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中应避免的现象

2011-12-29 00:00:00吴丹军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年4期


  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已经成为一道“家常菜”,越来越多的老师敢于大胆尝试,把小组合作学习引进课堂,活跃了气氛,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细细研究推敲,笔者发现了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值得关注的现象。
  一、教学目标缺乏预设,导致学生无从下手
  案例一: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要突破的难点。有些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布置了“什么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点是什么?”“分封制和宗法制之间的关系怎样?”等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地学习和探究。从课程标准要求看,本课要让学生“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师设计的问题紧扣教学要求,也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似乎并没有不妥之处。但是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发现,当教师展示了要探究的问题后,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到课本中去搜寻答案。但在探究后两个问题时,学生既不能在课本中直接获取答案,又不能依靠自身现有的知识积累解决问题,因而尽管学生想深入探究,但却会因不知从何下手最终不得不放弃。在整个活动中,学生除了埋头课本外,没有积极的交流,课堂气氛十分沉闷。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教师没能抓住时机对分封制和宗法制进行深入解释,使学生无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深层认识。因此,在接下来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分析中,学生缺乏必备的知识储备做铺垫,无从思考和合作,何况分封制和宗法制比较复杂和深奥,就算是小组合作探究,集合集体智慧也未必能有成效。
  策略: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可以通过单一的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就可以实现,如果没有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就不能真正完整、透彻地认识和理解知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其次,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有层次性,还要贴近社会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完成预定教学目标。另外,针对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趣味阅读、组织小组合作搜集相关背景资料等手段来解决。如在学习抗日战争中相关战役的知识时,我设计了“抗日名将的明星后代”阅读环节,刘若英、关之琳、秦汉等大家喜爱的明星人物都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了这段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二、教师目标意识不强,导致学生难以把握重点
  案例二:我曾经观摩过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的公开课,教师在课堂上展示了大量的抗战时期的新闻照片来呈现日本军队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并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你如何认识日本的侵略?照片所展示的触目惊心的景象确实紧紧抓住了同学们的心,同学们的讨论非常热烈,都表达了对日军侵华行径的愤慨。因为积极参与的学生比较多,教师仅在这个环节就用去了近20分钟的时间,其余的教学内容因为时间关系只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分析:我认为这堂课虽然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是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因为教师没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战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然而,教师重点设计的小组合作的主题和花费大量时间讲授的内容在课标中对学生的要求只是“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相反,作为本课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和“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却因时间不足而不能和学生深入探讨。
  策略:要改变这种现象,我认为教师在课堂设计,尤其是设计小组合作活动的主题时,必须紧扣课程目标,依据教学要求,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三、教师分组过于随意,导致小组合作性不强
  案例三: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和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了解文学特色、说明艺术成就、欣赏美术作品并了解艺术价值。要想达成目标,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文学艺术功底。课堂中老师经常随机地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或同桌之间,或前后左右。这样分组导致的结果有可能是有一个或几个小组成员因为都不了解或大部分不了解、不擅长而放弃探究,使课堂气氛冷清。
  分析:这是小组合作中的常见现象。由于随意、现成化的分组只是按照原来座位的编排,依据的标准一般是身高和性别,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性格、兴趣爱好等都被忽视,这样的分组很容易导致有的小组沉默寡言,有的小组讨论热烈。
  策略:要想改变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在课前做一个小调查,大致了解学生的兴趣、性格,然后进行合理分组。我认为,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尽可能地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性格、兴趣等进行分组,小组成员之间应该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注意男与女的搭配以及强与弱的组合,而且小组之间还要兼顾整体水平是否相当,力争营造一个相对比较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成员的发展。其次,教师要用发现、欣赏的眼光去关注每一位学生,尤其是“角落里的问题学生”,要让每位学生在自己所属的小组中发挥作用,有事可干、有话可说、有机会表达,从而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四、合作缺乏精心准备,导致学生合作流于形式
  案例四:在讲授人教版必修2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时,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特意策划了一场先小组讨论后正反方辩论的活动,主题是经济全球化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原以为这应该是一堂生动活泼的课,事实上在小组讨论中,有的小组似乎早就完成了主题讨论活动,甚至个别同学已经开始谈论与课堂无关的话题了。在正式的辩论中,正反方也只有几个同学参与,绝大多数同学则处在观望状态,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分析:我认为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由于合作前教师缺乏精心准备,讨论时任务下达不明确,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学生在讨论和辩论时缺乏必须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和紧张感。
  策略:教师在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分组活动的任务,让每个人都能在小组讨论的议题中找到自己探究的方向和力争解决的问题。其次要为学生的小组活动限定一个合理的时间,讨论的时间不宜过长,因为给的时间太多,学生容易懈怠和拖沓,适度的紧迫感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因为他们必须考虑到在这个时间中要想完成任务,小组成员必须进行合理分工、有效配置。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及网络环境下对教学的必然要求,合作学习式教学有利于克服传统授课方式的弊端,由“一言堂”向“群言堂”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合作学习的开展并非随意,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并不是完全独立,它还会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结合起来共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有所作为,并进行有效调控,才能使之真正富有实效。[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