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1/Qtbgc3fN7FyzW9Kv3Gbk8J.webp)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1/5HiRPwjeKcJK4QKR4SLevH.webp)
收入再分配对于社会的稳定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将收入再分配重新定义,结合“勒纳指数”讨论了收入再分配的原因即收入不平等,结合中国近几十年的现状对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予以说明。结合简单的模型,讨论了比较理想状态的再分配情况。
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教育水平、不同的能力和责任不同的工作岗位,收入自然不同。当收入不平等是由这些因素导致的时候,通常不会引起人们的强烈反感,因为贫富差距的形成过程本身似乎是“公正”的。但是,另一类形成收入不平等的原因却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不满。比如说,有些人通过他的社会关系获得了别人得不到的资源,或者有人拥有某种政治权利,或者有些人处在垄断部门等。总之,如果说收入不平等主要来源于市场竞争,那么,这类收入不平等就是比较接近于公正的。而如果不平等更多地来源于市场的不完全竞争,那么,不平等就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不公正。
然而说到了垄断行为,那就要提到“勒纳指数”。“勒纳指数”是用于衡量一个市场的出清价格与系统边际成本的偏差程度的一个指数。“勒纳指数”在0到1之间变动,越大市场中的垄断力量越强。它建立在对价格和边际成本进行静态比较的基础上,并没有深入考察造成价格边际成本差异的具体原因,而把这种差异全部归之于垄断行为。
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发展至上的政策导向下,大量的经济资源向城市集中,而城乡分割的经济政策却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未能充分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都向更接近国际市场的东部沿海地区聚集,地区间差距持续扩大。到了90年代,中国的行业间收入差距呈快速上升趋势,而且在形成总体收入差距的过程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今天的中国,要提高收入,就需要有高教育,要有关系,最好还要有权力,企业家也纷纷从政。经营、经济精英和政治精英相结合的现象正在出现,其结果必然是:社会的收入流动性下降!
如果我们假设转移是横向的,支付给差不多是相同收入阶层的人。我们只讨论人们之间的转移支付,不考虑他们的相对收入。在A拥有比B更多的钱时,可能会发生从A到B的转移支付;同样,如果A的钱比B少,这样的转移支付也可能发生。
不同规模下的转移支付成本
现在对A征一种人头税,用于支付给B,我们用横轴来表示从A到B的转移支付的规模大小,纵轴表示通常情况下1美元所需要的转移成本。因此,BB线代表从左到右连续的相等单位的转移;转移得越多,从左向右延伸得越远。而对于需求曲线,A对每单位转移支付的需求是0,因为它从这些转移支付中得不到任何好处。B对每单位转移支付的需求是BB,这条线也是总需求曲线。很明显这些直线不会相交,也就无法判断最优转移支付的数量。然而事实上,至少在对A征税和把钱交给B时会产生少量的执行成本,我们在BB曲线上方画一条直线CC来表示。因为转移需求随时都位于转移成本之下,最优转移支付量应该是0。但如果我们所依据的现实情况是转移支付已经发生了,那么最优转移支付量不是0的情况可以存在。终止转移支付所耗费的成本是直线BB,也就是B收到的转移支付。收益是直线CC,也就是转移支付给A带来的损失。由于直线CC始终位于直线BB之上,在我们的简单模型中,这种反向的转移支付是有效率的。
如此看来,收入再分配包含的最理想模型已初见雏形,至于实际情况,则需要具体讨论。
(大连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