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提问技巧初探

2011-12-29 00:00:00吴冠秀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年4期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适时、恰当的提问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开拓思维,增强学习动力。因此,这一教学手段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下面,笔者就历史课中如何提问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激趣法提问
  结合学生看过的电视、电影、历史小说中有关内容创设情境可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从中体会积极思维的快乐。如在讲述“清朝文字狱”时,可引导学生回忆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的镜头:乾隆皇帝在一次微服出巡时看到街上所有的店铺、饭馆的招牌、寺庙的匾额、门前悬挂的灯笼……所有与清朝犯忌的字都被贴住了;行人见面后不说话,只是打哑语手势;刘罗锅奉旨编修《四库全书》,却把全书几乎涂没了,乾隆问其原因,他也打哑语手势,急得乾隆皇帝龙颜大怒……然后教师提问:“这些镜头与我们本节课的什么内容有关?此事件给当时的社会造成怎样的危害?”这样一来,既可以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清朝文字狱给当时社会带来的恐慌,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使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
  二、探究性提问
  探究性提问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探索活动,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产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讲“戊戌变法”一课时,如果直接提问“戊戌变法为何失败”,学生往往不知从何答起。如果教师利用书中谭嗣同的绝命诗,引导学生层层剖析,就会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相关知识。教师可结合绝命诗设计一些问题:“有心杀贼的‘贼’指的是谁?他们的力量如何?”学生们经过思考会得出结论:“贼”指的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他们掌握着政权、军权,又玩弄权术,力量强大。紧接着教师再问:“是谁无力回天?为何无力回天?”学生们展开思维和想象:维新派没有军队,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力量太薄弱了,何况又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教师再提问学生:“维新派为何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此问题书中没有明确涉及,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维新派的变法措施有没有涉及农民最关注的土地问题?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口号?”学生们经过思考、讨论得出结论:维新派正是因为上述原因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问学生:“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时可给学生留些时间讨论,学生们通过讨论联系到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软弱性和妥协性:正是由于其软弱性和妥协性,民族资产阶级失去了群众基础。通过以上提问,学生学会了针对问题深入剖析、追根溯源。经过多种尝试、探索、思考,学生既锻炼了思维能力,又深刻理解了问题。
  三、对比性提问
  在历史教学中,对比性提问能使学生在浩瀚的史实中辨别异同,抓住同类历史概念或事件的本质特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如在讲授“日本明治维新”一课时,可让学生比较一下“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的影响有哪些?”通过思考和比较,学生最终从思想上认识到:虽然两次改革的性质不同,但只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都会促进社会向前发展。接着再让学生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其结果更使学生强化了认识: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会促进社会发展。教师再接着问:“日本的明治维新能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中国的戊戌变法却不能?”学生通过思考对比,又得出结论: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必须在各种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成功,戊戌变法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因为条件不具备。以上对同一史实多方比较思考,既让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又让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总结性提问
  总结性提问有助于使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这种问法一般在授课结束时进行。总结性提问往往能涵盖通篇授课内容,揭示历史的某种发展规律,因此具有宏观性和深刻性,使课堂教学首尾呼应,从而培养学生的总体思维能力。比如讲授“西汉与匈奴的和战”一节时,教师可进行如下总结性提问:“汉与匈奴的和战既包括和平相处,又包括两者间的战争,而战争的目的更是为了和平相处,因此,和平是主流。西汉最初的四代皇帝都是奔着这一目的来对待匈奴的。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他们为达到这个目的都做了哪些努力?”通过这个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汉初屈辱的“和亲”政策是统治者为实现真正和平而采取的缓兵之计,为汉武帝打败匈奴最终实现和平相处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昭君出塞是和平的真正体现。然后再启发学生从中得到启示,让学生讨论得出: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大、社会稳定,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发展。最后号召学生为国家强盛与和平发展贡献力量。由此,在师生共议的基础上,教师只以寥寥数语便可对全课进行总结。可以说,这时的总结性提问,既呈现出全课的总体结构与精华所在,又对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作了探讨;既有知识能力的培养,又突出了思想教育;既对古代历史进行了探索、剖析,也结合现实给人以警示。
  总之,通过各种方式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积极作用。[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