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流行音乐走进历史课堂的尝试

2011-12-29 00:00:00朱建营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年4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重要前提。新课程倡导“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观,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如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变为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将流行音乐引入历史课堂的初步尝试。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不仅喜欢听而且喜欢唱,这可能是因为流行音乐的曲调优美、节奏感强、形式自由,加上歌词内容又贴近生活。但在某些人看来,“流行的”往往是“肤浅的”,过于轻视流行音乐。而实际上流行音乐当中也有不少优秀作品,不仅可以满足青少年的情感需求,陶冶他们的情操,而且能使他们从音乐中感受、体验更加深沉、内在的人生和历史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是有积极意义的。
  首先,导入新课时引入流行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是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才会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在学习人教版《戊戌变法》一课时,笔者将一首改编过的流行歌曲《心太软》唱给了学生听。作为高一的新生,第一次听到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唱流行歌曲,大家都感到非常的新奇,我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听歌词。“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独自一个人流泪到天亮。变法看似简单,成功太难,不是你的就别再勉强。夜深了你还不想睡,你还在想着它吗?多余的痴情老佛爷她不懂心疼,算了吧!就这样忘了吧!该放就放,再想也没有用,反正大清也没有几年了!你总该为自己想想未来……”歌曲唱完,我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第一,光绪皇帝为什么要接受维新派的主张实行变法?第二,为什么“变法看似简单,成功太难”?这就涉及了本课的重难点问题:变法的背景和变法失败的原因。这样的新课导入不仅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从课间的涣散状态转入到课堂的集中状态,带着探究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
  其次,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把相关的流行音乐作品当作历史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能够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提高课堂效率。有时流行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与课文所介绍的内容有直接联系,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这些材料,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比如:在讲到人教版《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课时,我就想到了学生非常喜欢的一位歌手周杰伦几年前的一首歌《爱在西元前》。“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经过苏美女神身边,我以女神之名许愿,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的蔓延……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远。”在解读歌词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两河流域的古老文明。另外,我补充介绍了伊拉克战争的相关问题。这样,不仅将两河流域的古老历史与伊拉克的现实结合起来,而且能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两河流域的衰落与战争的关系。
  最后,在讲到课堂小结时播放与课程有关的流行音乐,可以升华学生的情感,更好地呼应主题。
  比如:在人教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新课部分结束时,给学生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啊!我们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这些耳熟能详的歌词,将学生再次带入到相关的历史情境当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它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在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一边听歌一边巩固了新课的内容,同时歌曲所表达出来的面向21世纪的中国人乘风破浪、不断前进的信心,也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增强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于是,一堂新课就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让流行音乐走进我们的历史课堂,把相关的音乐作品当作历史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确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