再简化,但仍有一些企业不愿费时费事,按国家规定办理相关境外投资报批手续。
三、促进盐城市境外投资工作的对策思考
1.积极宣传,促进境外投资工作跃上新台阶。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不少企业将“走出去”发展逐步摆上工作日程。为此,需要在积极宣传鼓励企业“走出去”上投入较大的精力。一是通过媒体、会议、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途径,宣传江动集团、建湖花炮、中大等一批先行企业在境外投资生产、跨国经营的成功经验,引导我市更多的企业认清形势,从本行业、本企业的长远发展出发,立足现有基础,借鉴成功经验,想方设法尽早“走出去”。二是可以印发一系列相关的境外投资资料,例如由江苏省商务厅编印的《江苏省境外投资指南》等资料,免费向企业发放。重点介绍国家“走出去”的相关政策、企业境外投资的审批程序、国家对外投资的鼓励方向与行业等。三是可以组织举办“走出去”发展实务和法规讲座、境外投资人才培训班等,邀请专家和业内人士向企业宣讲到国外投资的方式方法、信息渠道。此外,行政主管部门还可以组织有意进行境外投资的企业参加境外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各地举办的各类境外投资促进专项活动。
2.努力搭建平台,积极服务企业。一是筹建信息平台:针对我市企业对“走出去”的办事程序、国家相关政策和国外信息缺乏了解的情况,利用相关专门的网站,逐步将相关“走出去”的工作政策、办事程序、境外投资环境、政府驻外办事机构、境外投资信息等加以整合,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便捷、快速的信息平台。同时,不定期地将一些重要文件、法规等汇编成册,发放给企业。二是逐步形成信息与经验交流的平台:利用多种形式组织境外企业和有意“走出去”的企业开展培训、座谈以及外地考察活动,通过活动平台加强企业“走出去”的交流与合作。
3.强化领导,优化服务,不断提高盐城市“走出去”工作的组织化程度。以“走出去”发展为特征的外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求也很高,需要政府、企业和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走出去”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要采取多种措施宣传发动,进一步澄清模糊认识,使所有企业和单位真正认识到“走出去”的重要意义,努力把“走出去”工作变为企业自身的内在要求。其次,要加强和改善领导。各级政府和部门要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政策手段,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调动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引导企业更多更好更安全地“走出去”。借鉴招商引资工作的考核办法,建立相应的目标考核机制,将“走出去”工作任务纳入全市三外目标考核体系,定期督查、考核、总结和奖惩。在帮助和指导企业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已出台的鼓励境外加工贸易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同时,制定鼓励各类企业“走出去”的优惠政策,增强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帮助和指导企业了解和把握好国际惯例和规则,特别是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和我市与有关国家签订的双多边投资保护协定,努力规避风险,发展事业。第三,要搞好协调服务。商务、外管、公安、外事等部门要加强工作配合与业务协调,主动热情地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持与服务。当前,境外投资工作受金融危机冲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但同时也为我国具备条件且有长远发展战略要求的企业境外投资并购,实施跨国经营,带来了极佳的低成本、低壁垒、优环境扩张的机会。所以,我市企业应根据自身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需要,积极布局,加快“走出去”发展步伐。
4.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境外投资工作。我市境外投资工作的立足点主要是发展境外加工贸易,输出我市成熟的技术和设备,带动产品、原材料、零部件和劳务输出。在具体操作上,应该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则:一是在境外投资产业的选择上,要坚持“扬长避短”的发展原则,要发挥我市产业、行业的优势,稳步开展对外投资。二是在境外投资区域的选择上,要以选择具有良好投资环境的地域为原则。三是在境外投资主体的选择上,要坚持“择强择优”的原则。要选择产品、技术、资金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企业率先“走出去”,积极实施大企业战略,注重发挥民营企业产权清晰、机制灵活、环境适应性强的特点,积极向海外进军。四是在境外投资方式的选择,要坚持稳步发展的原则。应主要以国家鼓励的境外加工贸易为主,重点推进生产加工类项目。
(盐城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