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核心在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诚如教育家斯金纳所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对大多数受到过历史学科教育而不从事与历史相关行业的人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高中阶段学习的历史知识会逐渐被遗忘,对学生成长发挥长久作用的是经受历史教育而获得的历史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学生历史思维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应该成为历史教学持续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历史知识生成与历史思维、情感态度的培养
许多历史知识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为解决问题而创造出来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例如西周时期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确立,就是为了避免统治者内部争权夺利现象的出现;纸的发明是为了解决信息记载和传播问题,并对原有的书写材料进行了突破性发展的产物。教材由于篇幅和编写方式的局限,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展示历史知识的生成过程,大多只呈现历史发展的结果,从而掩盖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生成过程。再加上一些教师教育理念陈旧,采用“知识讲解与作业练习”的授课模式,历史学习充斥着记忆、背诵和做题。历史教育中最吸引人、最富价值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被不自觉地阉割了,这令人无比痛惜!如果我们能引领学生充分关注历史知识的生成过程,就可以充分激活他们的思维,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条件。事实上,历史知识生成的过程,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学生在学习陌生的历史知识时,也要经历类似的过程,如果能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体验历史知识的生成过程,引领他们探究历史,这必然能使历史教育重新焕发魅力。当然,我们不可能让学生经历历史知识生成的整个过程,这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当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吴加澍认为:“当然,把教学过程完全还原为研究过程,让学生独立摸索,那是荒谬的;但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地走捷径,传授现成知识,那也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以人们的认识过程为主线,将科学家的原发现过程,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进行必要的剪辑和编制,减少岔道,精简时间,使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参与的再发现过程,再研究过程。”
关注历史知识生成的过程有哪些教育价值呢?一是可以使学生对历史知识记得更牢。教育思想家吴加澍特别重视知识的个性化,他说:“知识,如果没有学习者的亲身体验与感悟,它们充其量只是些无活力的概念的堆砌,用不上也忘得快。只有经过学习者充分的内化活动,使之转化为个性化知识,即成为学生个体的经验、智慧和方法后,课本知识才能被激活,从而具有新的生命和价值。”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面对一个历史上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时,学生必须调动所有学过的知识和科学方法来进行探究,因此,关注历史知识的生成过程能为学生思维的充分展开提供条件。例如,学生面临“周王老了,选择什么样的继承人才能更好地维护王朝的长治久安”这样的问题情境时,学生首先会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充分激发历史想象,对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法进行多方搜集,发散思维能力;然后进行比较权衡,找到一个他们认为更为妥当的方法,这需要比较思维能力和集中思维能力的参与才能成功;最后要对这些方法的可行性和优缺点进行综合考虑,这实际上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评价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须以学生对历史知识充分的情感体验为前提,思维充分展开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入体验历史的过程。西周时期嫡长子继承制度最终确立,嫡长子作为正妻的长子在诸子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他来继承王位,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争权夺利的现象。这表明在王朝统治的稳定性和发展性上,西周王室更重视前者,他们力求避免出现争权夺利现象而不惜选择一个可能无德无才的人继承王位。该项制度的确立充分反映了古人的制度创新意识和政治智慧,同时也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分封制在王位继承问题上所存在的根本性问题:重视出身而非才能,嫡长子制度看似能解决眼前的争权夺利现象,但是并不利于王朝的长治久安,从而加深学生对分封制和宗法制弊端的认识。在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然无痕地形成了。
二、典型案例
【案例】嫡长子继承制
师:权力继承是周天子最费脑筋的事情,因为历史上父子兄弟争夺权力引起的惨剧经常上演。权力争夺,不仅使亲情分崩离析,而且可能削弱统治,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怎么才能有效地避免权力争夺呢?你能不能想出好的办法?
生1:比才能,看谁最有能力?
师:一个人有很多才能,才能这一概念比较抽象,衡量才能大小的标准很难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而且周天子子嗣较多,年龄不一,衡量才能来确定权力继承者不具可操作性。
生2:比年龄,年龄大者为王。
师:这个建议有操作性。但是周天子有正妻一人,其他的夫人政治地位相对较低。如果正妻的儿子年龄不是最大,就会落选,那么她可能心生怨恨而采取报复措施,最终也会导致内讧。
生3:让正妻的大儿子继承权力。
师:这个建议很好,正妻的大儿子具有唯一性,可以避免内讧,但是正妻的大儿子治国才能不一定最强。
学生面面相觑。
师:任何一种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国家既需要有才能的人治理,也需要维护秩序的稳定。当二者发生矛盾的时候,统治者就必须取舍,周天子最终选择了让正妻的大儿子继承权力,这样可以避免内讧,而继承者治国才能的不足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弥补,这样一来,周朝最终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看似一个静态的制度,如果让学生机械记忆,可能效果不太理想。教师借助问题充分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想象统治者是如何建立政治管理制度的,从而理解该项制度的价值与局限。这样既落实了知识目标,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从原点出发思考问题的习惯,最终实现知识序、思维序和教学序的和谐统一。[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