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近代接触西方文化以来,中国人一直有两大情结:“奥斯卡”情结和“诺贝尔”情结。好在前者已经有李安导演圆了这个大众之梦,而后者梦圆何时呢?到目前为止,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已有8位,当我们因“华人”一词感到自豪时,却发现这些“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中国人,他们受的教育和新中国教育几乎毫无关系。中国科学界至今没能实现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零的突破,而与中国毗邻的日本,一共获得过11个诺贝尔科学奖。据有关资料显示:一般一个国家建国三十年就会有人获得此奖,就连巴基斯坦、南非等国家都是如此。为什么?因为我们缺乏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笔者结合几年来的中学历史教学经历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让历史教育面向现实,面向未来
虽说历史代表的是过去,但学习历史的意义在于为现实服务,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面向未来。
中日两国渊源极深,所以不妨在此对两国的历史考题稍作比较。中国的高考题中一般直接问:甲午中日战争中中方战败,为此中方赔款几何,割地几许?而日本考题则这样设置:日本和中国一百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做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做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和中国开火,你认为会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方面?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面对这样的试题其中一个日本高中生这样分析: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台湾如果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我们的油轮就统统走东边,这样就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进中国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海,这是一条石油生命线。中国政府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一定要从那里经过,我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就会上场,那就打!按照判断,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要做对华作战的准备。
且不说这位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但这道题确实把“历史为现实服务”的作用发挥出来了。以此为鉴,我们可以转变设题思路,引导学生面向现实、主动思考。如学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一课时,我们可以提问:由于美苏的分区占领而造成分裂的国家不仅有德国,还有朝鲜,既然德国已经合并,那么朝鲜和韩国会合并吗?试分析之。
现代社会没有坐而论道,只有学以致用。我们的历史教育,也不该倡导死记硬背教科书上那些数字、史料,而应该提倡解决现实和未来的问题。
二、引入假如式设问,调动学生探究兴趣
有一篇文章叫做《为什么不问问我》,读起来颇有意味。大意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一门心思鼓动光绪帝变法,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慈禧太后在独掌大权之后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为什么不问问我?如果康梁等人当年请求慈禧太后变法,中国的结局会不会改变呢?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不妨多问些这种假如式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发深度思考,还能使学生深刻体味当时的社会背景。
美国考试的题目经常是这样的,如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其实这种题目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却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虽然历史不存在假如,但是“假如”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
三、深入历史,感知历史
历史毕竟离我们比较远,仅看那些久远的文字记载,学生往往很难融入其中。胡适之先生说:一个人力车夫的回忆,可能比书面化的城市发展史更真实、更可信,因此也更重要。王国维先生则非常重视从甲骨文中寻找那种未被概括、未被整体化的古代生态信息,由此推进了中国史学的近代化。一个当代文史学者的基本素养就是亲历探访、悉心倾听,而不是只拿着过去的文本抄已有结论、讲宫廷故事。如何深入历史呢?有一道题目这样设置:作为一名生活在1967年的中国学生,请结合当时背景写一张大字报。我们可以接着问:作为生活在1978年的知识分子,请写出你对真理标准问题的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能使学生深入体会那些年代,培养历史责任感。
教育贵在求新、创新,正如诺贝尔的精神,也是突出强调创新。超越前人而有益于今人,是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考量的重要标准。由此可见,中学历史教学也应积极启发学生多思考、多尝试,多比较、多总结,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