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相关理论对会计监管研究的启示

2011-12-29 00:00:00周琳
中外企业家 2011年9期


  在会计监管的演进过程中,相关经济学理论始终影响着会计监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探讨这些理论对会计监管理论与实践的启示和影响,有助于加深对会计监管本质的认识。博弈论等经济学理论影响着会计监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对此加以探讨,以期对会计监管提供理论指导。
  
  一、抑制行为机会主义的需要:理性经济人假说
  亚当·斯密提出,经济活动中每个人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往往达到了并非他想达到的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的成果。约翰·穆勒也指出经济人总是受利己动机驱使,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赫伯特·西蒙提出,受自身理性能力的限制,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寻求满意解。道格拉斯·诺斯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的基础上引入了意识形态因素。西蒙后来又指出个体理性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约束条件,取决于行为人之间在既定约束条件下的博弈,进一步完善了理性经济人假说。
  参与各方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总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但每个个体都在其所依存的体制所允许的有限范围内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会计监管制度通过影响个体获得的报酬及其违规应付的代价来具体影响个体行为,抑制着相关各方的机会主义行为。
  
  二、节约交易成本的需要:交易费用理论
  根据科斯的理论,市场交易费用是运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包括获得精确市场信息的成本、谈判及履行合同的成本等。威廉姆森将交易费用区分为事前的交易成本和事后的交易成本两部分,前者是指起草、谈判、保证、落实某种协议的成本,后者指交易之后的成本。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能够节约交易费用的特殊公共品。虽然其制定和实施需要发生各种费用,如外在制度制定过程中需花费起草、讨论、颁布等费用,实施过程中协调的费用,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相关费用等等。但会计监管制度由政府及权威民间组织制定与实施,适用范围越广,其边际实施成本越低,因而越具有规模效应。同时会计监管制度为人们运用会计信息提供一个有保障的统一框架,有利于形成会计活动的合理预期,大大减少各会计主体之间讨价还价的交易费用,提高会计活动的效率。总体上,一种运行良好的会计监管制度会给市场经济带来正的效益,达到节约交易费用的效果。
  
  三、降低代理成本的需要:代理人理论
  简森和麦克林提出了代理人理论,强调人们的行为受自身效用所驱动,不同个人和利益团体又受多种契约关系的约束。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经营者作为代理人管理企业资源。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利益不一致,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代理人有可能利用信息优势损害委托人的利益。所有者则可能采取削减经营者报酬甚至解雇的惩罚方式,因此经营者不得不考虑相关的成本与收益,从而愿意接受一定的监控机制,如以会计(财务报告)和审计来确保契约关系的执行。
  只要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会计监管必然成为委托方监管代理方尽职尽责的主要途径和形式。由于会计信息往往是在代理方控制下生成的,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需要对存在于各代理方系统内的会计实行有效的监控,从而产生了会计监管制度。会计监管制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降低代理成本。
  
  四、兼顾会计监管各方利益的需要:博弈理论
  博弈理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在合作性博弈中,在信息公开、规则公平的情况下,博弈双方都会作出理性选择,从而促使博弈各方受益最大。会计监管制度的博弈基本上是一种合作性博弈,其形成是一个多重的社会博弈过程。
  由于市场主体自行谈判达成一致的组织费用可能非常高,致使会计监管外在制度的制定权被安排给了政府,而政府及其代理人的有限理性决定了会计监管外在制度的完善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的存在,管理层往往采取隐瞒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等方式进行舞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监管机构、中介机构及投资者则通过各种手段去获取会计信息,监督会计工作,如颁布各种规则来防止会计作假等。会计监管制度就是各利益相关方多次博弈后形成的一种社会契约,博弈次数越多,完善程度越高。
  现实中只要会计监管外在制度存在漏洞,各市场主体就会利用其为己谋利,监管机构发现后就会采取措施,不断完善旧制度乃至重新制定新制度。会计监管就是参与各方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在利益均衡的基础上,会计监管制度暂时达到了相对稳定的博弈均衡状态。但这种均衡难以持久,一旦新的情况出现又会引起新一轮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博弈,结果又会达到新的博弈均衡状态。现有的会计监管制度是上一次博弈的结果,会成为其后重复博弈从而完善会计监管制度的起点。博弈理论强调的是会计监管必须兼顾并调和各方利益,监管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要符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聊城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