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历史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符合实际的、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培养其不可或缺的实际能力。
一、根据新教材编排的特点,从根本上变革学生掌握知识的方式和过程
历史教材在内容表达上采用提出问题→分析→讨论→归纳这一基本模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展开讨论。在热烈讨论的氛围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多种方式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归纳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自主地去探索、研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逐步形成不断质疑、乐于探究、努力上进的精神。比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时,笔者让学生事先准备一个课本剧,他们积极查阅资料,设计台词,设计表演的动作。在上课时,由三位同学表演,一位扮演秦始皇,两位扮演百姓,在市场上因为重量单位不统一而发生争吵。其他同学被他们幽默的表演感染,同时发散思维,认识到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的重要性。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不断创新的意识和习惯
在学习“和同为一家”时,笔者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要求学生通过设计表格来归纳本课主要内容。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教师不做任何说明,但要时刻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做阶段性的引导。在第一阶段,笔者发现少数学生无从下手,部分学生急于先画表格,而教材还没有完全看明白。只有少数学生思考得比较充分。这时,笔者及时进行思路和方法的指导,确定方向后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会与其他同学合作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获得了亲自参与学习的积极体验,培养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沟通合作,培养了团队精神,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
三、把握学科特性,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历史学习方法
历史学习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要记忆的知识更多,有的需要死记,如年代、人物、地点等;有的需要理解记忆,如历史影响、人物功过等。没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会给今后的学习造成障碍。一部分学生在上课时,往往机械地听课,只听不记,不思考,甚至打瞌睡、做小动作;复习时,只看书,不动笔去做,思想不集中,有时半天也没有复习完一课的内容;练习时,懒于动脑,抄袭作业。这种刻板僵化的、完成任务式的、不愿下真功夫的学习方法,势必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新教材加强了活动探究内容,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教学理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在导入语中向学生介绍主要人物的故事时,学生精神抖擞,课堂上充满欢乐愉快的气氛;对于教材中“动脑筋”中的问题,老师可不作答,甚至还可以再提出一连串的问题。
四、了解学生差异,分层次教学,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
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掌握同一知识的能力总是有一定差别的。教学中如果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或向不同学生提出同一要求,将会出现“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的现象。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采用分层次教学来解决这一矛盾。特别是设计每课作业时,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精心设计,有利于实施分层次教学,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能力水平。教学实践证明,知识分层处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综合的教学问题,需诸多的因素合理组合。在分层次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接收状态,要善于为他们“爬坡”架设阶梯,使学生既深刻理解,又会灵活应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辅导方法,促进优等生能力的发展,调动潜力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作业的深度、考试试题的档次、课堂提问的难度等都因层次而定,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由于采用的方法针对性强,符合学生实际,各类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经过努力,都能解决提出的问题。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们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信心,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总之,教师应该有一颗恒心,要经常深入学生,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促使学生进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理想状态。[G]