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材因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系统性与政治正确性,体现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历史素养,在高中所有历史学习材料中毫无疑问地占据了主要地位。但是教材的统一性和概括性以及历史材料的特殊性,易导致完全依据教材会使历史课堂忽略历史细节以及对人性的把握,给历史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
一、历史课堂教学引用补充材料,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度和领悟度
1.合理选择历史补充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要史实。
现行历史教材所选择的内容很多都是那些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或者对人类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对于这些基本史实,学生早就通过日常生活的接触对该事件有了一个固定看法,同时当这些复杂的史实遭遇教材的抽象概括后,往往显得过于严肃也难以理解,因此通过补充材料加深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就很有必要。教师通过有选择地在课堂中引入历史补充材料,做到有辅助地解释历史,可以加深学生对重要史实的理解和领悟。比如,在讲解“王安石变法”时,可以有选择地引入《宋史》中的相关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宋变法的必要性与王安石的改革精神。
2.合理选择历史补充材料可以更好地印证、解释历史。
历史课堂上的补充材料给学生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去审视历史,如果补充材料直接反映了当时事件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更便于学生体会和理解历史进程的艰难。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除正文以外,教师还应搜集相关历史补充材料。比如使用历史地图补充材料,就可以挖掘历史地图中的隐性知识,补充完善正文内容,印证历史,向学生全面展示历史。再比如在讲解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历史时,对人物的过去和未来做一个介绍,使学生对当时人物有一个整体认识,使之与教材中的观点形成相互印证的良好互动,可以更好地解释历史。
二、在历史教学中科学选择历史补充材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运用历史补充材料补充细节,可增强历史的鲜活感。
要想把枯燥的历史知识变成引人入胜的故事,就必须通过细节描述来充实历史。这一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历史类节目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演讲者通过对历史细节的讲述,增强了历史的鲜活感与生动性,因而能激发广大观众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述“左宗棠收复EXvAYr5YNkUerU0W1/i579AeejvGoPtt8NKAh2mdmLI=伊犁”一节时,可以引用《左宗棠全集·奏折卷》中左宗棠的上书:“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引用这段话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当时边疆的危机,大大增强了历史的鲜活感,同时,学生的兴趣也会被激发出来,人本的历史观也可以得到培养。
2.运用历史补充材料营造历史氛围感。
从知识的接受过程看,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学习知识,往往会被历史氛围感浸染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学习历史。因此,在历史课堂上,要注意引用历史新材料来营造一种历史氛围。比如在讲必修1“甲午中日战争”时,笔者在讲述邓世昌的英勇事迹时,补充了这样一段史料:“致远号”被日军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和全体将士全部落水。有人递给他救生圈,他拒不接受;其爱犬咬住他的发辫,希望救出主人,但邓世昌决心以身殉国,将爱犬按入水中,最后带着满腔的悲愤和遗憾与舰同沉。后来,光绪帝为此事挥笔写下“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颂词。讲完这段史料后,课堂上一片沉寂,黄海大战的悲壮和邓世昌的英勇已深深地感染了学生。
三、补充材料的选择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1.引用历史新材料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合理使用历史新材料可以有效培养高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在教学“美国国父华盛顿”时,笔者出示两段材料:材料1:“华盛顿不单单是为了独立,而且是为了一个独立的共和国而战斗……他懂得要是他企图取得多于人民慷慨给予的权力,他将失去为之战斗的目标。——爱德蒙德·摩根”;材料2:“约翰·亚当斯在1785年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类应该赞颂教育他的国家而不是敬慕华盛顿个人……我深以华盛顿的性格而自豪,因为我知道他仅仅是美国人性格的典范而已……在庞贝时代,华盛顿可能是恺撒;在查理时代,他可能成为克伦威尔……但是在美国,他除了退休别无他图。——马克斯·康力夫《乔治·华盛顿:人和丰碑》”。通过材料,学生感受到,华盛顿把国家、民族的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他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的优秀品质感动了美国人民,进而理解华盛顿能成为“国父”的原因。
2.引用历史新材料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合理使用历史新材料有助于高中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述鸦片战争爆发背景时,其核心应该抓住英国为什么要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笔者在课堂上引用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然后,组织学生思考“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会不会引起鸦片战争”。通过学生辩证思考,正确体会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力图用扩张的方式,开拓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来发展资本主义,满足资产阶级的欲望是英国侵华的根本原因。而危机四伏的晚清政府正好为英国侵华创造了契机,禁烟运动也就成了英国侵华的绝好借口。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通过引用新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是大有禆益的。
总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选择地使用历史补充材料,可以起到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一系列辅助性作用。历史教学者要善于从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选取补充材料,相信通过教学者的不懈努力,历史教学质量一定会得到提高。[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